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农史文摘     
在关于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原因的讨论中,史学界普遍把重农抑商政策作为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拟纠某些偏颇之说,以求公允、符实的评价。(一)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虽然贯穿始终,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里抑商的程度是有区别的。春秋时期,不少君主推行了重商政策,商人作为一个社会阶层也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而起用法家鼓励耕战。秦统一六国后,表面上似乎继承了先代的抑商政策,但实际上并没有采取抑制商人的措施,在政治上还对某些大商人予以宠遇、优礼。汉初为了恢复与发展生产,统治者采取了重农抑商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统治者对商人课以重税以及三令五申重本轻末,是当时自然  相似文献   

2.
对于先秦的重农思想,学术界曾进行过广泛的探讨,但近年来这一专题研究有些沉寂。本文立论再探,旨在从理论上分析阐明先秦时期重农思想的完整体系已形成,即业已成型;认为在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下,“重农”势必要求“抑商”,“抑商”只是手段,而非目的。“重农”与“抑商”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完整意义上的重农思想。  相似文献   

3.
重农抑商的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中的一条主线,是维系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型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重农抑商政策的必然性和进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多方面论述了重农抑商政策产生的必然性,探讨了它在历史上的作用,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5.
从封建社会生产力看“重农抑商”的合理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农抑商”是探讨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一项农业政策,它有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结合封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分析“重农抑商”如何由保护和促进农业的发展,成为阻碍农业的发展,是本文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清初东南区域出现了粮食过剩的情况,于是,许多农民转而进行经济作物及手工业的商品经济生产,使东南经济日趋活跃,出现了康雍乾盛世的繁荣。然而,小商品经济日益发展,导致东南区域粮食减产,乃至成为缺粮区,粮价飞涨,老百姓生活困难,出现了闹赈、禁粜、抢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清廷为解决这些问题,拨款运粮至东南赈济灾民,赈济成为国家财政最大的负担。面对这些问题,东南人民出现了两派意见:儒生与城市平民主张禁止经济作物种植,发展粮食生产,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官府支持这种政策。可是,农村的农民与地主为保住较高的利润,却反对所谓的“重农抑商”政策,因而,官府禁种经济作物的政策无法贯彻。不过,清代中期东南区域发生的社会动荡也说明,缺粮至少已成为商品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嘉道时期东南经济发展速度放慢,与此有关。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作为非公有制经济主体的民营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发展机遇。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传统的重农抑商、重公轻私的观念和法律制度的不完善阻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本文拟就民营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法律问题及对策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重农思想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国宏 《中国农史》2004,23(4):72-80
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对农业地位和农商关系问题尽管认识不尽相同,有重农抑商派、工商立国派、农工商并重派等,但他们都看到了农业的极端重要性,主张把它放到一个十分重要的位置。他们重视农业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并且体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述了管仲、计然、范蠡、李悝、商鞅等15位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提出的粮食经济观,以及推行农业粮食的变法措施:一是简述了"重农抑商"和"重农厚商"理念的演变;二是简述了"积贮"理念,以及粮食"常平仓""义仓"制度的变迁;三是简述了"贵粟"政策,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效应;四是...  相似文献   

10.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简述了管仲、计然、范蠢、李悝、商鞅等15位中国古代杰出思想家、改革家提出的粮食经济观,以及推行农业粮食的变法措施:一是简述了"重农抑商"和"重农厚商"理念的演变;二是简述了"积贮"理念,以及粮食"常平仓" "义仓"制度的变迁;三是简述了"贵粟"政策,以及运用市场机制调节粮食生产和销售的效应;四...  相似文献   

11.
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虽然本身不构成劳动能力,但它是诱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发挥的心理动因。尤其在封建社会,要想使农业产量增加,只能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如何把他们的积极性充分调动出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贫富,“农夫惰于田者则国贫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封建经济中尤其重要。封建统治者除了依靠重农抑商来保证百姓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以外,还采取了其他的政策或措施。  相似文献   

12.
范秀琳 《中国农史》2008,27(1):86-94
罗马共和国后期,逐渐发展起来的大地产打破了原有的土地经营模式,成为罗马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而经营方式的变化,农产品生产与市场的紧密联系,亦使得重农轻商思想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3.
聂荣  苏宇 《农业经济》1999,(11):4-5
我国农业的发展经历了重农—轻农—重农的社会价值观变化与政策的调整,50年代是重工业优先增长,而90年代优先增长的部门是第三产业和轻工业,第三产业中又以房地产和证券业增长最快,形成所谓“泡沫经济”,两次社会经济状态的巨大变化都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最后的结果都是由于农业的报复性反应迫使我们对产业政策和社会价值观重新调整和认识,这是因为,农业体制的效率,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示范效应和导向作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引入市场机制有利于资源在全社会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提高稀缺资…  相似文献   

