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我国退耕还林政策分析及其调整思路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6年来,在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自1999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连年走低,退耕还林政策实施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同时,退耕还林政策本身也突显出许多问题,退耕还林工程各利益主体的利益也没有得到保障。因此,对退耕还林工程的目标、退耕还林工程的运作模式、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方式等方面要进行调整,还要充分完善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退耕还林的经济学分析:基于外部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西部退耕还林工程的生态补偿问题为研究对象,运用经济学的外部性理论对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及相关生态补偿政策进行了分析与评述。探讨了财政补偿政策对农民退耕还林的激励作用、最佳的退耕还林规模、补偿标准的确定及国家对于退耕还林实行长期补偿政策的必要性。提出了完善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的相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的演进过程及其特征并展望该领域未来的研究热点,以1999-2018年核心期刊上刊发的1697篇相关文献为样本,应用高频关键词分析方法对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的热点和演进特征等进行阶段性分析;对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的总体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⑴1999-2018年退耕还林工程领域的研究可划分为“探索总结”“多维研究”“主题深化”和“内涵提升”4个阶段。⑵退耕还林工程研究的总体特征包括5个方面:农户主体是最持续的研究对象;农户收入是最重要的衡量尺度;生态效益是最明显的评价目标;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愈发受到关注;GIS应用是最重要的技术支持。⑶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退耕还林工程与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发展、退耕还林工程成本效益综合评价和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发展是未来退耕还林工程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情况,解剖了推进退耕还林工程的退耕户利益长效保障机制不健全,部分地区退耕还林扩大化、退耕还林投入保护机制不健全、缺乏配套技术支撑体系等障碍因素,提出了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促进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对统筹我国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家粮食安全两大目标的实现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根据湖北省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状况,建立了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各指标权重;用线性加权和函数法,通过影响指数计算模型,计算出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指数;调查整理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实施10年来的数据,运用前后对比法、过程监测法,结合影响指数,从退耕还林工程对地方经济发展、对居民收入、土地生产3个方面的影响对秭归县退耕还林工程经济影响进行了定性与定量评价分析。通过分析,说明了退耕还林工程在保证了秭归县总体经济稳步增长的情况下,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在短期内已经开始发挥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影响,且其影响正随着工程的稳步推进愈来愈大。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工作自试点到全面铺开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0]24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措施的若干意见>(国发[2002]10号)和<退耕还林条例>,这些规定对规范退耕还林工作起到很大作用.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深入,原来的一些规定有待细化,没有规定的,有待补充完善,以利退耕还林工作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工程是迄今为止我国农户参与面最广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从实施以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农民群众普遍欢迎。但由于工程浩大、涉及面广,在实施期间出现了一些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涉及到对农户的利益产生直接影响。而农户的利益问题直接影响到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成果的巩固。为把退耕还林工作扎实、稳妥、健康地推进,使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得以巩固,本文就四川省凉山州的退耕还林过程中有关农户的利益问题调查研究分析,发现其中的问题,并进行剖析,以期对凉山州退耕还林工程得以顺利进行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8.
运用生态足迹的方法从供给的角度测算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对陕西吴起县农户户均生态承载力的影响,测算结果表明:退耕还林之前吴起县户均生态承载力为2.57 hm2,退耕之后户均生态承载力为3.62 hm2,上升了1.05 hm2;由耕地、林地、草地组成的户均生态承载力供给结构发生了变化,由退耕还林前的27.01∶1.01∶1变为退耕还林后的4.82∶13.93∶1,说明退耕还林工程对吴起生态经济的容纳能力有所增加,生态供给结构趋于优化。对耕地、林地、草地因子进行生态承载力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林地因子是影响退耕还林之后户均生态承载力的主要因子。最后,对进一步提升吴起县户均生态承载力的方法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10.
