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是我国粮食安全的基本思路和战略底线.基于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视角,综合考虑国内资源条件,粮食供求形势和国际贸易环境变化等因素,提出重视“四个结合”,即抓好计划调控与市场配置,统筹好国内与国外两个粮食市场,注重粮食数量与质量安全,做好产能挖潜与产后减损,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大国,粮食安全问题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中也提到“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粮食安全体系,确保粮食供求基本平衡”。如何确立合理的粮食安全战略,确保粮食安全。本文认为,政府调控与市场调节的有机结合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总体思路。一、确立更为开放的粮食安全战略我国过去长期坚持的是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粮食安全战略,这种粮食安全战略的形成是有其特殊的历史原因的。首先,建国以来,我国长期处于两大集团冷战对峙的国际大形势之下,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  相似文献   

3.
转型期中国种子产业的危机及化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种子产业是农业的核心基础产业,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生命线。2006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要“继续实施种子工程”。中国种子产业的发展问题是事关“三农”工作的重大战略课题。  相似文献   

4.
<正>洪范八政,食为政首。粮食安全在习近平总书记心中重千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笔者认为可以概括为“国之大者”的战略定位、“以我为主”的战略目标、“全方位夯实”的战略举措、“党政同责”的战略保障四个层面,每个层面都蕴含了丰富的红色基因。  相似文献   

5.
“十一五”期间必须关注五大发展要素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关于土地问题 “十一五”时期,国家为了确保粮食安全,土地政策将进一步趋紧,紧缩“地根”将是发展所面临的基本土地环境。  相似文献   

6.
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物资,立足国内粮食基本自给,确保粮食安全,是中国长期坚持的战略方针。该文主要就兵团粮食产、销、储的基本情况以及在粮食生产、销售、储存和加工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粮食产业化实现“藏粮于企”,保障团场粮食安全的基本观点。  相似文献   

7.
进入“十二五”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形势将更加复杂、多变,对粮食安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客观上为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思想的发展与创新提供了现实背案。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需要对我国的粮食安全观进行梳理,形成适应当前国内经济社会形势的新粮食安全观。  相似文献   

8.
粮食储备关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而粮食轮换不仅是落实粮食储备“数量真实、质量良好、购得进、调得动、用得上”的基本保证措施,也是粮食储备企业经济效益的主要支撑点。作为产销平衡区储备粮承储企业,如何实现轮换任务政策性与企业发展市场性的有机结合,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笔者认为,应该浓墨重笔、精心绘制“八骏图”。  相似文献   

9.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事关人类永续发展和前途命运。粮食安全不仅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也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保障。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始终把解决人民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首要任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保障粮食安全作为治国理政的头等大事,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道路。  相似文献   

10.
《粮食经济研究》2006,(1):31-44
江苏在注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始终把粮食安全保障当作非常重要的工作来对待,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粮食安全工作被动、粮食产能保护不力、成本增长速度较快等问题。需要实行以“大粮食、小口粮、藏粮于市、藏粮于地、藏粮于库与藏粮于信”等为其主要内容的“大小藏”战略。 粮食安全是一个与人权、国家的稳定发展密切相关的基本问题,因此不管在怎样的情况下,江苏都必须始终把粮食安全都看作为勤政为民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尤其要注重粮食安全规律的研究与运用、注重粮食安全的短期预警及对储备调控的有效支撑、注重粮食法制建设与依法行政、注重江苏粮食安全的产销区合作与地区统筹等。  相似文献   

