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城市公共服务是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方面,而建筑是城市公共服务的基本载体。超大体量的违法建筑是深圳城市发展不可回避的问题,如何妥善处置违法建筑是城市规划国土管理工作的难题,本文基于POI数据和违法建筑数据,试图从空间定量分析的视角,解析违法建筑在提供基本居住、工业功能以外的公共服务承载量,侧面印证违法建筑对于深圳社会经济发展的存在合理性及应用价值,以期对后续违法建筑处置和综合管理工作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性中心城市蔓延趋势测度方法和蔓延控制策略。研究方法:维度分析法与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城市蔓延是多维度现象,要综合运用单一维度测度和综合维度测度两种方法,才能全面认识和测度城市的蔓延程度;(2)临沂市城市蔓延特征总体呈现加重趋势,城市去中心度加重,城市的土地利用混合度逐渐降低,城市通达度逐渐增强,城市开敞空间逐渐减少;(3)城市蔓延是多维度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根本改变城市蔓延趋势,需要从不同维度进行综合施策。研究结论:在区域性中心城市成为城市建设用地扩展重点调控的大背景下,有效防控城市蔓延,需要科学编制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规划,并依据相关指标的测度结果,系统实施相应的城市蔓延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活动设施的空间格局研究可为完善城市布局、优化城市空间结构提供理论和实际参考。基于POI数据,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平均最近邻指数法、标准差椭圆、叠加分析等方法,综合探究长沙市活动设施空间格局。结果表明,(1)长沙市主城区活动设施中心呈“一主多副”特征,“主中心”边界范围广,集聚优势显著,功能设施混合度高。(2)长沙市居民的活动区域,东城区比西城区聚集程度更高。(3)城市居民活动空间沿“东北-西南”轴方向发展,与流经长沙市的湘江段走向相同。依据研究结论,提出城市活动设施空间结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基于POI数据开展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为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新路径。研究方法:空间格局分析、半方差函数、分层线性模型。研究结果:(1)杭州土地利用混合度总体偏低;(2)土地利用功能混合度总体上低于土地利用结构混合度;(3)土地利用混合度存在显著的空间正自相关性,以主城区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递减,呈辐射状分布,具有明显的边缘效应;(4)土地利用混合度空间上呈现明显的带状异向性;(5)土地利用混合度与人口密度、公交站点数量、到铁路和到钱塘江的距离以及规划用地管制分区级别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与第一产业比重、到地铁的距离、到公路的距离以及到西湖的距离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论:规划层面,应加强将土地混合利用理念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治理层面,应建立土地混合利用空间差异化管理和空间联动管理等管控机制。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基于互联网地图POI数据,从功能性视角出发,构建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评价的理论与方法体系,分析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和潜在需求之间的空间异质性。研究方法:基于高德地图POI数据,以公里格网为评价单元,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分析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从社会经济、区位条件以及利用规划三个层面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地下空间需求度特征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济南市中心城区地下空间利用现状呈现空间集聚与组团特征,而地下空间需求则表现出核心—边缘的圈层分布特征,应用耦合矩阵可将城市地下空间分为优先发展区、协调发展区、优化发展区、转型发展区以及保留发展区,对不同类型的分区应采取差异化的开发策略。研究结论: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应充分协调现状与需求关系,强调保护性开发,进行地下空间专项分区规划,构建\"点—线—面\"整体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6.
生活便利度是评价居民生活品质的重要影响因素,当前利用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简称"POI")数据开展城市发展状态分析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为此,本研究综合了城乡规划思想、GIS空间分析方法以及POI等新数据进行武汉城市生活便利度指标评价体系建设和主城区生活便利度指数计算,比较分析城市公共服务配套建设空间差异特征,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提供了数据参考,同时,为利用开放数据进行规划应用探寻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大数据研究山地丘陵区乡村旅游的空间分布现状及规律,为乡村旅游规划提供参考借鉴。[方法]基于POI抓取技术,以2018年9月抓取到的重庆市1 644家农家乐为研究对象,结合各种地理基础数据资料,借助GIS分析手段,采用最近邻指数、K函数、核密度估计、Getis Ord Gi*热点分析和Moran′s I指数对重庆市农家乐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1)重庆市农家乐分布整体呈现显著聚集趋势,空间自相关性显著; 主城区为聚集—随机分布,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 (2)市域范围农家乐聚集程度随空间尺度的增大而增强,主城区特征空间尺度为2139km; (3)农家乐在中部主城区集中连片分布,在主城外零散分布; (4)全市农家乐分布热点区域集中在中南部; (5)7044%的农家乐分布在距城市中心120km的范围内; (6)767%的农家乐分布在A级景区周边10km范围内,且倾向于分布在自然类景区和高等级景区周边; (7)中海拔地区为农家乐分布的主要区域。[结论]提出针对性的改善建议,以优化农家乐产业布局,促进乡村旅游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充分结合,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以沈阳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十九大报告针对城乡未来发展,提出实施利国利民的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大中城市不断扩张,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受到不同程度的剧烈影响。城边乡村景观的合理布局有利于加快生态宜居的乡村振兴进程,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方法]文章以沈阳市周边乡村为研究区域,基于GIS技术、半变异函数与移动窗口法相结合,分别从破碎化和多样性角度分析景观异质性的空间特征,探索城市周边乡村景观分布格局,并分析该格局形成的驱动因素。[结果](1)研究区主要乡村景观类型为耕地,其次为建设用地和有林地;河流水面、水库水面和灌木林地斑块密度较小,最大斑块指数较高,表明三者的景观异质性较低;(2)农村道路、沟渠和建设用地3类景观破碎度较大,斑块密度高,平均斑块面积较小;(3)浑河及其沿岸景观异质性较高;除浑河以外其他地区,东北部景观均质化较东南部高,东南部景观格局异质性随着与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出现一定梯度的改变,主要受与城市中心距离、人为对土地利用开发强度的影响。