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采用CHIP2007年数据探讨城镇劳动力市场上城乡工人在自我雇佣收入上的差距问题。本文发现,以小时自我雇佣收入衡量,城镇职工的收入为15.04元,远高于外来务工人员的7.09元;形成自我雇佣收入巨大差异的因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个体资源禀赋差异,二是外来务工人员受到的户籍歧视。进一步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教育程度的提高、从事自我雇佣年数的增加、健康的改善、初始资本以及自我雇佣规模的扩大均对自我雇佣收入有正向影响,教育对自我雇佣收入的作用远低于对工资收入的影响;从城镇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各自的影响因素来看二者存在较大的差异;采用Cotton分解方法发现城乡工人个体禀赋差异解释了其中的25.41%,剩余的74.59%归结为户籍歧视等不可解释部分。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2013年CGSS数据中的农民样本,使用Probit模型探究农民自我雇佣行为的影响因素及其特征。研究发现,农民群体存在较高的自我雇佣率,高达27.14%;不同就业类型之间的个体特征差异较小,主要差异体现在社会网络和家庭特征上,表明信息、资金约束是农民从事自我雇佣的主要障碍;农民自我雇佣具有较高的收入,这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就业以及缓解贫困具有积极作用;但与农民工和城镇居民相比,农民自我雇佣群体在收入和规模上还存在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使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转为城市国有土地,相应带来农民收入来源和收入方式的 重大变化。该文在对天津周边区县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收入状况实地调研基础上,运用系统综合分析法 分别从收入来源、收入额和支出结构、支出额对农民失地前后总体收支变化情况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 明:过去几年,天津周边区县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年收入额确有提升,但远低于其支出额增长幅度,且 收入增长具有暂时性和低端性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征地制度不合理、社会保障水平偏低、知识技能缺 陷和不完善的就业服务政策,导致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且难以持续。故未来政府应通过制 度调整优化努力增加征地补偿性收入、提高社会保障性收入、提升就业工资性收入、拓展多样化财产性收 入等措施促进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收入更快增长,保障他们生活可持续。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对城乡之间的财产不平等、金融资产不平等和财产性收入不平等分别进行了测算,并采用分布分解方法对城乡差异背后的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无论是城乡内部还是城乡之间,财产、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各自的不平等都非常高,样本基尼系数超过了0.6;分布分解表明,高分位上财产、金融资产和财产性收入的城乡差距有47%以上是由于不可解释因素导致,说明高分位上的分配不公更加严重。应构建促进农村居民财产积累和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互动机制,防止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5.
核密度分析首先将城乡居民收入动态演化过程部分地直观表达出来,分析表明,1995年以来区域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得到逆转,城乡收入差距的非均衡性发展更多的源于农村居民收入的乏力增长过程的持续。收敛方程的构建着重于对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β收敛和基于三大区域间的俱乐部收敛的检验,分析结果显示,1990—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收敛速度为16.9%,中部地区的收敛速度为12.6%,西部为21%;农村居民收入的收敛中,中部地区收敛速度为3.47%,西部地区为2.34%。在此过程中收入流动性的提升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正现代化的过程包含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工业发展和城市对外扩展都依赖着国家对于土地的征收。2016年底,中国城市化率为57.6%,预计到2020年达到60%,如此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其代价就是衍生出大规模的失地农民群体。由于中国经济发展非均衡性以及失地农民个体有其特殊性,无法给予每个失地农民最契合的安置方式,许多人在失去土地的同时也失去了维持基本收入来源的务农工作,成为"种地无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城市边缘人。就业是民生之本,对失地农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促进其融入社会生活、有效规避社会风险等方  相似文献   

7.
新时代的今天,随着近郊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的趋势不断深化,有关失地农民的利益问题日益激化。如何解决这一诉求问题已成为我国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当务之急。在失去土地之后,农民成了"就业无岗、种田无地以及社保无份"的人员,在城市与乡村之间游离,成了新时代的弱势群体。基于此,本文浅谈城镇化建设中失地农民利益诉求问题及解决对策,以供借鉴和学习。  相似文献   

8.
新型城镇化的加速发展在大幅缩小城乡差距的同时,出现了因大量农村集体土地被征用而出现的失地农民,而非农就业创业则是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便捷通道,既可以满足失地农民就业创业需求,也有利于失地农民快速融入城镇生活。促进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其根本是加强失地农民就业创业培训,以满足于其城镇就业创业的基本需求。本文通过探讨失地农民就业培训的需求,进而在分析失地农民就业培训面临困境的基础上,提出五点可行性对策和建议,以期加快失地农民城镇就业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相似文献   