政策要览     
意见指出,两年多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等地区认真开展了退耕还林的试点工作。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组织得力,退耕还林试点工作进展良好,取得了一定经验。实践证明,党中央关于退耕还林的决策和"退耕还林、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政策措施是完全正确的,深得广大干部和群众的拥护,是加强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重要举措,也是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了加强对退耕还林试点工作的指导,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工作的若干意见》,对确保退耕还林的顺利实施和健康发展起到了重要保证作用。意见共分七个部分:一、退耕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农地退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明晰农地退耕的影响因素可以为山区生态恢复提供新的路径。[方法]文章基于武陵山区180份农户调查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影响山区农地退耕的因素,重点分析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地退耕的影响。[结果](1)研究区劳动力转移现象明显,85%的农户家庭存在不同程度的劳动力转移,劳动力转移比例达到51.61%,户均转移劳动力数量占家庭总人口的29.90%;(2)研究区农户退耕较为普遍,退耕农户占样本农户的55%,户均退耕面积0.31hm2;(3)非农收入和农业劳动力比例对农户的退耕面积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家庭女性劳动力数量、家庭总人数、承包地面积、种植耕地的总块数、两个地区哑变量——万木乡和丁市镇也显著影响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结论]山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非农收入增加促进了农户的农地退耕,但是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农业劳动力供给减少又降低了农户的退耕地面积,最终两者的作用相互抵消,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户的退耕地面积产生了不可确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文献了解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发展历程。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主要内容: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研究区域集中,研究层次较低;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标准研究较为科学,但实施起来比较困难;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对象单一,影响因素不够全面;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对农户影响结果存在差异性;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研究内容与尺度不够全面。未来中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可以在4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加强差异化退耕还林生态补偿研究,结合各地实际合理制定补偿机制;丰富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意愿研究,注意影响补偿客体意愿因素的多样性;注重研究方法的多学科交叉和创新;进一步在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效应分析中拓宽研究内容与尺度。  相似文献   

13.
基于吴起农户调查面板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法和结构方程分别对退耕农户复耕的可能性进行甄别,并分析了农户退耕还林持续性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不同复耕意愿农户非农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户非农化程度与退耕还林可持性之间显著相关,即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农户复耕可能性越低;且以补助作为激励手段作用依然存在,但影响不如非农化程度对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影响大。因此,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一方面应为农户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消除农户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障碍;另一方面应实行有差别的补助标准,提高大规模退耕且主要从事农地经营农户的退耕还林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于2000年开展退耕还林工作。海东地区是青海省退耕还林的重点区域,海东地区六县均为退耕还林区,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对海东地区人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力发展后续产业建设变得尤为重要。文章综合海东地区后续产业发展现状,分析制约后续产业发展的因素,针对海东地区的特点,提出一些具有针对性,可操作的,符合海东地区情况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X县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从研究区概况、调研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退耕时代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配套经费缺乏、林种比例失调、退耕农户生活无保障、规划设计粗放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退耕农户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0年、2002年和2004年三期遥感影像获得奈曼旗土地利用数据,并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相对生态价值进行模糊赋值,进而对其退耕还林还草的生态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近5年奈曼旗退耕还林还草力度较大,退耕19620.16hm2,还林18578.37hm2,还草1041.79hm2,旗整体生态效应提高了2.8个百分点,退耕还林还草的贡献率达到28.17%,退耕还林还草生态效应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 (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 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8.
肖政  谢屹 《林业经济》2012,(6):105-110
林业经济的增长在江西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研究我国退耕还林制度下国家的投入、耕地和劳动力等资源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效应有一定的意义。采用江西省2000~2009年的退耕还林及林业生产要素的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回归模型,探讨了江西耕地面积的变化、林业固定资产投入量、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农林牧渔业劳动力数量、退耕还林面积等因素对林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提出了促进林业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于做好当前退耕还林工作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要求,对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退耕还林工作重点强调了五个方面。包括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进一步认识、工程成效与经验的深入总结宣传、保质保量完成工程进度、强化资金管理与责任落实、"十二五"退耕还林工作谋划。强调指出:做好退耕还林工作,关系到我国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关系到我国的国际形象。各地要高度重视,投入精力,研究新的退耕还林工程规划问题,注重实效,不搞利益均沾。规划规模要科学测算,严格限定在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多、生态地位重要的区域,兼顾耕地保护与生态建设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竞租理论,对退耕还林工程决策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农户收益最大化决策,进而根据政府财政支出最少的政策目标,确定最优补助标准。通过对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典型代表——延安市的4种经营类型的主要作物品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将会激励农户参与经济林建设。政府若要调整农户的决策类型,则需进一步提高相应类型的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