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根据景宁县林业总场2017年二类资源清查的小班数据资料,详细统计了其中杉木人工林各小班的胸径、树高、郁闭度、株数、蓄积等测树因子和海拔、坡度、坡向、坡位等地形因子,分析评价其林分的结构特征。按照现阶段国有林场的发展战略,针对林业总场杉木人工林现状,以现代林业森林经营理念为指导,提出实现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威宁县少数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定量分析,以期为其美丽乡村建设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威宁自治县统计数据、野外调查数据为基础,基于Arc GIS10.2平台,对威宁县彝族村寨和回族村寨点在高程、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4个地形因素上的分布进行空间分析,计算各个村寨点与水系和道路的距离;并基于Getis-ord General G函数对彝族村寨和回族村寨进行全局空间聚类分析。[结果]彝族村寨分布于1 727~2 634m高程、1.35~46.77°坡度、5~107m的地形起伏度范围内,南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彝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在11. 8~1 092. 6m之间;回族村寨分布于1 748~2 594m高程、0. 34~44. 49°坡度、2~191m的地形起伏度范围内,西坡是最主要的分布坡向,回族村寨与水系距离在26. 2~1 011. 2m之间。全局空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彝族村寨在与县道、国道、高速公路的距离上属于高值聚集;回族村寨则在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和与省道的距离上属于高值聚集。[结论]地形因素是影响民族村寨空间分布的重要原因,民族村寨总体表现出靠近水源分布和公路等级越高,交通可达性越低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 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实施路径选择及目标落实具有重大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核密度分析、地理集中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等方法,对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的分布格局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密度差异明显,大致呈现“东西多、南北少”的格局;(2)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呈现以湘东北为集聚核心,向西北、西和南3个方向逐层递减的阶梯状格局。高值集聚(H-H)主要集中在长株潭地区,低值集聚(L-L)主要集中在怀化、湘西、张家界。(3)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是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国家森林乡村主要分布在平原丘陵地区、经济发达地区、人口稠密地区以及铁路和主要公路的节点处。结论 湖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空间集聚现象较为显著,其分布主要受到地形地貌、经济基础、人口密度和交通区位的影响。建议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提质升级,注重扬长避短,缩小地区差异,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国家森林乡村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对福建省顺昌县国有林场开展森林认证情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对开展森林认证活动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路径调研结果表明:森林认证是通过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单位开展认证知识培训、环境影响评估、生产作业监管、废弃物清理、认证年度审核、不符合项整改、野生动植物监测、高保护价值森林经营等生产经营管理活动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化生产经营过程的监管,可以使所有生产作业都操作规范、安全环保,确保生产活动对环境的破坏降到最低程度。此外,顺昌县国有林场近年来采用的一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不完全采伐保留阔叶树的主伐、在中幼龄阔叶树下营造杉木林、不炼山"耙带"式造林,可以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针对开展森林认证会增加森林生产经营成本但却能显著促进生态环境保护而提出政府应该加大森林认证宣传力度、建立森林认证补偿激励机制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山西省适垦耕地及其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分析山西省适垦耕地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差异性,为山西省未来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宏观性参考依据。研究方法: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地形高程图生成地形高程和坡度分级图,通过将地形高程分级图、地形坡度分级图、2000年耕地分布图和分县行政区划图的叠加,提取2000年分县耕地地形分异数据,计算2005年分县适垦耕地面积。研究结果:(1)山西省耕地的地形分异特点是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加,耕地面积均呈下降的趋势;(2)适垦耕地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形条件控制,地形平缓的黄土塬面、盆地和河谷适垦耕地指数一般都在40%以上,而地形起伏较大的山地和丘陵地区指数值普遍较小;(3)人均适垦耕地面积空间分布的总体特征是河谷、盆地少,黄土塬、丘陵低山多,人均适垦耕地面积在2亩/人以下的地域主要集中在太原、临汾等盆地。  相似文献   

6.
