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探明城市硬化对土地利用/覆盖及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本文以长沙市为研究案例,借助1990年、2006年的TM数据和2000年、2001年、2005年、2008年的ETM+数据,利用ENVI、Arc GIS软件,分析了长沙市1990-2000-2006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以及2001-2005-2008年城市温度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城市硬化面积增加,造成建设用地面积持续快速增长,草地和耕地大规模减少;城市高温区与城市建设区轮廓基本一致,建设用地扩张是城市热岛强度增强的主要贡献因素,而植被和水域有效降低当地温度,城市硬化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6年DMC和2008年UCD两期高分辨率的正射航空遥感影像,对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情况进行监测。提取并分析了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特征和规律。结果表明,近两年仓山区建筑用地面积变化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福州市城区建筑用地变化的最大特点是新建建筑用地面积明显大于改扩建建筑用地面积;福州市中心城区逐渐往仓山区方向扩展。  相似文献   

3.
利用1988、1994、1999、2003和2008年遥感影像数据提取福州市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研究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的景观格局演变过程及特征,并探讨城市化与城市景观格局变化的相关性。结果表明:20年间,福州的景观格局变化主要为耕地和水域转化为建设用地。其中,建设用地的变化最大最迅速,集聚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耕地的斑块数增加、破碎化程度增大,景观趋于离散分布;水体的变化幅度也较大,趋于离散分布;林地的变化幅度最小,没有较大波动;未利用地总面积变化不大,但是动态幅度大。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是城市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动力。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来自遥感影像建立起的常宁市土地利用空间数据库进行提取,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分形模型,获得了2005年和2007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类型的分形维数和不稳定性指数,对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松柏镇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土地,形态复杂程度呈上升趋势,而草地形状趋向简单化。为区域土地资源合理利用以及区域景观格局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利用1976年的MSS、1995年的TM、2004年的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选取了土地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和马尔柯夫模型六个指标,利用RS、GIS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主要以林地和裸地为主;土地覆盖变化幅度最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田,而主导变化类型为林地和裸地;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由林地向裸地和农田转化.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对CBERS-02B星进行数据应用评价.研究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研究结果:CBERS-02B星HR数据几何纠正误差约为8-11 m;建设用地、耕地解译及新增建设用地检测属性正确率约80%,提取的变化图斑平均相对面积误差约为10%.研究结论:CCD影像可用于1∶100000尺度土地宏观遥感监测;若不考虑数据获取能力,HR和CCD融合影像可满足中小尺度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7.
基于1994年和2005年TM影像,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分析武汉市城区土地利用及景观格局变化特征,利用CA Markov模型预测研究区2016年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结果表明:研究期内耕地、草地和水域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林地则以较快速度增加,末利用地有所减少.景观格局变化呈现出"破碎度增加、多样性和均匀度微减、优势度微增"的特征.预计到2016年,耕地和水域将继续大面积减少,建设用地仍将以较大幅度扩展,林地增加速度趋缓.  相似文献   

8.
通过利用喀什市研究区2012年的资源三号卫星影像,使用ERDAS软件首先提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再使用Arc GIS软件对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进行估算,最后得出研究区2012年的植被覆盖度分级图,定量地说明了研究区2012年的植被覆盖情况。  相似文献   