9.
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失地农民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妥善安置失地农民,保证其收入稳定 或生计可持续,不仅事关失地农民自身利益,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文章在对失地农民与失地农 民收入进行内涵界定的基础上,对失地农民征地补偿、就业、社会保障、财产性收入等方面研究内容进行 归纳、梳理并作了简要评述,指出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和未来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辽宁失地农民日益增加,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的解决也就更具有紧迫性。本文从辽宁失地农民现状分析入手,阐述失地农民就业的障碍,并分别从安置方式、丰富和创造就业岗位、加强金融支持和做好就业培训四个方面提出失地农民就业的支持措施,为失地农民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中国失地农民收入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加速农地流转工作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和离开土地,如何保障失地农民在未来生活中的收入,是三农问题的重点。我国政府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城镇人口比例不断上涨,并且在此基础上鼓励农地流转,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与此相对应的是,由于城镇化的影响,大量的农村集体土地转化为了建设用地或者通过流转手段成为了集中连片的大规模农田,大量农民从土地中被剥离。然而,由于失地农民增长速度较快,而其安置和就业培育工作显得并不充分,许多农民面临着无地、无业及无保障的艰难困境。失地农民的安置、培训就业及收入保障问题,与失地农民群体的利益密切相关,而且还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文章主要针对失地农民的收入分类分层,从征地补偿、培训就业、资产收入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失地农民数量逐年增加。文章在分析土地对失地农民具有的就业、保障、归依功能的基础上,分别对社会保障安置、货币安置、留地安置等5种对失地农民的补偿方式进行了简要评价,并设计出对失地农民进行补偿的"福利包"方案:主要包括对失地农民的补偿、保障和就业安置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构建“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城镇化进程中,保障失地农民利益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为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补偿、就业、社会保障"三位一体"的失地农民利益保障体系,即: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以土地的市场价值为依据,提高补偿标准,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坚持"就业优先"原则,帮助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以"土地换保障"为原则,构建政府主导型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14.
失地农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城市化进程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以"被征地后平均每份工作的持续时间"作为界定就业稳定性的指标,从微观层面研究北京市失地农民就业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婚姻状况、工作年限显著影响就业稳定性,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等的影响不显著;社会保险、单位类型和所属行业对就业稳定性有显著影响,岗位类型的影响不显著;就业创业培训对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没有显著影响,征地补偿金、政府安置就业、住房或门面房补偿、集体经济分红等征地补偿方式显著降低了失地农民的就业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失地农民生计方式选择对生计资本变化的响应,对于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实现精准扶贫、消除返贫隐患非常重要。[方法]基于参与式的农村评估法(PRA)获取的调查问卷,分析了当前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失地农民的主要生计方式以及影响其非农就业的主要因子,并进一步运用多项Logistic模型探讨失地农民职业分化对上述因子的响应。[结果](1)个体特征和人力资本差异不仅影响兰州安宁区失地农民就业水平,也显著影响职业分化。职业层次越高,失地农民转移就业概率对性别差异、教育程度、年龄及职业资格水平越敏感;(2)征地补偿转化形成的财产性收入及转移性收入对转移就业后各层次职业的就业水平都具有显著负向影响;(3)地理空间异质性对中低层次就业影响更显著。[结论]生计资本数量不仅影响失地农民生计方式能否向非农产业转移,同时影响其对较高层次职业的获取,进而影响其生计转型后的稳定性以及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6.
收入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吗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初,中国城镇内部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大约为0.23,虽然比改革初期的不平等程度有所扩大,但是仍处在较低的水平。而到2002年的城镇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33。与此同时,高收入组与低收入组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居民收入分配的现状  1. 上海市居民总体收入差距逐步扩大。据市统计局城市调查队和农村调查队测算,1997年,上海市城镇基尼系数为0.269,农村基尼系数为0.296,分别比1990年上升86%和32%。同时,按十分法对上海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进行分析,10%最低收入家庭人均收入差距从1990年的1404.12元增加到1997年的3468.36元,10%最高收入家庭从1990年的4080.38元增加到1997年的15916.24元,10%最低收入家庭与10%最高收入家庭人均收入从1990年的2.5倍扩大到1997年的3.9倍。  2. 工资收入差距逐步拉开。工资收入依然是目前上海市城镇居…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珠三角地区失地农民就业情况的调查数据,运用Logit模型和Multinomial Logit模型对失地农民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以及非农就业行为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家庭收入以及集体经济分红收入等非劳动收入较高是失地农民退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原因;而对于非自愿性失业的失地农民,年龄、健康和非农工作经验等人力资本低下是他们未能就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下,土地是农民主要的生产资料,农民若失去土地,其就业领域和收入来源必然发生重大变化.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更多的土地被征用,失地农民的数量也会不断增多,由此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将会引发社会危机.本文从就业保障的视角对失地农民的基本情况、失地农民就业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并结合中国国情以求找出一系列相对完整的失地农民就业保障的对策,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20.
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的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失地农民的数量也在不断的扩大.但由于农地产权制度、土地征收制度以及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致使失地农民的财产和财产权利、就业权以及社会保障权遭到了严重的损害.因此,为了切实保障失地农民的合法权益,有必要加快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地征用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培训机制以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失地农民法律援助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