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2.
我国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近年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开始出现了以集约经营为标志的规模经营,并且取得了相当好的经济效益。但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农业机械化的程度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绝不能一哄而上,更不能强迫命令或拔苗助长。 后面这一组关于农业规模经营的文章,从各个不同角度对发展农业规模经营问题作了探讨。我们希望通过不断总结实践经验,进行更深入一步的探索,从而正确引导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是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合作,连片种植,统一服务,分户经营。它着重强调的是技术服务和土地经营方式的优化组合。通过大规模推广实用技术,提高生产力水平,来促进生产关系变革。具体作用表现为: (一)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推动了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 实行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的乡村,普遍实行了统分结合经营管理方式,改变了过去只分不统,有分无统的经营格局。使双层经营体制进一步完善。在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的推动下,全市已有346个乡镇建立健全了农  相似文献   

4.
金华市地处浙江中部腹地,是典型的人多地少地区。当全国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率先推行土地规模经营时,该市大力推行不改变承包关系的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目前全市共有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片6000多片,面积130万亩,旱粮17万亩,占全市播种面积的24%。本文结合金华实践,对技术服务型规模经营作一点探讨。  相似文献   

5.
<正> 农业,尤其是种植业的适度规模问题,一直是垦区农业改革中的一个较为敏感而突出的问题。本文就适度规模的内涵、实现方式以及应注意的问题,做些分析探讨,以供广大实际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韩民 《农业经济》1990,(6):20-22
作为提高农业生产率的一种有效途径,农业规模经营已被看成是今后中国农业经营形式的发展方向之一。但由于社会经济条件的不断发展变化,农业规模经营进一步发展的条件和限制因素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困难。中国农村的十年经济改革,使农村非农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改善了农业中的人地  相似文献   

7.
实现规模经营是农垦外贸企业摆脱经营亏损,提高经济效益,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外贸规模经营应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和要求,加速培育外贸企业集团。本文就此谈点看法。一、规模经营与规模经济效益的关系所谓农垦外贸规模经营,有以下3种含义:1.外贸规模...  相似文献   

8.
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承包关系长期化导致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不均衡,同时农村中分家习俗造成了土地的琐碎化,而家庭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减少将进一步加速土地的琐碎化,进而使农民种粮增收的空间进一步缩减。农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实现种粮收益的增加。由于目前大部分农民并不愿放弃土地承包权,于是那些可以保留农民土地承包权的土地流转方式将有利于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农村林业的适度规模经营,是以林地适度规模为基础,相对于分散经营而提出的。研究它的目的,就是探讨在我国人均林地不多的客观环境下,如何创造条件把农村林业发展成一个有较高自我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的稳定产业。这不仅有利于山林资源能量的转换,增强系统的总体功能,而且从长远看还可使农村林业投资获得较高的平均利润率,成为有利可图的产业。(一)从林地分散经营对林业的制约,看农村发展林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10.
再论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再论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农业部农研中心研究员郑重一、土地规模经营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形成了有经营自主权的农户达2亿多户,户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0.5公顷,并分为好多块;目前,农村劳动力除了已向二、三产...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利用黑龙江、河南、浙江、四川4省的村庄层面与农户层面调查数据,探讨农地流转、履约环境对农地规模经营程度及稳定性的影响与机制。研究方法:描述性分析、固定效应模型、二元选择模型和Tobit模型。研究结果:(1)良好的履约环境能够强化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对农地规模经营的促进作用。(2)履约环境更优的村庄农地规模户减小或退出经营的概率显著更低,且规模户经营农地面积减少比例也更小。研究结论:良好的履约环境是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发展和保障其稳定性的重要条件。构建与维护良好市场秩序,加强乡村治理中的法制教育与宣传,规范要素市场交易行为以形成良好履约环境,对于保障农民农地权益和提升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目的:全面综述国内外有关中国农业土地规模经营问题的相关研究进展,提出农地适度规模经营需进一步深入研究的几个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多半将重点放在土地规模经营必要性的论述、规模经营的现状、评价标准、适度规模等方面上;而国外学者则侧重于从投入产出角度对规模报酬情况进行研究,关于农地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的争论一直存在,至今国内外学者仍未就此取得一致意见。研究结论:研究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对实现"中国农业发展第二个飞跃"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农业减量化:农户经营的规模逻辑及其证据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将农户分为五种类型,并将农地规模分解为地块规模、经营规模与连片规模,由此构建“农户类型—规模形式—减量化行为”的分析框架,进而阐明农户减量化的规模逻辑。基于农户问卷的实证分析表明:①对于所有样本农户来说,地块规模越大,减施量越高。其中,追求产量最大化的生产型小农,减施量与经营规模呈“倒U”型变化,而追求多元化经营的功能型小农,减施量随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增加;②农户连片规模扩大,减施量就增高,并且能够增强地块规模扩大以及经营规模扩大对减施的促进作用;③农户社会服务卷入程度加深,能够增强地块规模、经营规模和连片规模扩大对减施的促进作用。据此,农业减量化,应鼓励农户开展连片种植,形成生产性服务的市场容量,然后诱导服务供应商提供专业化服务,进而实现服务规模经营对农地规模经营的替代。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探究不同经营规模区间内农业增效与农民增收的趋同性。研究方法:随机前沿函数法、工具变量法。研究结果:(1)伴随着农地经营规模的扩大,小麦生产技术效率和亩均利润均表现出"倒U型"变化趋势,处理了内生性后结果依然稳健;(2)当农地经营规模低于134.32亩时,扩大经营规模可以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双赢";当农地经营规模处于134.32~169.80亩之间时,扩大经营规模会导致增收不增效的矛盾困境;当农地经营规模超过169.80亩后,技术效率和亩均利润随着经营规模扩大均表现出明显下降趋势。研究结论:推进农地规模经营对于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仍然具有提升空间。在推进农地经营规模的同时,应兼顾小麦销售与流通的外部环境建设与投资,促进效率与收入尺度下最优经营规模的重合,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趋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浙江省农户土地规模经营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早在 2 0世纪 80年代中期 ,浙江省一些经济发达市、县开始发展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并取得了明显成效。进入 2 1世纪 ,在浙江省的部分乡镇工业发达的镇、村 ,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力的比例已高达 80 %~ 90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从相对剩余的生产要素转变为相对稀缺的生产要素 ,这为浙江省土地规模经营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据统计 ,到 2 0 0 1年底 ,全省经营土地在 0 .6 7公顷以上的规模经营户已超过 6万户 ,经营面积达 1 0万公顷左右 ,约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 6 .2 %。本次调查选择了有代表性的 1 50户规模经营大…  相似文献   