关于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思考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浙江现有主要树种杉木、松木的成本收益调查资料为基本例示依据,运用净现值计算方法,计量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尺度。根据马克思商品价值理论,通过对森林生态受益对象及其产品的价值构成和收益分配分析,从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角度,提出了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机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简称“特优区”)空间分布格局,不仅可为特优区的布局规划及建设提供参考,更对依托特优区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制定具有启示意义。[方法]文章以中国农业农村部公布的231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为例,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采用OLS、SEM、SLM及GWR回归模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及集聚度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特优区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东南方向,且在行政区界线处数量较多、密度较高,集聚特征明显,但主导产业类型不同集中分布区域不同;(2)特优区所在地一般距离省界较近,海拔较低、地形坡度值小,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劳动力资源不足,但当地市场消费潜力大;(3)不同特优区所在地的总耕地面积、水资源条件、路网密度等存在区域差异,不具有共性特征。[结论]资源规模并非影响特优区发展的必要条件,地理环境和消费市场可能更为重要。最后得出关于特优区建设与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了解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提高农村居民点的利用率。方法 运用Voronoi、GIS核密度方法和空间分析技术,对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研究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适宜性评价。结果 山西省农村居民点分布呈现出“南密北疏”的分布特征,且主要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受海拔、坡度、河流等因素的影响较大,其密度分布高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低坡度、低海拔的区域。在区位因素上随县城、公路缓冲区距离的增加,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程度呈反比下降趋势。此外山西省农村点适宜性分布以较适宜居住为主,其中适宜性居住所占比例达到32.08%。结论 山西省居民点分别同时受地形和区位的影响,其中地形影响较大,且整体适宜居住,文章可为优化山西省农村居民点的布局提高积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快速发展,重庆市正面临着城市建设空间已趋饱和,建设成本不断加大等问题,研究的焦点集中于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评价,为合理使用建设用地提供依据。[方法]评价第一步是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限制等级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选取坡度、地质灾害、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人均用地面积、人均GDP、交通便捷性和距建成区距离等指标对建设用地开发适宜性进行评价。[结果](1)重庆市受耕地保护限制的区县9个,主要分布于渝西地区; 受生态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14个,主要分布于渝东北和渝东南; 受耕地保护、坡度限制的区县4个; 受耕地保护、生态保护限制的区县2个,分别为长寿区和江津区。(2)限制性等级划分结果为6个区县限制性等级为弱, 5个为较弱, 9个为中等, 7个为较强, 9个为强。(3)重庆市适宜建设区面积有限,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3495%,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渝东北地区; 较不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所占比例较高,多数受地形坡度、地质灾害、农业用地及生态限制。[结论]重庆市土地资源限制性主导因素有耕地保护限制、坡度限制和生态保护限制,适宜建设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主城区和渝西片区,渝东北大部分地区和渝东南适宜建设的区域较少且分布零星。  相似文献   

10.
