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基于遥感与GIS的青海省刚察县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完善区域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利用遥感和GIS技术,提取了1995年和2006年青海省刚察县土地覆被变化情况。通过引入土地利用变化指数模型、转移矩阵模型及转化倾向性模型,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11年间刚察县土地利用处于稳定发展时期,受政策、经济等人为因素的影响,并考虑了自然因素的限制,其利用方式逐渐走向生态、集约;通过挖掘土地类型间的转化倾向,寻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更好地阐明了土地景观空间发展的内在规律,为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5年、2000年、2005年和2010年四期长三角土地利用数据集以及苏州市统计年鉴中1995-2010年社会经济数据,从土地利用变化面积,转移矩阵,信息熵三个方面研究土地利用的具体情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自然因素,人口因素,社会经济因素以及交通因素4个方面进行了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3个时期耕地面积减少最多,城镇居民工矿用地面积增加最多,其次是水域;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和均衡度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平衡。影响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中社会经济因素具体有总人口数、非农业人口比重、人口密度、GDP、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城镇投资、社会零售消费品总额等。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和土地利用变化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人类利用土地的方向及价值取向;分析了甘肃省土地功能特点,利用1km栅格数据分析了甘肃省1995年至200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得出了甘肃省城镇农村居民点和交通用地增长迅速,甘肃省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较大的结论;提出了提高甘肃省土地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着眼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技术,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转移矩阵模型对苏州工业园区1995-2013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分析。结果表明:18年间,苏州工业园区城市化十分迅速,其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一定的转化,耕地主要转化为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园地,未利用地主要转化为城镇工矿、交通用地和耕地;在这18年间,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来自于人文因素的影响,人口增长、经济发展以及政策驱动是导致苏州工业园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三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采用1996—2008年黑龙江省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动态变化,研究发现黑龙江省农用地和未利用及其他用地面积处于减少趋势,建设用地处于增加的状态;随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人文驱动力因子呈线性的定量关系,人口增长及聚集、经济发展、快速城镇化、技术进步是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重要人文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驱动力研究是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LUCC)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意义重大。在论述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内容的基础上,对国内外的驱动力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进行了初步总结,并提出了目前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7.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基于1997-200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南京市1995年、2000年以及2010年的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从土地利用动态度、信息熵和转移方向等方面分析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合社会经济类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对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市土地利用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林地以及水域为主;在驱动力方面,导致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政策和城市规划。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是目前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课题,对于揭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机制和建立土地利用变化预测模型起到关键作用。本文选择延吉市作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卫星TM遥感数据为基础数据源,结合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分析了1997-2007年间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结果表明,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是延吉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和基本驱动力。延吉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土地规划管理,统筹安排土地用途,推进土地信息系统和国土数字化建设,为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区域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和驱动力,是全球变化的主导因子。文中从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出发,依据碳排放系数法,研究黑龙江省1985年~2013年以及各地市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状况,分析全省碳排放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区域差别,提出调整土地结构促进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49—2000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对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湖北省近51年来耕地数量总体上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明显。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而人口变化、技术进步、比较收益和政治经济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它们通过直接驱动因子产生作用。  相似文献   

12.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的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湖北省2005年各类土地的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重点分析了1995~2005年全省及17个市(州)耕地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过程;对湖北省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分析与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呈下降趋势,耕地的生态赤字出现小幅度波动,全省属于耕地不可持续类型;以2005年数据为依据,17个市(州)中,只有神农架林区表现为生态赢余,属于可持续类型,其他均属于不可持续类型.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粗放,加强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对于合理利用土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以中部欠发达地区的湖北省成宁市为研究对象,采用1996-2006年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动态变化和区域差异变化,并采用灰色关联模型对其驱动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近...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湖北省1952-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湖北省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湖北省耕地数量总体呈下降趟势,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经济驱动、人口驱动、政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  相似文献   

15.
近50年湖北省耕地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利用湖北省1952-2003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区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50年,湖北省耕地数量变化经历了一个由短期增长到持续减少的动态变化趋势,区域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流转农地用途变化动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以重庆市忠县为例,分析2002—2007年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特征,揭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的驱动力和制动力,为严格流转农地用途管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果:流转农地用途变化驱动力主要为农地流转市场、土地利用比较利益、地方行为驱动;制动力主要为耕地保护政策和农地流转管理制动。研究结论:流转农地用途变化是驱动力与制动力的共同作用。在实际流转中,应建立耕地保护的共同责任机制,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严格流转农地的用途管制。  相似文献   

17.
Consideration of technology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driving forces of human induced land-use and land-cover changes (LUCC). However, technological driving forces (TechDF) are seldom considered in quantitative analyses of LUCC because technology is difficult to quantify. In this paper we suggest addressing this difficulty by deducing quantification rationales from conceptualizations. We use the example of a comparative study of urban medium-voltage networks (MV networks) and urban land-use distribution to illustrate our approach. First, we outline how the effect of TechDF on LUCC can be conceptualized based on ‘contextualism’, a position concerning the role of technology in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contrast this with the more common assumption of technological determinism. We outline further how MV networks can be conceptualized based on network genealogy, deduce a quantification rationale based on contextualism and network genealogy, and quantify MV networks. As a result of our case study we find that based on contextualism and network genealogy, the Tech DF of MV networks can be conceptualized as relational graphs of supplier–consumer interactions. Thus, the supplier–consumer-land-use interactions are specific for each context, for example for each city. A number of graph-theoretic measures of network topology provide a corresponding quantification rationale. Second, we use the results of a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discuss whether the quantification and quantification rationale for MV networks correspond to the conceptualization of MV networks based on contextualism and network genealogy. We answer this question broadly in the affirmative. Third, we discuss the issues that remain ambiguous for a conclusive answer. We also discuss the results of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in the light of comparative studies of urban land-use distribution. In conclusion, we regard combining conceptualization, quantification rationale, and quantification as promising in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with the quantification of Tech DF in general.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更加科学地分析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机制、整体情况以及时空关系,支撑区域国土空间优化战略实施,文章立足于县域尺度,使用三峡库区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相关数据,构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评价指标体系。[方法]利用投影寻踪模型探寻库区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分异格局与驱动机制。[结果](1)土地利用驱动力呈现出空间地域的稳定性和时间序列的动态性,且驱动机制逐渐由"生计—经济"主导驱动型转变为"多元协同"驱动型;(2)库尾重庆主城区附近及库首宜昌市区周围土地利用驱动力较强,表现为城镇用地驱动型。位于渝东北和湖北巴东、秭归、兴山的土地利用驱动力较弱,体现为林草地和水体驱动型。而其他地区情况相对复杂,表现为多种类型驱动并存。[结论]在土地利用空间优化过程中,库区应结合不同区域土地利用驱动力的作用强度开展国土资源的空间重构与优化,对重庆主城区及宜昌市区附近区(县),应当考虑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而广大库中地区则应在生态保护前提上寻求土地资源的增值效应。  相似文献   

19.
以中国资源环境数据库为支撑,计算出1995和2000年湖北省各市县植被覆盖指数及省级归一化系数。结果表明:1995到2000年湖北省级植被覆盖指数归一化系数从269.70增加到269.85,即植被覆盖率呈下降趋势;五年间湖北省植被覆盖指数平均降低了0.1。湖北省植被覆盖程度的空间分异主要受自然地理格局的控制,但是这种控制程度在逐步减弱;不同县域植被覆盖变化规律受制于人类活动尤其是土地利用政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城建扩张、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