14.
古代循吏重农行为考察──以明清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重农历史尚焉。以往学术界对重农史的研究都仅仅着眼于中央政府的重农政策和某些著名历史人物的思想和言论上面。这样的研究固然重要,但可能出现的不足之处就是:重视决策层面的研究,而较少注意执行的层面;以决策的情况作为实际发生的情况,对决策执行的具体过程却不知所以。本文将截取明清时段,以地方上的循吏的重农行为作研究对象,以正史和方志中的材料勾勒出他们重农的内客、特点,并对其重农的功用作出恰当的评价。通过对循支重农行为的考察,我们基本上可窥见古代国家重农政策执行的具体过程。从宏观上看循吏重农行为价值表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方面循吏是国家重农政策实施的中介过程;另一方面,循吏从其自身建功立业的愿望出发,采取了以道德政治为特点的治理措施,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而这两方面,在一定意义上说,又都体现了儒家文化“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王大庆 《中国农史》2004,23(1):103-112
“本”和“末”是中国经济思想史中的一对特定范畴,“本”泛指农业,“末”泛指工商业。所谓“本”、“末”观,就是指古人对农工商业及其相互关系的看法,其中包括“重农轻工商”的观念。古希腊虽然没有与中国相对应的“本”、“末”概念,但却不乏对于农工商业及其关系的思考。本文即选取古希腊的几位有代表性的思想家或立法者作为研究对象,试图对古希腊人的“本”、“末”观进行一些粗略的考察,以期获得一个总体性的认识。本文的基本结论是,与中国先秦的情况相似,古希腊的思想家或立法者无不认为农业是立国之本,工商业居于次要地位,而且,对待“末”业的态度也存在着相对宽容和相对严厉两种倾向。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希文明所处的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及其社会经济状况。  相似文献   

16.
《中国粮食经济》2003,(11):48-48
春秋战国以来,特另是战国中期以后,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小农经济的发展,出现了李悝、商鞅、荀况和韩非等重农思想家。产生这种重农思想的年代是公元前450年至前223年,这比产生在18世纪的法国重农学派要早2000多年,而且,我国先秦的重农思想还直接影响了法国重农主义的创始人魁奈和杜尔阁。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几千年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中,富民思想是我国古代经济思想中一个最重要的内容。作为国家强盛的基础,藏富于民的思想为历代政治家、经济家和思想家所推崇和倡导。尽管不同历史时期所奉行的经济政策有所差异,但民富国强则是统治者孜孜以求的治国目标。这些经济思想经过历代的实践和总结发展,又不断地被溶入治国政策之中,使中华民族得以长期雄居于世界民族之林。历史表明:凡是社会经济获得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均是推行了重农富民政策的结果。本文着重就历代实行的劝课农桑,发展生产;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和多种经营,农商并重等富民经济思想进行较为详尽的评述。  相似文献   

18.
流通是商品经济特有的范畴。我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李俚、商鞅等对生产和流通的关系有过最初的认以和表述。他们认为农业和家庭纺织业的生产是社会经济之“本”;而商业的流通过程乃是其“末”。从而提出重本抑术、强本弱末的经济思想。这种思想在我国士农工商的封建等级序列中也反映的很清楚。在他们之后两千多年中国历史发展的漫长  相似文献   

19.
白慧娟 《浙江林业》2010,(10):26-27
古镇南浔,清代就以“忠信可行,蛮貊信然”的立业准则,铸就了近代“浔商”的辉煌。进入新的时代,勇于开拓的新“浔商”赢得了“中国实木地板之都”的美誉,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地板企业。浙江世友木业有限公司以“人为本,质立世,诚为友”的企业核心理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生产规模、产品质量、科技创新、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等综合指标跃居中国木地板行业前列,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龙头企业,为区域经济和行业社会责任建设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产业分布差异解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农业经济组织制度创新逐步引向深入,其主要表现之一是新型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和发展。从实践看,我国新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既表现了区域问的不平衡性,也表现了产业间的不平衡性。研究产业分布的差异性既可以探究合作经济产生的动因,又可藉此寻求推进合作经济发展的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