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反贫困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贫困农户内生动力不足,扶贫投资的效率在下降。培育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成为取得反贫困成功的关键。内生动力不足是贫困农户能力不足和面临各种风险时的必然反应。要提高贫困农户的内生动力,就需要在反贫困中推动参与式扶贫、完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风险补偿机制,以提高农户的生产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建立长效机制对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预防返贫现象发生至关重要。利用社会资本反贫困能够创新传统反贫困模式,为持续脱贫注入活力。通过对社会资本反贫困研究进行梳理,建立社会资本要素构成模型。分析了我国农村欠发达地区社会资本在社会信任、社会网络、社会组织3方面存在的结构性缺陷,对其进行重构,从而发挥社会资本反贫困模式在促进长效脱贫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3.
反贫困进程中的博弈现象与贫困陷阱分析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解决绝对贫困问题,是当前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严峻挑战。虽然从1986年中国政府就已经开始实施大规模的反贫困计划,但实际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绝对贫困人口数量的下降极为缓慢。面对政府日益增大的扶贫投资与下降缓慢的贫困人口数量两者并存的现状,不能不重新反思我们...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实践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历史进程是高度统一的,有必要以“大历史观”的视角来审视反贫困战略的形成和发展,以及面向共同富裕的启示与前景。本文基于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构建贫困致因分析的理论框架和效率分析工具。从贫困特征和贫困致因两个维度对百年贫困问题进行历史考察,归纳贫困致因在四个历史时期的演变规律。进一步根据主要贫困致因、反贫困目标和战略环境变化梳理反贫困战略演进脉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贫困战略正确处理了“整体—局部”“发展—分享”“内部—外部”关系。其一,针对整体性贫困的共性问题,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等局部性探索来开创发展路径,以局部引领整体,实现国家富强;针对局部性贫困的特性问题,以整体惠及局部,消除绝对贫困现象。其二,在不同历史阶段,轮番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主导作用;积极发掘“有能集体”的地缘优势和独特作用,充分发动团结占绝大多数的农民阶级,有效组织社会生产要素。三者协同,促进生产力发展,将生产力发展转化为全社会的福祉提升。其三,优先破解内部交易效率问题,建立独立而完整的内部经济循环;掌控中间交易主导权,有机组合内生式与外源式发展战略,持续提...  相似文献   

5.
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社会保障制度安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反贫困问题是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过去的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政府主要采用了"经济增长扶贫战略"和"目标瞄准扶贫战略",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然而,现阶段我国的贫困人口分布发生了改变且扶贫任务更加艰巨,反贫困行动需要采取新的思路来取得全面突破.本文认为,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是新时期政府扶贫战略应采取的新举措,并从社会保障和扶贫的关系、农村贫困特征的需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进行了分析探讨,论述了社会保障在反贫困战略中的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6.
农村贫困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辑题,如何减少、消除农村贫困是中国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而财政投资是反贫困的重要政策工具.本文通过农村财政投资对反贫困影响的总量和结构分析,认为我国的财政扶贫工程需要注重发挥财政农业投资对农村反贫困的带动作用,需要因地制宜、创新扶贫模式和机制,需要加大教育和培训的财政扶贫投入,只有这样,才能应对新世纪农村反贫困的新问题.  相似文献   

7.
贫困是一种综合的社会现象,贫困度量是识别反贫困对象、确定反贫困目标和评价反贫困效果的基础。本文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评析和比较国内外有代表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入手,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适合中国农村新阶段区域性反贫困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以云南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2003年,云南78个重点扶持贫困县整体仍处于贫困状态,贫困农民的经济能力和生活质量处于提高中的低水平,反贫困的任务依然是持久和艰巨的。  相似文献   

8.
国情问题专家胡鞍钢在《目僚望》1999年第49期撰文谈中国21世纪反贫困问题。文章说,21世纪初期,中国有消除城乡贫困方面的经济任务依然非常艰巨。反贫困应当成为21世纪头1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的核心内容之一。中国反贫困战略应转向扶持贫困人群。文章对贫困问题作了...  相似文献   

9.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探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的三大效益的合力。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所有要素中,制度要素起着灵魂的、导向的作用。制度要素与其他要素的结合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动态、适时、适量、适度;二是紧密不可分离;三是先进的、合适的制度的比较成本较低,效益较高,而落后的制度造成的恶果较严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深刻原因是中国“三农”问题存在着两大矛盾:其一,中国人口对粮食等食物需求与中国农业提供粮食供给的矛盾;其二,农民的富裕速度总是相对慢于城镇居民的富裕速度的矛盾。解决这两大矛盾的重要途径就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
新中国成立的60年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脱贫致富、消除贫困的60年.历经一个甲子的拼搏奋斗,中国已成为全球消除贫困最成功的国家之一.卓有成效的反贫困实践往往是与科学高效的反贫困战略的制定、实施分不开.本文在回顾总结新中国60年反贫困战略演进发展的基础上,将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演进分为四个阶段,总结了其演进发展的经验教训,并对新世纪新形势下反贫困战略的创新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