16.
从上地资源总价值理论,阐述农用地转用价格的内涵,认为农用土地转用价格应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农用土地转为建设用地时,对农地资源的使用价值和非使用价值都进行补偿的农用土地价格。根据广西柳州市农用土地定级估价更新研究成果,探讨了农用土地转用价格的评估方法,通过农用土地基准地价评估来确定农用土地直接使用价值的价格,又通过将农用土地的存在对农民所具有的社会保障价值和为社会提供粮食安全作用而产生的社会稳定功能所具有的价值的量化,估计农用土地非使用价值的价格。  相似文献   

17.
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结合GIS空间分析的方法,进行基本农田空间定位方法研究。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将老河口市辖区的耕地按农用地自然质量1~5等进行排序;然后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农用地等别分布图与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以优先划定高等别的耕地资源为基本农田,同时考虑基本农田集中连片的指导思想,最终实现了基本农田的空间定位。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结合GIS空间分析方法进行基本农田的空间布局与定位,有利于将基本农田从基本农田分区中与其他地类区分开,使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为县市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The Effect of Farmland Preservation Programs on Farmland Prices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Government agencies in urbanizing areas are increasingly utilizing purchase and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 programs to preserve farmland and protect local farm economies. This paper tests the effect of development restrictions imposed by permanent easement sales on farmland sales prices, using Maryland data. We correct for selectivity bias due to the voluntary nature of these programs in estimating hedonic sales equations. Although preserved parcels' actual land values are lower, the effect of the restrictions i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hese findings may encourage additional participation in preservation programs or justify reductions in the easement prices paid by agencies.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分析经营规模、农地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主体农地整治行为与程度的影响。研究方法:采用Probit和Tobit模型对465位经营者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对于绝大多数农业经营主体,经营规模扩大对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微弱的负向影响;(2)农地经营面积和转入比例对土地类整治积极性存在负向影响,但相对设施类整治,农业经营者开展土地类整治的积极性更低;(3)契约价格、契约形式、契约对象为村集体、转入农地时具有担保等契约特征对农业经营者农地整治积极性存在显著影响,但契约时长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结论:现阶段要提高新型农业经营者的农地整治积极性,有必要从多方面完善农地契约,而扩大农地流转规模和延长契约期限不一定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