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正7月20日,农业农村部党组书记、部长韩长赋主持召开党组专题会议,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听取防汛救灾工作组汇报,进一步研究分析当前汛情灾情,安排部署农业防汛救灾和灾后生产恢复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上来,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抗灾夺丰收,把防汛救灾作为当前农业生产的首要任务,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全力夺取小康之年粮食和农业丰收。会议指出,今年入汛以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多  相似文献   

2.
    
12亿 7月22日以来,中央财政紧急拨付防汛抢险救灾资金12亿元,支持各地安置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帮助受灾地区修复水毁设施、恢复农业生产,开展山洪灾害防治。其中:拨竹北京、天津、河北3省(市)应对强降雨救灾资金6亿元;拨付其他省区防汛抢险及抗御第8号台风救灾资金6亿元:  相似文献   

3.
明代荒政述论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中国古代荒政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明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频繁时期,明王朝为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荒政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等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控制自然能力的标志,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通过明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察古知今,绸缪未来,对当今的救灾事业,应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4.
清代荒政述论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叶依能 《中国农史》1998,17(4):59-59
中国古代荒政是历代统治者,稳定社会,维护统治,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的重要措施.清代是我国历史上灾害发生最频繁的时期,清朝统治者为了安定社会,维护统治,始终把荒政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荒政涉及面广,内容庞杂,它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密切关系,其发展的程度是衡量社会控制自然能力的标志,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程度的体现。通过清代荒政特点、救荒措施、荒政评价等方面的论述,对今天的抗灾、救灾事业,有一定的启迪。  相似文献   

5.
清朝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体,其特点是分散经营的个体化为主导,组织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较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因此,防灾救灾就成为清朝重要的社会任务。社会化防灾救灾举措防灾救灾的传统办法主要是积谷屯粮。在这方面,清政府本着农  相似文献   

6.
今年1月中旬以来,一场百年罕见的雨雪冰冻灾害降临在我国21个省(区、市),灾害的范围广、强度大、时间长、损失重,特别是对农业的打击更为突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各级农业部门紧急地动员起来,全力以赴投入抗灾工作。由于认识早、行动快、措施实,取得了防灾救灾的阶段性成效。  相似文献   

7.
山西省霜冻灾害现状及其防御对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霜冻是山西省农业生产中重要的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该地区霜冻灾害的发生规律及防御对策不仅对山西省而且对全国霜冻灾害的防御以及保证粮食的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通过对山西省20年霜冻灾害发生的基本概况、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等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了山西省霜冻灾害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8.
孙语圣 《中国农史》2007,26(3):123-131
民国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兴盛、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在灾害救治领域体现出较为浓烈的救灾资源捐助多元化的表征:一是捐助主体的多样化,如同乡会、同业公会、政界、实业界、宗教界、文化界、军界及大量个体等;二是捐助方式的多样化,如营业助赈、捐薪、娱乐助赈、书画助赈、礼仪助赈、广告捐助等。这些救灾主体和如此的捐助方式,从救灾层面凸现了民国这一多元化社会的奇特景观,对今天更好地做好灾害救治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魏章柱 《中国农史》2002,21(3):60-67
台湾是我国自然灾害的多发地区 ,清代台湾的自然灾害主要有风灾、水灾、震灾和旱灾 ,这些自然灾害给台湾农业带来极大的破坏性 ,甚至影响到当时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清朝统治者及地方官员采取的一些救灾措施 ,对恢复生产 ,缓和灾害造成的损失及抗灾防灾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农业干旱灾害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阐述了基于不同数据源开展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为明确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便于把握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关键技术与问题。[方法]通过气象、遥感、统计3类数据,以使用数据源作为索引,对我国农业干旱灾害监测、评价及预警、灾害时空格局等内容进行分析。[结果]通过统计文献,了解农业干旱灾害研究的概况,分析农业干旱的基础和困境,明确国内农业干旱灾害的发展过程和最新进展,阐述未来农业干旱的研究重点。[结论]基于气象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最为系统,时间序列跨度长、空间分布范围广,在监测、预警、评价和格局分析等方面都有细致的研究; 基于遥感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主要以监测和灾害评价为主; 基于统计数据开展农业干旱灾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灾害损失评价方面; 基于多源数据的农业干旱灾害研究在逐渐增多,在监测、预警、评价等方面也有所突破。农业干旱研究的关键技术,以及研究的系统性、研究内容和发生机理等方面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城市洪水灾害损失评估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灾害形成机制角度,建立城市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指标体系和城市洪水灾害损失评估模型,并将该模型应用于哈尔滨城市洪水灾害损失和短期预测。结果表明,该模型能较好地评价城市洪水灾害损失情况,为洪水灾害损失做出救灾减灾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安徽省渔业减灾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渔业减灾规划研究赵仁初,谈谈(执笔)王永东,吕友保渔业的灾害主要有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污染、自然环境巨变等工程建设、经济活动引发的环境灾害,及鱼、蟹、蚌等病疫灾害等。为将消极 的救灾转变为积极的减灾,有必要对全省渔业减灾进行规划研究,为今后合...  相似文献   