11.
农地的社会保障功能能否被有效替代已经成为农地能否健康有序流转的关键所在。文章选取安徽省芜湖市为研究案例区,采用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法开展田野调查,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对农户转出农地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区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较强,63%的农户期待转出农地。(2)农地保障功能替代对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有一定影响:劳动承载力功能替代程度越高的农户,越愿意转出农地;农地的价值功能替代程度越高,农户转出农地的意愿越高;当今农地的养老功能替代程度对农户转出农地意愿没有显著直接影响。为促进农地合理流转、最大限度保护农户利益,应健全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尤其增强新农保的保障能力,消除农户在养老方面的后顾之忧;推动新型城镇化,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统筹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职业培训,完善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面向农业转移人口全面提供政府补贴职业技能培训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促进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探寻土地耕作成本的变化规律,以及与农产品供给、农产品价格、农业规模经营和土地永久弃耕之间的关系。研究方法:经济学模型。研究结果:由土地质量差异形成的土地耕作成本自然递增规律,通过影响农产品市场价格而决定着农产品的市场供给量,并影响政府农业补贴和土地规模经营的实际效果。研究结论:未来国内的粮食价格将由必须投入农业生产的质量最差、劳动生产率最低的耕地上的粮食生产成本决定;政府提供的农业补贴,只能保证国内的粮食供给,但不能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大规模的粮食进口会降低国内的粮食价格,使一部分耕作成本较高的耕地出现永久弃耕,从而降低粮食自给率。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讨论和评析茅于轼先生在其主持的《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研究中所提出的若干观点,以澄清我们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相关认识。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统计分析法。研究结果:(1)仅从经济分析角度评价中国的耕地保护政策是不科学的;(2)应该认识到粮食安全是包括粮食数量安全、质量安全、社会安全和生态安全的科学体系;(3)对未来粮食缺口的预测必须科学合理;(4)房价问题较为复杂,不能简单将其归咎于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研究结论:茅于轼先生的研究在立论基础、分析过程和结论提出等方面都存在缺陷。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演变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贸易政策的演变,并从规模特征、品种特征、进出口国家或地区分布特征等3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粮食贸易发展特征,最后提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粮食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服务国家粮食永续安全目标,面向未来情景确定永久基本农田管控数量和明确位置。研究方法:设定共享社会经济路径-代表性浓度路径(SSPs-RCPs)耦合情景,建立永久基本农田保有量模型,构建农业气候条件、地形和连片性、土壤环境健康、农田基础设施四维划定体系。研究结果:(1)2035年、2050年中国大陆人均粮食需求量分别为591.37 kg/a和548.92 kg/a,粮食总需求量分别为8.54亿~8.90亿t、7.35亿~8.13亿t。(2)2035年全国粮食平均可实现生产潜力为(7 729.41±1 699.99)~(7 828.68±1 739.41) kg/hm2,2050年为(8 126.89±1 828.73)~(8 661.90±2 100.90) kg/hm2,其中水稻优势产区位于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区,小麦位于黄土高原区和黄淮海平原区,玉米位于黄淮海平原区。(3)2035年、2050年永久基本农田理论应保量分别为0.98亿~1.11亿hm2、0.86亿~0.99亿hm2,黑龙江、山东、河南等省份应保量最多。研究结论:遵循底线思维和择优划入原则,2035年将1.12亿hm2的1—5级耕地、2050年将1.02亿hm2的划入1—4级耕地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即可满足我国粮食安全需求。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在粮食安全目标引领下,审视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的缺失,提出补救举措。研究方法:规范分析法和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为因应保障粮食安全战略的现实急盼,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亟待修订。现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存在如下缺失:一是其目的条款在内容上存在偏误与缺失,无法充分承载保障粮食安全的法律初衷;二是其基础性法律概念未与粮食安全法律体系内的概念保持一致;三是其制度设计未能充分体现“特殊保护”的立法要求。研究结论:上述缺失亟需通过法律修订予以补救。具体举措包括:应以促进粮食生产为直接目的、以保障粮食安全为间接目的,增列生态可持续发展为间接目的,以此重构立法目的条款;应统一“永久基本农田”的规范表达,并据此统一话语体系;应废除永久基本农田的占补制度、确立村级“田长制”的特殊监管职责、建立与地力等级挂钩的梯度补贴制度,优化特殊保护的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检索分析CNKI数据库,客观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研究现状及热点话题,揭示研究路径演变的内在逻辑,探索前沿课题,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研究提供新视野新思路。[方法]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利用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2年高标准农田建设相关文献关键词进行检索,绘制发文量、关键词共现、聚类、突现、时间线图谱并进行可视化计量分析。[结果](1)近年来高标准农田建设领域内研究成果持续增长,研究内容呈现多元化发展。(2)在发文作者方面,该研究领域作者呈现出“集中度高、联系广泛”的特点。作者间的合作集中且普遍,以高产作者为中心,逐步形成了一些核心研究团队。但同时也存在相当比例的独立研究者。发文机构方面则展现出以核心研究机构为主导,带动其他机构协同研究的特点。各研究机构间的沟通交流密切且频繁。(3)关键词共现和聚类图谱显示土地利用、粮食安全、土地整治、耕地质量等主题热度最高。时间线图谱表明产能提升、科技创新、生态环境、监督管理等是未来新的研究方向。[结论]应深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机制相关理论研究,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制度保障设计和重点环节实际建设相关研究,完善微观层面...  相似文献   

18.
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平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分析四川省人口、耕地、粮食系统的现状为基础,选用灰色系统理论的GM(1,1)模型,对2010年四川省的人口、耕地、粮食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0年,人口将达到8989.6×104人,耕地减少到423.42×104hm2,人均粮食496.9kg,基本实现小康水平,并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依据近11年的统计数据分析,采用粮食比重指标对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特征进行探讨。研究表明:中国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态势,粮食生产重心进一步由南方向北方转移和由华东、华南、西南地区向东北、华北地区、西北地区推移,东北和华北地区成为中国粮食生产新的增长中心,东北地区将成为21世纪中国粮食增产最具潜力的地区。为确保东北商品粮基地粮食产能持续增长,该文构建了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关键技术集成体系,对于提升东北商品粮基地土地保障整体技术水平和粮食产能效以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节粮减损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粮食增产难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分析了粮食产后损失现象的发生机制。研究发现,粮食从生产到消费经过农户阶段性储藏、企业储存储、物流运输和加工转化等产业链环节,导致粮食产后损失的主要因素是尚未建立现代化的粮食流通管理体制,粮食加工产业链发育程度低、粮食价格改革滞后、地方政府责任不清等。在此分析的基础上,从建设现代粮食流通体系、改善仓储物流设施,引导企业适度加工、促进副产物综合利用和理顺粮食价格引导居民合理消费等方面提出了治理措施,以减少粮食损失浪费,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