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认为,树立大食物观理念指引,是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落实和优化。大食物观理念下的耕地保护将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纳入同一体系,实现全过程管控耕地数量、全链条平衡耕地质量和全要素保护耕地生态,是完善耕地保护制度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2.
仅仅守住数量红线,而忽视土地质量问题,也很难确保粮食安全。坚守好数量红线,更要守好质量底线。首先,耕地质量状况不仅直接关系到农产品的数量安全,也会从源头上对农产品品质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耕地又是消解城乡生活、生产废弃物,维持物质循环的重要基础。因此,有必要将耕地质量管理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加以重视,应考虑研究确定耕地质量红线,使耕地资源管理从重数量管理转变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管理思路上来。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河南省1979—201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基础保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粮食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河南粮食安全,比如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缺乏劳动力等问题。针对河南粮食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态农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粮食安全不仅与耕地的数量有关,更与耕地的质量有关.我国的耕地土壤地力贫瘠,中低产耕地面积占比非常高,为了提高粮食单产,大量使用化肥与农药,导致了土壤污染,直接威胁到粮食安全.本文试图分析耕地质量对粮食安全的影响,提出了通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建立耕地质量监测体系,实施耕地生态修复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完善是实现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目标的重要途径。本文首先分析了耕地生态补偿和粮食安全的内在逻辑,指出目前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的局限性。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别从耕地资源价值确定、补偿主体、补偿对象、补偿标准、补偿资金来源与分配以及补偿效果评价这几个方面对耕地生态补偿要素进行系统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耕地生态补偿的实施路径,以期能够为完善耕地生态补偿机制,以及粮食安全战略下的耕地生态补偿工作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 耕地资源具有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功能,与乡村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由于比较经济效益较低,耕地出现了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等现象,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形成较大冲击。全面核算耕地资源资产价值,对于加强耕地资源保护、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均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从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3个角度辨析了耕地资源内涵,提出了更全面的耕地资源价值指标体系,并以A县为例核算耕地资源的资产价值。结果 (1)乡村振兴背景下,耕地资源的社会服务价值更为突出;(2)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社会价值核算可以突显城乡协调发展中的问题;(3)生态损失是影响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应在耕地资源价值核算中充分考虑。结论 有必要从加强保护耕地资源社会价值、推进农业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农业供给效益、改善耕地肥力和减少耕地污染等方面提升耕地资源资产价值。  相似文献   

7.
耕地质量建设的生态与环境理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要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仅要保护耕地的数量,耕地质量建设也尤为重要.该文阐明了耕地质量建设的含义,厘清了耕地质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指出耕地质量建设树立生态与环境理念的重要性和核心,总结了世界各国已经形成的三类耕地质量建设模式,提出了生态化和环境友好型耕地质量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若放任耕地“非粮化”势必会对粮食安全构成威胁。现行法律对耕地“非粮化”的规制主要聚焦于耕地种植条件的保护,即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但是,“三位一体”保护并不必然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耕地经营者也没有将耕地用于粮食生产的法律义务。耕地“非粮化”本质上是市场机制的唯利性,市场障碍以及市场调节的被动性与滞后性等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失灵。在国家适度干预理论以及控制与激励有效平衡理念下,通过细化耕地类型并差异化赋权,排除工商资本反垄断豁免特权,适当提高粮食补贴水平和粮食收购价格等措施,经济法可以实现耕地“非粮化”的有效规制。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我国耕地利用形式变化愈演愈烈,耕地非农化利用尤为突出,威胁着粮食安全。通过对耕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形式进行剖析后得出:短期和季节性耕地抛荒对粮食安全影响较小,建设用地占用对粮食产量将造成直接影响,土地流转的非粮化使粮食产量下降,而过度的退耕还林也会造成耕地面积的减少和耕地质量的下降。建议建立以粮食安全为目标的生产者补贴制度,加大对规模经营粮食生产者的补贴力度;提高征地成本,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建立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网络体系,加强对优质农田的管控;以及加强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和科技投入等。  相似文献   