许多阔叶树种的伐桩具有萌蘖更新能力,由于历史原因和人为过度采伐、砍樵伐薪,阔叶乔木树种变成了灌木丛——即阔叶树次生林、残次林。阔叶树次生林、残次林多分布于山体陡峭、露岩较多、交通不方便的深山地带,或散生于低丘山麓的天然马尾松林、柏木林和杉木林中,低山丘陵的山脊地带很少有阔叶树的次生林分布。阔叶树次生林、残次林的人工促成复壮是培育、发展阔叶林资源的快速、有效的途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研究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对丰富和深化乡村地理学及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综合运用最邻近指数、核密度、空间自相关和量化统计等方法,构建“天蓝、地绿、水清、人和”相统一的“美丽森林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 (1)整体上,云南省国家森林乡村呈现“中部局部集聚,四周小分散”的棋盘式空间分布格局,表现为凝聚态势,显著性较强。(2)区域上,国家森林乡村在六大流域和八大区域上呈现典型的不均衡性状态,西侧澜沧江流域与北侧长江流域分布最较多但密度小,滇西、滇西南数量多于滇西北、滇东北和滇东南。(3)空间密度上,大致形成东西、东北—西南走向的两个高密度带绵延区和四个高密度集聚中心。(4)空间相关上,空间正相关显著,由西侧热点区向东侧冷点区过渡,呈现东西相反的对称格局。(5)影响因素上,“山—水—坝”相间的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格局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生态价值地位的提升,地形地貌、河湖水系和气候等自然因素基础性地位更加牢固。结论 国家森林乡村空间分布反映了当地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特征,是区域文化在地表的凝结与表达。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区域农村居民点分布与环境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分析丘陵沟壑区农村居民点分布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的关系,丰富相关研究的方法,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实践提供科学参考。以甘肃省临夏县北塬地区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将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叠加分析方法相结合,并选择较优的分析指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对居民点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临夏县北塬地区的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1637,并且置信度高于95%,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地形、河流、水库、公路和建制镇等自然、社会经济环境要素因子对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的形成影响明显,同时发现北塬地区自然环境要素的影响占据主导地位。2种方法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揭示环境因素对居民点分布的影响,居民点整理可根据主导影响因子的不同而采取差别化的整理模式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揭示全球变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的影响,为云南橡胶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及支持。方法 文章以云南省橡胶林物种分布数据,气候、地形、土壤等环境变量数据为基础,运用最大熵模型(MaxEnt),确定对云南省橡胶林分布有显著影响的主导环境因子,分析当代气候条件下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的分布特征,并预测未来气候变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分布的影响。结果 (1)对云南省橡胶林分布有显著影响的主导环境因子共5项,以12月平均最高气温(51.2%)居首,其余4项依次为5月平均降雨量(10.2%)、年降雨量(9.4%)、坡度(8.8%)、1月最低气温(8.5%)。(2)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集中分布于西双版纳、德宏和临沧等地区,红河、普洱和保山亦有零星分布,总适生区约占云南国土面积的5.32%,且总体上,高适生区(1.44%)居中,其外侧环绕中适生区(1.25%),再外侧环绕低适生区(2.63%)。(3)RCP4.5、RCP8.5情景下,云南省橡胶林总适生区面积均呈增加趋势,分别达到云南国土面积的13.96%、19.04%,高排放情景下的增幅更加明显。(4)两种排放情景下橡胶林总适生区的质心均沿西南—东北方向,向海拔和纬度更高的无量山、哀牢山方向迁移,且高排放情景下迁移距离更远。结论 气温变化对云南省橡胶林适生区分布影响显著,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橡胶林适生区面积趋于更大,且质心朝着高海拔、高纬度地区移动。在考虑气温作为主导因子的情况下,橡胶林的种植区可进一步向高海拔、高纬度区域扩展。  相似文献   

14.
为科学精细分析云贵高原地区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本文以贵州省黎平县为研究对象,以行政村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与空间叠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农村居民点分离度分析农村居民点分布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1)黎平县农村居民点分离度指标的全局Moran指数为0.089,Z值为2.164,大于1.96,农村居民点分布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特征;(2)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黎平县农村居民点的局部显著性空间聚集和异常特征影响明显,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大于社会经济因素,在自然因素的影响中,高程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为城市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和城市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284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GIS空间分析法揭示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空间格局并运用主成分法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定量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城市"三生"用地结构在全国尺度下呈现以不同城市群为中心集聚的空间分布规律;(2)城市生产用地结构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活用地结构呈现"中部高,东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城市生态用地结构呈现"东低西高"的空间分布特征;(3)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基础设施水平、生态环境和城市人口等是城市"三生"用地结构的主控因素,且各因素因城市等级差别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  相似文献   

16.