13.
明代农业自然灾害之透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明代农业灾害的状况从时、空上作了统计分析,揭示了灾害的特征与成因。文章认为,明代社会中后期遇到了以旱、蝗害为主体的、高频次、高速率、高幅度的农业自然灾害的挑战。这种穿透力甚强的农业灾害呈现出普遍性、不规则的周期性、复杂性、伴生性、积累性诸特征。造成这种灾害频仍的直接原因是气候的变迁与反常,而灾害之加剧是由屯垦、围湖、滥伐等致使生态平衡受到破坏的行为所引起的。另外,水利不修、吏政腐败、庶民地主的衰落使得御灾能力减弱,也应是因灾为害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区划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目前内蒙古地区农业保险业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防灾减灾等的重大科技需求,急需开展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技术服务,实现对农业气象灾害风险的定量分析和动态评估。为了填补内蒙古干旱风险区划研究的空白,文章针对内蒙古玉米的作物特性进行研究,利用119个气象站点1960~2013年的温度、降水、日照、相对湿度、风速等观测资料,综合考虑了致灾因子和承载体的地域特性,建立了内蒙古玉米气候区划、气象干旱、农业干旱、气候生产潜力、气候适宜性5个方面的干旱风险评估指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各指标进行重分类和叠置分析,确定内蒙古玉米干旱风险动态评估分级指标体系,对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干旱进行了风险评估模拟。评估结果与内蒙古2011~2013年玉米实际年景十分相符,证明了该风险区划方法在内蒙古地区的可行性,可以为有关部门控制农业气象灾害的发生、防御或减轻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制定救灾措施、农业灾害保险政策、进行风险转移提供科学依据,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小规模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小规模农户是我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是各种农业生产灾害的承灾主体,迫切需要通过农业保险增强其抵御和防范农业生产灾害风险的能力。但小规模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低的问题仍普遍存在。因此,拟在整理关于我国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的文献信息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制约我国小规模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的重要因素。[方法]首先按照严格的筛选标准,确定105篇文献为研究基础文献样本;其次,逐篇采集文献信息,筛选显著影响因素指标,建立数据库,并按照全国和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区域划分进行数据统计;最后,对各个指标的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结果]农户购买农业保险意愿问题越来越受重视,2015年后进入相关研究的井喷发展时期。研究的产品主要集中在种植业,包括大田作物、经济作物。显著影响指标包括户主受教育程度、农业收入占家庭年收入比重、农户对灾害风险的了解程度、灾害发生及影响产量频度、农户对农业保险的了解程度、农户对农业保险作用大小的认识、农业保险服务质量、是否有政府救灾补贴、政府承担保费水平等。各区域的影响因素趋势与全国区域趋势基本一致,没有明显差别。[结论]基于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和惠农金融的法律法规并加强监管,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户对农业保险的认知,提高农业保险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备荒救灾简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农书和地方志的材料,明清时期农业生产技术上备荒救灾的措施主要有:选择种植抗逆性强的作物品种,实行精耕细作和灾后补种等。发掘、总结其历史经验,弘扬中国古代小农不屈不挠的抗灾救灾精神,对今天减灾救灾事业,无疑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7.
中国灾害史研究已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重要领域。多年来,学界对中国灾害史研究的回顾展望、趋势判研、热点追踪等多以定性分析为主,缺乏定量分析。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分析百年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演变趋势与发展阶段;通过统计灾害史研究中的突现词,分析各阶段重点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与研究方向;从灾害特征切入,以长时段为研究尺度,理清中国灾害史研究的演进理路与发展趋势,反思当前研究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思考破解的路径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十一五”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分析我国农业灾害的现状和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农业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业抗灾救灾等新农村建设中防灾减灾措施。  相似文献   

1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汶川地震受灾最重的是四川农村地区,灾后农村经济的逐步恢复与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需要以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为载体。恢复和改善汶川地震灾区农业生态系统,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既是农业恢复和发展的基本保障和重要支撑,又是有效防止地震次生灾害的关键环节和必然途径。作者从区域视角和相关利益主体视角出发研究农业生态环境重建,拟对现有政策、研究进行延伸和补充;并坚持问题导向,采用统计、实地调研与经验分析结合的方法,通盘考虑宏观要求和微观问题的衔接,有针对性地提出灾区农业生态环境重建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集体林区灾后恢复重建配套政策调研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是我国重要的集体林区。安徽省林业受灾情况主要呈现以下特点:灾害程度深,受灾面积大,林业重点工程受灾严重,潜在影响、隐性损失将逐渐显现。此次灾害对林权制度改革造成严重影响,具体表现在:直接造成林农经济损失,挫伤了林农生产的积极性,对林权抵押信贷业务造成不利影响。抗灾救灾及灾后重建工作具体措施建议:确保救灾政策到位,坚定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险制度,呼吁林业应享有与农业同等待遇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