[结论]研究结果可为该研究地区及相似大中城市周边乡村景观格局分析提供定量参考依据,为乡村振兴战略及山水林田湖草的优化整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云南省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主要为MapGIS格式,少量县市采用MapInfo软件建库,为了统一管理,提高现有国土资源数据的利用和信息化水平,需要将现有数据转换为ArcGIS格式.通过探讨数据共享模式,结合开发的"云南省国土资源厅数据转换系统",详细论述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转换的过程以及质量检查的结果,对转换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合理化的建议,供相关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模型,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构建适合中等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共选取31个参考因子,对江门市2004年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04年江门市土地利用处于基本可持续阶段.针对评价结果,对江门市城市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几项对策.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城市用地密度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化特征,揭示城市空间结构特征与发展规律。研究方法:圈层分析法,形态模型(ULD)和过程模型(GMP)。研究结果:(1)城市用地密度从城市中心向外逐渐非线性衰减,呈现反S形分布,城市中心吸引和土地资源稀缺性是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快速城市化时期城市郊区增长速度快于核心区,导致城市紧凑度下降,突显了合理管控城市边界的重要性;(3)城市紧凑度在城市化过程中表现出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反映了从分散扩张到集中利用的空间模式转变;(4)对于多中心等复杂形态城市,引入新参数可以进一步提升过程模型的拟合优度。研究结论:本文揭示了城市用地密度空间衰减的形态特征和过程机理,形态和过程模型为定量理解城市用地密度空间格局提供了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测度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的时空格局,为理解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过程规律及响应机制,优化沈阳市耕地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能值分析法。研究结果:(1)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投入减少17.53%,能值输出增加89.19%。(2)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生态经济系统能值生产率(EPR)和能值产出率(EYR)分别增加129.40%、140.76%,各行政区均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南高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负载率(ELR)呈“M”型波动增长,总体增加48.69%,北高南低的空间差异逐渐缩小;环境经济效率(EE)呈“W”型变化,总体下降15.38%,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研究结论:2000—2019年,沈阳市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水平得到提高,自西北向东南先下降后上升的空间格局没有发生明显变化,应重点关注水稻种植对耕地利用可持续集约化的影响,合理调适社会经济系统的能值投入,促进耕地生态经济系统的科学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探讨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及其测算方法,为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两难”问题的解决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用C-D生产函数及成本效益曲线分析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条件,进而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估计城镇用地合理规模测算模型,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测算不同经济发展条件下规划目标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研究结果:在考虑生态服务价值时,社会经济中速发展下太仓市区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分别为4805.61 hm2 和5495.88 hm2 ,此情景较为合理;而高速经济发展下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133.36 hm2 和6161.38 hm2 ; 如果不考虑生态服务价值,则在中速发展时2015 年及2020 年城镇用地合理规模为5907.38 hm2 和6756.93 hm2。研究结论:通过经济计量模型及情景分析法等可以确定未来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不同年份的城镇用地合理规模。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揭示福建省2009—2018年碳排放约束下的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化特征,探究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Hicks-Moorsteen指数和面板数据模型。研究结果:(1)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碳排放呈\"先升后降再升\"的变化特征;(2)碳排放约束下的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动态变化可先后分为连续下降和平稳增长两阶段,沿海经济发达城市呈逐年改善态势,其余城市则表现出波动式正向增长趋势;(3)能源结构系数与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而土地城镇化率、产业结构、进口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对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研究结论:推动福建省城镇建设用地的低碳与高效利用应根据各市经济发展特征,合理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制定差异化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贸易政策。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省会城市紧凑程度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基于“紧凑城市”的理念,利用城市建设用地、城市居住用地及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人口密度和城市密度4组变量揭示近10年来中国城市土地利用和人口增长态势,并以城市密度的形式对省会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和人口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中国省会城市建设用地、居住用地、工业 — 商业 — 交通用地扩张速度惊人,中国省会城市基本上处于工业导向型城市发展阶段。省会城市建设用地人口密度、城市居住人口密度呈下降趋势,城市用地增长速度快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研究结论:结合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人口密度,可以将中国省会城市按照特性分为三类,但城市紧凑程度的多样性可能与很多因素相关,未来的研究需要引入更多的变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