10.
正耕地是珍贵而有限的自然资源,耕地质量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生态安全,是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的必要基础。我国耕地面积刚性减少,人口快速增加和粮食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是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决策。然而,我国的农田基础肥力较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农田高度集约化种植,高强度高投入的利用方式特别是养分非均衡化的集约化模式,不仅仅导致了农田肥力退化,也引起一些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如果说耕地红线关乎粮食安全的"量"的问题,那么,耕地的健康问题则是关乎粮食安全的"质"。当前,我国已进入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新阶段,守护好18亿亩耕地,说到底是要保护好耕地健康的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2.
从全球粮价上涨及粮食安全谈我国耕地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安全是国家战略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国计民生.粮价上涨引发全球粮食恐慌,由此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而解决粮食安全的根本就是保护耕地.当前我国耕地保护面临耕地数量少、总体质量不高、流失速度快、利用不尽合理的严峻形势;而在耕地保护中又存在重数量轻质量、耕地保护的主体不明确、耕地保护执法监察不到位等问题.因此,为更好地保护耕地应强化节约集约用地意识、严控建设占用耕地、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制度、加大耕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改革征地制度,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将为乡村发展掀起新的高潮。从统筹发展和安全视角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既是扩大内需、畅通经济循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举措,也是落实粮食安全、生态安全、社会安全等多维目标的基础支撑。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着“无人种粮、无地种粮、无力种粮”的难题,生态安全面临着“农业发展、乡村建设、资金匮乏”的挑战,社会安全面临着“乡村危机、农民进城、改革冲击”的风险。基于此,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统筹处理好发展和安全的关系,以发展促安全、以安全护发展:一是统筹推进粮食安全保障与农民收入提升,着力强化财政支农、耕地保护、产业强农等政策措施,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体系;二是统筹推进生态安全保障与和美乡村建设,从技术、空间、制度等维度加快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三是统筹推进社会安全保障与城乡融合发展,着力破除城乡融合制度障碍,建立健全乡村振兴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4.
我国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所占比重低,天然存在着质和量问题。近20年的高速度发展,城市建设和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工业园区开发等非农用地迅速增长,需要通过"占补平衡"方式解决供地矛盾。但由于土地由生变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加之农业生产中的滥用化肥农药,以致我国耕地质量恶化问题凸显。从中我们认为政府在耕地保护政策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需要按照"经济激励-政策规制-生态治理"的三维复合体系重设我国耕地质量保护的顶层设计,实施从严的耕地质量管制和耕地质量有序进退治理机制入手出台应对耕地质量不断弱化的相应策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第一要素,其地力状况直接决定着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是实现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和保证。近几年来,我国深入实施"藏粮于地"战略,以及加强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保护策略。然而,长期以来采用"高投入、高消耗、高产出"的耕地利用模式,重利用、轻保护,直接导致耕地资源超负荷运转,从而使得土壤肥力下降、生态失调和环境污染等耕地地力透支现象凸显,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究其原因,当前我国耕地地力透支是由土地产权机制、市场价格机制和外部性机制叠加共同作用造成的。因此,需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完善耕地地力补贴政策,实施配套政策等措施,着力解决耕地地力透支问题。  相似文献   

16.
国内外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比较及政策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耕地具有农业生产、生态景观和生态服务等多种价值和功能,是粮食生产的根本保证,也是发展绿色农业、发挥土地生态景观功能和生态服务价值的基础。近年来,我国面临耕地质量下降、耕作层变浅、水土流失加剧等问题。推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能够"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提升耕地质量,保障长久粮食安全。国外有关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研究已有很多成功的案例,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国内外轮作休耕制度和政策,期望为我国轮作休耕制度的建立和优化提供一定的借鉴。[方法]通过总结美国、德国、加拿大、日本耕地轮作休耕的实践经验,结合我国轮作休耕相关政策,对比我国轮作休耕与其他国家的不同点。[结果]我国耕地轮作休耕在政策目标、粮食安全压力、补贴机制、轮作休耕类型方面与国外不同,因此应该在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的前提下逐步推进,提出休耕轮作政策实施应注意的问题。[结论]在政策推进过程中应注意市场机制与政府决策的结合,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作用和基层政策实施机构的建设,争取以轮作休耕为契机推进农业理念和技术模式创新。  相似文献   

17.
今日学习     
《农村财务会计》2022,(11):F0002-F000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揭示中国当前县域耕地价格格局及影响因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顺利推进。研究方法:收益还原法与经济计量模型。研究结果:(1)中国县域耕地价格整体上呈现出东高西低的阶梯型分布态势,且价格空间关联性与集聚特征显著;(2)县域层面,耕地质量条件是决定中国耕地价格的主导因素,经济环境对中国耕地价格的影响程度次之,外部投入与增值预期对耕地价格影响较小;(3)耕地质量等别间,耕地质量对价格影响强度随耕地等别优化而逐级减弱,经济环境对价格作用强度则随质量等别优化为逐级增强。研究结论:耕地质量条件主导耕地价格水平,但经济环境对耕地价格具有溢价效应。未来,需要完善政策工具以保障耕地生产要素属性,防范农地过度资本化。  相似文献   

19.
探讨粮食安全,不应只关注耕地、劳动力的投入不足,还应关注农业生产方式。乡村工业化的集体模式被彻底否定,中西部工业化终结;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跨区域务工,无法兼顾农业;耕地的集体所有权受到县以上地方政府的侵蚀,耕地流失;集体经济的衰落导致投入粮食生产的劳动力和耕地不足;大资本兼并土地。这些都导致了粮食安全问题。农业雇工只能获得劳动报酬,低于工业雇工的劳动报酬,从而出现农业雇工荒;资本看中的是土地的非农用途,致使耕地流失更迅速,而组建合作社才是正确的途径。合作社既可以有效地避免耕地非农化使用,又可以有效地调动农业劳动者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