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目的]为推动楚雄州旅游扶贫工作进程,使楚雄州贫困人口顺利脱贫,文章研究了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并对其质量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楚雄州基于旅游扶贫的乡村景观分布特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指标权重,采用打分法选取了一定数量的游客以及专家对楚雄州五大类型乡村景观的每个指标进行打分,并通过加权法计算各类型基于扶贫的乡村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基于旅游扶贫的楚雄州乡村景观分布较均衡,接近于平均分布。5大类型中民俗文化型景观质量最优,其次是景区带动型、生态环境型和城镇依托型,产业融合型景观质量最差。[结论]发挥楚雄州特色,大力发挥民俗文化型乡村景观在旅游扶贫中的带动作用,鉴于景区带动型乡村景观是地区乡村旅游名片,政府应持续加大对其建设力度,提升景观综合质量。由于产业融合型乡村景观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楚雄州应继续保持对其开发、摸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2.
乡村景观旅游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乡村景观体系中聚落空间、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旅游价值,提出了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并以婺源为案例,从旅游实践角度进一步研究了乡村景观的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3.
[目的]乡村聚落景观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聚落景观的规划设计对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乃至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基于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研究样本,借助Google Earth与ArcGIS10.2,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等5种地理研究模型,分析湘西州典型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聚落景观生态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及经济价值等4个层面,构建包括18个指标在内的乡村聚落景观评价指标体系,对湘西州175个典型乡村聚落景观质量展开评价。[结果]湘西州175个乡村聚落景观总体呈集聚分布,且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农村常住人口和总产值与乡村聚落景观个数之间的地理联系率分别为81.6和80.5,乡村聚落景观的分布与经济规模和人口规模存在较紧密关联。质量评价发现,聚落质量评价分值为7.01,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通过对乡村聚落景观驱动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说明聚落景观的分布与人口、经济、交通密切相关。[结论]湘西州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异呈现生态价值与社会价值高、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低,以及中西部集聚的特点,应稳固现有乡村聚落景观建设成效,并注重发展乡村旅游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相似文献   

4.
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城乡未来发展,提出实施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剧烈影响。城边乡村景观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快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方法]文章以沈阳市周边乡村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半变异函数与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别从破碎化和多样性角度分析景观异质性的空间特征,探索城市周边乡村景观分布格局,并分析该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主要乡村景观类型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最大斑块指数较高,表明三者的景观异质性较低;(2)农村道路、沟渠和建设用地3类景观破碎度较大,斑块密度高,平均斑块面积较小;(3)浑河及其沿岸景观异质性较高;除浑河以外其他地区,东北部景观均质化较东南部高,东南部景观格局异质性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出现一定梯度的改变,主要受与城市中心距离、人为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研究地区及相似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优化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改善乡村人居环境,推动新农村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及生态发展状况等4个方面构建包括20个指标在内的评价体系,基于2007—2017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熵权法对湖南省乡村建设水平进行定量化测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乡村建设对乡村景观影响的利弊。[结果]湖南省乡村建设发展水平评价分值呈现显著的递增趋势,由2007年的0177提高到2017年的0692。其中经济发展水平、生活质量水平、社会发展水平均明显提升,但生态发展状况波动较大,虽近年来得到一定的控制,但仍是制约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因素。新农村建设为乡村景观的规划提供了经济支持,改善了乡村景观基本硬件设施条件,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丰富了乡村景观的形式内容,推动了乡村景观的建设,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对生态系统平衡的破坏和对乡村景观的蚕食。[结论]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遵循生态理论,充分体现地域特色,科学合理地进行乡村景观规划对推动新农村建设水平的整体提升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6.
美丽乡村建设要求乡村景观设计重视自然环境保护,尊重、挖掘并继承乡村特色文化,并兼顾外在的生产景观设计。当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存在诸多问题,如设计理念不合理、前期调研工作不充分、设计人员能力参差不齐、资金不足等,导致乡村景观的特色及优势难以发挥。为此,应当树立科学的乡村景观设计理念,将地域文化特色等融入乡村景观规划方案,提升乡村景观从业人员业务能力,多渠道筹集乡村景观设计资金。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结合乡村生态这一概念,对乡村景观生态理论进行探索,并在此基础上,从小的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上分析研究农村景观的空间联系、景观结构与要素、景观功能、人们的日常活动与景观间的影响和变化、新农村建设的内容及新农村的生态规划建设与管理,力求探索出宜人的可持续发展的农村景观生态格局及建设途径。为新时期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景观规划与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桂林乡村园林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生态效益和美学效果进行评价,以期为桂林乡村园林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评价指标体系,计算各区域的乡村园林景观综合评价指数并比较其差异。[结果]在园林景观评价体系中,美学效果的权重值要高于生态效益;在生态效益方面,植被覆盖率的权重值最大;在美学效果方面,景观类型丰富度的权重值最大。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景观综合评价指数远郊村镇景观型乡村景观分布区市郊园林社区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结论]桂林市乡村园林景观空间分布特征明显,漓江山水生态型乡村景观分布区的乡村园林生态效益发挥最好、景观美学功能的实现最突出,是桂林乡村园林景观发展的代表区域,极具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9.
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价,旨在为基于乡村聚落景观的湖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GIS10.2软件对湖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和特色旅游名村等147处乡村聚落景观的空间分布情况进行研究,通过计算最临近点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地理联系率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以生态环境、景观价值、社会效应和开发条件组成评价层,下分16个具体指标,对湖南省乡村聚落景观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计算得出湖南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R=0.8125,G>G1,说明其在各地级市的分布呈现集聚且不均衡的特点;特色旅游名村R=1.126,G相似文献   

