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地下滴灌苜蓿栽培的试验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主要分析了苜蓿地下滴灌栽培试验的效果,并对苜蓿栽培的漫灌、半固定 式喷灌、地面滴灌、地下滴灌及渗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进行了估算,从而为生产提供可参考的 苜蓿栽培灌溉方式。  相似文献   

2.
几种主要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远  吴玉柏 《水利经济》2002,20(6):35-40
简介水稻控制灌溉、浅湿调控灌溉、动态灌溉技术,分析这3种技术的节水增产效果和投入产出比。选取通南高沙土,丘陵地区(3级提水),丰沛井灌区,南水北调宿豫、铜山、丰县3梯级灌区渠道防渗工程进行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并分析计算了低压管道输水、喷灌、滴灌工程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计算了圆形喷灌机节水示范区灌溉工程的建设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并对其进行国民经济评价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分析。结果表明,与地面传统灌溉方式相比,采用圆形喷灌机进行灌溉可以减少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作物种植收益,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北京市郊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珠怀  韩青 《水利经济》2009,27(6):51-54
在介绍北京市郊区现代农业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状况的基础上,以北京市大兴区农业灌溉采用滴灌技术为例,依据农户种植经济作物的投入产出数据,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和计量模型分析方法,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效益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采用滴灌技术可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作物的产值和净收益,但是,由于农户的灌溉思想传统、掌握先进技术的能力较低和技术的适应性差等原因,滴灌技术的节水效果不是很明显。  相似文献   

5.
河北省农业灌溉工程节水技术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静  乔光建 《水利经济》2009,27(5):54-58
通过对河北省典型区4种农业节水灌溉工程的建设投资费用、年运行费用和效益进行计算,并对比分析其经济效益,结合河北省地域、地形、地貌等特点,提出了河北省农业灌溉工程节水技术的适应性:渠道防渗和低压管道防渗技术适用于大规模农田;微灌、滴灌和喷灌等节水技术适用于经济效益较高的果树、蔬菜、花卉等。  相似文献   

6.
耕层下滴灌是目前节水灌溉中最先进的一种灌溉方式,灌溉水通过地埋毛管上的灌水器缓慢渗入土壤,由于灌溉过程中对土壤结构的破坏轻,有利于保持作物层疏松通气,并能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节水、增产、省工、节省投资更加明显,而且有利于实现全自动化控制,在干旱地区应用这种技术能有效地抑制田间杂草的生长,随着农业用水日益紧缺,农业现代化要求日趋迫切,耕层下滴灌作为一种现代化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一定会对今后农业发展起到促进作用,通过90团2002年耕层滴灌试验情况,现对今后大面积示范推广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一、耕层下滴灌设计应考虑的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新疆天业大田膜下滴灌技术在哈萨克斯坦的应用与示范,分析了主要滴灌作物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2009年滴灌与常规灌溉效益相比,每公顷棉花收入增加1101美元,甜菜增加1466.7美元,土豆增加6820美元,番茄增加2312.7美元,效益十分显著,这为在哈萨克斯坦进一步推广应用膜下滴灌技术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影响膜下滴灌技术应用效益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办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膜下滴灌技术是精准农业的关键技术,只有它才能对作物精准滴水和滴施肥料,使作物适时获得水、肥、药的供给,从而大幅提高作物单产,得到农场农民群众的共识.本文主要就滴灌系统成本投入对滴灌技术应用效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膜下滴灌技术与农艺栽培技术的配合应用是提高滴灌技术效益的主要途径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9.
采用项目投资的财务效益评估手段,以脂材两用经营模式16a生马尾松采脂林为对象,对其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在该经营模式下,采脂林分总产值、净收益、净现值(NPV)、内部收益率(IRR)分别为147 173.1元.hm-2、85556.9元.hm-2、15 587.7元.hm-2、37%,比未采脂林分提高194.5%、214.1%、342%、76.2%;采脂林分动态投资回收期为10.6a,比未采脂林分缩短4.8a。运用该模式经营马尾松人工林能获得极高的经济收益和在较短时间内收回投资成本,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上海郊区现有常年菜地19.6万亩,今年将陆继建设喷灌工程,实现蔬菜喷灌化。这就需要较多的投资,占用较多的材料设备,消耗较多的能源。目前,菜区已经发展的喷灌系统有移动式、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对于移动式喷灌机组,有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它不很适用于蔬菜喷灌,而对固定式和半固定式喷灌系统,则有多种不同的看法。本文试用技术经济学的原理和方法,对上海市菜区应用固定式、半固定式喷灌系统的技术经济效果进行分析论证。  相似文献   