地理大数据视野下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类型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农业多元化进程,在乡村地带出现的旅游产业空间具有独特的发展特点。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推进过程中,城市群建成区之外的乡村地带是协同发展的重要阵地,休闲旅游是其重要的产业抓手。京津冀乡村旅游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呈现出一定规律和特征,这种规律和特征对指导乡村地域规划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实践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是大数据与传统旅游地理学方法的结合,利用网络数据采集手段抓取所有乡村旅游数据,通过地理信息技术提取属性信息,依托统计分析工具将乡村旅游点进行聚类划分,并以空间因子解释刻画乡村旅游空间类型。[结果]通过地理空间大数据的方法对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进行区划,12个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剔除了平均温度、人口密度、GDP等3个指标,其余指标可划分为3个主成分。3个主成分对乡村旅游点进行空间聚类与合并,可形成4类空间。[结论]乡村旅游本底条件、配套设施条件、客源吸引潜力是京津冀乡村旅游空间区划的维度,京津冀乡村旅游可划分为近郊游憩型、景区集聚型、农业休闲型、山野/原野度假型等类型。每种类型在与城市的距离、立地属性、交通条件、旅游资源、游憩机会等方面有各自特征,具有不同的集聚规律。  相似文献   

17.
The farmland abandonment phenomenon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a recent change in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n and land that emerged in China's land-use transition. Revealing spatial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influence factors of sloping farmland (SF) and abandoned farmland (AF) in mountainous areas is conducive to rational allocation and optimization on local land resources. This paper investigated regional distribution features of SF and AF in the hinterland of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TGRA) using high-resolution remote sensing images, ArcGIS spatial analysis, and statistical methods. The results found tha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F and AF has an approximate characteristic under different topography, location, or accessibility backgrounds. However, within different spatial coupling relationships between SF and AF, influencing mechanism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ar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diversity of geographical locations reflecting natural and social contexts is an essential reason for this differentiation. Moreover, dominant influencing factor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the study area are natural factors such as slope and farmland quality. Socioeconomic factors, including distance to road, peasant income, and labor force proportion, guide the distribution and trend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to varying degrees. Finally, four modes of farmland abandonment in TGRA have proposed and suggested that the corresponding plans for SF consolidation should be proposed based on fine classification,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farmland uti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underdeveloped mountainous areas.  相似文献   

18.
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农村居民点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宏观层面量化分析石羊河流域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格局、时空演变趋势、规模和形态结构,探究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以期为农村居民点整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该文以1987年、2001年、2016年3期遥感影像目视解译提取的研究区农村居民点时空分布信息为数据源,并借助GIS空间统计分析技术、景观指数等研究方法。[结果]1987~2016年农村居民点整体空间分布格局未发生明显变化,呈低海拔、小坡度、近水系分布的空间特征,但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加强,其中河流和城市周边是农村居民点集聚较明显的区域。农村居民点斑块复杂性减弱、破碎度降低,形态趋于规则,但由于斑块蔓延扩张引起的居民点斑块两极分化趋势加剧。农村居民点规模分异特征明显,呈小斑块高密度集聚与大斑块低密度分布的格局。[结论]石羊河流域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及演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河流和地形对农村居民点分布变化的影响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小尺度区域内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耕地质量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可以为地形地貌条件较为复杂的丘陵山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退耕还林计划、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的质量等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的组合对全域耕地进行保护分区。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耕地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大小关系为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自然等指数;(2)高值集聚区(HH型)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低值集聚区(LL型)主要分布东南部,实验结果与南川的地形、水系、交通设施布局等自然经济条件相吻合;(3)划分的4个耕地保护分区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掌握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土地政策优化调整,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和集约化利用。[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关中平原典型县域陕西耀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景观梯度模型,充分利用土地景观空间信息,研究分析2000—2015年陕西耀州主要地类旱地、林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信息。[结果]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该政策直接影响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林地和旱地在2000—2008年间的动态变化程度较2008—2015年均表现更为剧烈,2000—2015年间旱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东南区域以旱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林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南部向北部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中部和北部以林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旱地退化过程也是向东南方向逐渐推进,旱地和林地景观经历了2000—2008年急速变化期和2008—2015年持续稳定期两个阶段。[结论]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变化空间信息,为土地政策调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