10.
乡村复兴视角下大都市郊野区域土地整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表象性的"田、水、路、林、村"整理和乡村建设已经无法满足以"乡村复兴"为目标的乡村发展需求,通过分析乡村复兴的内涵及其对土地整治的要求,提出以景观生态整体提升为目标的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以地处上海市郊野地区的崇明县三星镇作为研究对象,充分发挥三星镇作为近郊乡村的区位优势,通过创新型土地整治从生产、生态和生活3方面对其进行完善和提升,深入挖掘乡村价值内涵。研究结论表明:创新型土地整治模式应超越传统标准,土地整治在完善乡村基础设施的基础上,切实做到生态网络的修复以及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景观风貌特色的整体提升,达到乡村空间格局的肌理延续、景观风貌的保护与提升、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以及乡村产业的多元发展,从而重现乡村原有辉煌。  相似文献   

11.
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划分析,旨在为浙江省及长三角区的乡村旅游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指标体系权重,在此基础上通过浙江省乡村休闲旅游分类体系对浙江省乡村旅游资源进行区划研究。[结果]在准则层中,4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环境质量(0.4658)>资源开发水平(0.2771)>乡村社会发展(0.1611)>乡村经济发展(0.0960)。从指标层权重来看,处于第一层次的有景观平衡度(0.3915)、乡村基础设施建设(0.3897)、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836)和乡村旅游服务水平(0.3655)。[结论]浙江省北部乡村旅游发展以杭州为中心,形成安吉、德清、桐乡和嘉善乡村休闲旅游带,中部和南部则以金华市为中心,形成了温州、金华和衢州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经济圈;浙江省快速发展的乡村旅游对乡村景观的承载能力是极大的考验;各县市应立足当地的优势乡村旅游资源,带动县域内的乡村旅游发展,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新型乡村游。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探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广西乡村景观开发与保护策略,借此对健全国内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促进各地乡村景观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地区景观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一致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问卷调查法,以广西为例对其乡村景观要素民众喜好程度以及乡村景观开发、破坏和保护程度进行调研和资料收集。[结果]在乡村旅游体验中,游客对乡村自然风光尤为喜欢,大多数游客很喜欢参观极具民族特色的村落建筑,体验民风民俗,品尝农家美食,参与农村劳作,在这一系列活动中,让自己缓解紧张的工作压力,呼吸乡野新鲜空气,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广西超过50%的乡村景观资源开发层次不够深入,属于轻度开发状态,早先已经开发的景观资源又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而且这些景观所在的村寨原本和谐的自然生态环境也遭到了毁坏。大部分乡村景观资源没有得到有效保护,即使采取了相关措施,也是表面工作,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结论]很多游客热衷于乡村生态旅游,喜欢体验农村生活,但是作为乡村旅游基础的乡村景观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保护,导致旅游资源受损,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需要采取相关的办法和措施切实保护乡村环境和景观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景观规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景观,对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探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遵循可持续发展、尊重地域文化特色等景观设计的3个原则,其次分析不同类型的乡村景观"乡村聚落性景观、乡村生态性景观及乡村生产性景观"等,最后提出尊重传统乡村肌理、构建聚落温馨格局,构造尺度宜人的乡村生活空间,发扬乡村地域特色,景观设计应做到商民分离等乡村景观规划建议,为乡村景观实际设计打下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乡村旅游是我国当前旅游发展的热点之一,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与评价是合理开发、科学规划乡村旅游的基础。根据资源的价值和功能,构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分类体系,包括8个主类,18个亚类,41个基本类型。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特色突出,四季赏花资源丰富,千湖之省水乡风光典型,乡村文化深远且地域差异明显。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旅游资源定量评价方法与标准,并对湖北省乡村旅游资源结构、等级、地域分布进行了评价,最后提出了湖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