9.
利用1976年的MSS、1995年的TM、2004年的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选取了土地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和马尔柯夫模型六个指标,利用RS、GIS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主要以林地和裸地为主;土地覆盖变化幅度最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田,而主导变化类型为林地和裸地;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由林地向裸地和农田转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定量分析中国西南典型重工业城市——柳州市的土地利用、地表温度时空演化特征以及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地表温度的联合影响效应。研究方法:利用1991年Landsat 5的TM影像和2013年Landsat 8的OLI/TIRS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反演提取研究区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归一化差异建筑指数(NDBI)、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MNDWI)以及地表温度(LST)等遥感参数,基于遥感指数叠加分类法获取城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信息。研究结果:(1)柳州市22年间LUCC变化剧烈,受人为因素影响强烈的地物类型为建筑用地、耕地和裸地。其中,建筑用地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增加了126.71%,新增建筑用地主要源于城市中原有的耕地类型。(2)两期地表温度数据均显示,城市建筑用地的地表温度最高,水体的地表温度最低,建筑用地升温效果显著,是造成城市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3)影响因子相关性与多元回归分析揭示,城市中各地物类型面积比与地表温度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差异性较大。其中,建筑用地、裸地与地表温度呈正相关,林地、水体与地表温度呈负相关。研究结论:城市各种LUCC类型的地表温度差异较大,水体和林地在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方面作用十分显著,两者比较,水体的降温效果要优于林地。  相似文献   

11.
以徐州市1990—2000年统计年鉴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徐州市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对徐州市农用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表明:经济、人口、农业结构调整是徐州市农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文分析了1996~2008年我国沿海地区耕地变化的基本态势、时空特征及其主导成因。主要结论是:(1)1996~2008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呈现持续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净减少205.5万hm2,年均耕地减少量17.1万hm2。2001~2005年的耕地净减少量为137.3万hm2,分别是1996~2000年、2005~2008年两个时期减少量的4倍;(2)1996~2005年,沿海地区建设占用耕地面积为105.3万hm2,占同期耕地减少总面积的34.03%。建设占用耕地的主要途径是独立工矿、交通、村庄与城镇建设,分别占45.03%、15.8%、15.47%和11.5%;(3)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城镇化与农村居民点建设用地增长,以及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为导致沿海地区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根据赣州1990~2005年耕地、经济、文化等统计数据及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借助统计分析软件SPSS、DPS,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了赣州1990~2005年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1990~2005年赣州耕地的数量持续减少,其中2001~2004年耕地的数量减少极为显著,且以旱地减少居多;赣州耕地变化的主要人文驱动因素是社会经济水平、科技水平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14.
河池市建设用地变化及其社会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来,随着河池市社会经济稳步发展,耕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人地矛盾日益突出.采用河池市2001~2007年土地利用变更统计数据,对河池市建设用地变化进行分析,运用SPSS软件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建设用地增长的社会驱动力.结果表明:河池市建设用地总体上逐年上升,其中交通运输用地增长最快,水利设施次之,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长...  相似文献   

15.
建设用地是一个地区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是地区理性发展和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依据。以杨凌示范区1997-2008年社会经济数据和建设用地数据为基础,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确定了建设用地规模变化驱动因子,通过GM(1,1)模型预测出各驱动因子2009-2015年的数值。以1997-2008年建设用地规模及驱动因子数据为基础运用误差反向传递学习算法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预测出了杨凌示范区2009-2015年的建设用地规模。  相似文献   

16.
以广东省重要水源地新丰江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技术和GIS技术,利用LandsatTM和ALOS卫星影像数据获取1988年、1998年和2008年3个时相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比分析研究时间内流域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年来,流域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均有增大,但建设用地的增幅较大,河流和水库的面积先增加后略减少,林地的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农用地,农用地的增加主要是侵占了林地,农用地面积虽然增加,但是质量降低了,河流和水库面积的变化是受到流域降水和水库水量调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 — 1990年、1990 — 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 — 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 — 2005年、2005 — 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 — 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清新县2001-2007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对全县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清新县2001-2007年面积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而减小最多的为耕地,期间全县综合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度为2.77%、土地利用/覆被强度从2.163增至2.172;同时,清新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县土地利用/覆被区划可分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区、中部产业转移区和北部生态脆弱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19.
运用GIS技术与Logistic回归模型,采用2000~2005年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土地利用数据、基础地理数据以及社会经济数据研究了影响该区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结果显示,耕地、林地、草地变化模型具有较高的拟合水平,且进入模型的因子与各土地类型变化情况有很高的相关性。该区域耕地、林地变化受自然、社会经济、通达性三大类因素的影响,而草地变化则主要受社会经济及通达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