11.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动力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动力机制分析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可以将政策建立在切实可行的基础上,减少矛盾冲突,最大限度地激发各方的积极性,促进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流转,实现农村宅基地的有效利用.研究的结果表明:利益障碍是影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深层动因;农村宅基地的有效流转取决于中央政府的导向机制、对地方政府的约束机制和对农民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利益分配过低的案例分析,提出了目前集体林区林地使用权流转中出现的一个现有法律框架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在阐述林地的功能特性和概述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指出遵循法律社会学的整体原则,充分发挥林地的政治功能,保证社会公平公正,维护弱势群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法律决策准则是流转林地利益调整的依据。  相似文献   

13.
论文利用FAO渔业统计数据及COMTRADE数据并经整理,分析了1996~2010年世界水产品贸易,结果表明:世界水产品的进口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而出口市场则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生鲜水产品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水产深加工品的贸易地位不断上升,而初加工品的地位不断下滑;世界水产品进口市场集中度在不断下降;日本在世界水产品进口中的比重在不断下降,欧盟则不断上升,中国在世界水产品出口市场中的地位在不断上升,但出口的增速则在下降。最后.提出促进中国水产品出口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雷爱中 《水利经济》2012,30(4):27-29
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保障水利枢纽工程安全是保障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保证;保障国家水利枢纽工程的安全是国家经济发展和时代的要求,水利枢纽工程是国家的重要基础设施;是保障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工程,必须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坚持安全发展,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才能实现工程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5.
王杨群 《水利经济》2007,25(1):57-59
水利部综合事业局不仅承担水利事业职能,开展水利事业性业务;同时还拥有较大规模的经营性资产,开展经营性投资活动。通过对内外部环境的分析和研究,探讨水利事业单位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提出相应的经济发展模式选择。  相似文献   

16.
孙语圣 《中国农史》2007,26(3):123-131
民国时期,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大众传媒的兴盛、民间社会力量的强大,在灾害救治领域体现出较为浓烈的救灾资源捐助多元化的表征:一是捐助主体的多样化,如同乡会、同业公会、政界、实业界、宗教界、文化界、军界及大量个体等;二是捐助方式的多样化,如营业助赈、捐薪、娱乐助赈、书画助赈、礼仪助赈、广告捐助等。这些救灾主体和如此的捐助方式,从救灾层面凸现了民国这一多元化社会的奇特景观,对今天更好地做好灾害救治不无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宇辉 《水利经济》2006,24(3):55-57
在分析我国事业单位基本概念和特征的基础上,指出水利事业单位存在的主要问题:单位数量多、规模小、种类繁杂;业务分散,形不成合力;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实力不强;政事不分,管理体制落后,发展动力不足。通过研究水利部综合事业局改革的实践,得出启示:改革要确立战略目标,坚持业务和经济共同发展;明确改革思路,按照“三条主线、四个层次”稳步实施;重视改革外在形式,更重视改革内部机制;实行主辅分离;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  相似文献   

18.
王志坚 《水利经济》2012,30(2):22-24
国际河流水权研究长期被忽略,成果较少.构建完善的国际河流水权理论是解决水冲突的关键.国际河流水权应界定为扣除生态需水量的水体所有权.以水权为基础建立流域国权利义务对等的法律关系不仅具有学术创新意义,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利益也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制定的<节水型社会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试行)>,结合江苏省具体情况,构建了"资源社会经济生态"节水型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综合评价法对十五期间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了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钟姗姗 《水利经济》2007,25(6):63-65
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使用EXCEL与MATLAB等计算工具进行多种旅行费用-旅游率回归模型选择,运用旅行费用法评估消费者剩余,计算出江垭水利枢纽工程的景观价值。通过实例研究,证明旅行费用法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同时也探讨了其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