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我国农业经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资源的过度消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资源保障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粗放型的农业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农业经济的发展,循环经济是出路,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我国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走一条科技先导型、资源节约型、生态保护型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之路,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我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从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征,并重点提出了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3.
由于资源的的制约,干旱区资源型城市以不可再生资源的城市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合城市发展的需要。通过对干旱区资源型城市的特征和其现有发展模式的弊端进行分析,发展了干旱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在现有矿产资源开发、保证城市经济来源的前提下,建立循环经济为主导理念的可持续发展模式;矿产资源开发、水资源、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延伸下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加强培养人才和企业生产的科技力量,发展高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4.
发展循环经济是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经济发展的根本手段。从循环经济概念的内涵出发,探讨了在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和主要特征,并重点提出了在促进黑龙江省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中,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旅游项目开发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循环经济建立了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内容的行为原则。通过对循环经济理论的分析,将循环经济理论引入到旅游项目开发管理中,对旅游项目开发管理的设计建设问题、使用维护问题、环境影响问题、资源利用问题和后期处理问题及相应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我省大庆地区温泉旅游为对象,分析大庆地区温泉旅游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应用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的原则(3R原则),以加强当地环境保护为根本,优化经济增长为目的,构建大庆地区温泉旅游循环经济示范区发展模式,并建立三种层面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来说明温泉资源如何实现在整体系统中的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7.
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但也出现了许多破坏资源和环境的问题,造成了旅游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冲突。构筑循环经济体系是科学发展乡村旅游业,实现资源利用最优化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欠发达地区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要求和重要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8.
兵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奇迹。但是,由于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了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我们也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上升,对资源需求的不断扩大,依靠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克服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呼唤着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将是今后我国缓解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提高,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开发。从循环经济的角度对旅游经济管理进行创新,减少旅游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是旅游开发者需要重视的问题。论述了新时代循环经济视域下旅游经济管理创新的方法和策略,以促进我国旅游资源的合理使用。  相似文献   

10.
在“四荒”资源开发中 ,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既是“四荒”资源开发本身的需要 ,也是保护环境 ,使自然环境越开发利用越好的需要。怎样把“四荒”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呢 ?笔者认为 ,必须作好以下工作 :1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要使人们的经济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符合生态适宜性原则 ,就需要教育人们、特别是“四荒”资源开发者树立环境保护意识。因而在“四荒”资源流转中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采用适当方式对“四荒”地使用者进行教育培训 ,使他们通过培训 ,提高认识 ,自觉树立环保意识。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可根据“四荒”地…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比较 ,认为二者都追求资源消耗的最小化 ,在实现过程上有共同性 ,循环经济模式比可持续发展具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循环经济模式是可持续发展的实现途径。认为可持续发展概念上的抽象性决定了其操作上的艰难性 ,而循环经济模式则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按照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的先进经济形态,土地资源作为一利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将从根本上影响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从土地资源的特性入手,在深入分析传统经济发展对土地资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土地资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可以保证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实现土地资源的永续利用,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基础保证.  相似文献   

13.
首先根据循环经济的"3R"原则和黑龙江省林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林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然后依据黑龙江省2001年到2011年的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综合分析出黑龙江省林业循环经济总体发展趋势,并从资源消耗、资源循环利用、社会和经济发展、生态环境4个方面分阶段评述了黑龙江省林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浅析了各阶段取得成效和存在问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农业循环经济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是该领域研究的关键。[方法]构建包含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农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结合线性回归方程对山西省2001~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1)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因素可归纳为生产资料集约水平、资源修复水平和土地集约水平3方面。(2)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在2001~2016年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并分为两个发展阶段,2001~2009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低水平阶段和2010~2016年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上升阶段。(3)2010年之后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循环经济取得一定成效,生产资料集约水平是促使山西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升的主要动力。[结论]山西省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方式,提升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使农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产资料的集约是关键,可以从控制化肥、农药、农膜投入量,提升其有效利用系数等方面入手;其次要提升资源修复水平,利用秸秆还田的形式增加废弃物利用率,增加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并提高土地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试论循环经济中的矿业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仿照生态规律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经济 ,文章论述了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认为在矿业开发中应按循环经济的要求 ,发展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等技术体系。使矿产资源及其制成品在生产阶段、消费阶段、分解阶段都对环境和人类无害。文章对发展循环型矿业经济提出了七点建议。  相似文献   

16.
循环经济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我国土地资源的严峻形势迫切要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循环经济“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理念指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生态园区建设、新经济核算体系建立、生态退耕和土地整理复垦,可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提高土地质量,从而保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国土资源管理要为发展循环经济保驾护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是按着生态规律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 ,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转向。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发展方式 ,作为一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为实现新型工作化开辟了新的道路 ,体现了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目的。有效的国土资源管理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基础。国土资源管理只有立足于可持续发展 ,立足于循环经济发展 ,才能为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研究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入手,指出我国的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双向因果关系。通过分析我国能源供给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传统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对比分析,文章指出发展循环经济是有效缓解能源供给与经济发展之间矛盾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的必然选择,最后提出了能源领域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无论从维持资源的可持续供应,还是保持良好的生态和环境,发展循环经济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推动循环经济发展要加强相关理论和实践模式研究,提高各级政府和相关决策部门对其重要性的认识,借鉴国际、国内先进经验,采取综合措施。一是加快制订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法律法规;二是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推进作用;三是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四是建立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消费体系;五是探索循环经济参与国民经济核算的制度体系;六是开发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