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江苏省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地关系矛盾日益突出。本文从整体角度和区域角度来研究,构建出异速增长模型与协调度模型,分析江苏省2006~2016年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异速增长的相互关系以及协调发展程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从2006年到2016年,基于江苏省整体情况来研究,江苏省的城市建设用地与人口关系呈现正异速增长特征,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口城镇化;基于江苏省三大区域来研究,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处于波动徘徊阶段,苏中、苏北两大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异速增长系数呈现先快速增长,然后波动发展,最后稳步发展阶段;苏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总体转变为偏向较低协调发展,苏中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稳中略有波动,苏北区域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协调度由较高协调转向低协调。结果证明江苏省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之间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规模建设中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予以调控。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太仓等四县人地关系调查报告,揭示出建国以来和今后人地关系的演变趋势是:人增地减是一个普遍而持续的观象;土地后备资源的潜力越来越小;由于新的人口生育高峰的来临和乡村工业的发展、居民点的不断扩大,人地矛盾将日益尖锐。造成人地关系和农副产品供求关系日益紧张的根本原因,是由于过去人口政策上的失误、认识上的片面、管理上的混乱和不力。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了寻求人口、土地和农副产品供应之间的平衡,必须在宏观决策管理上,采取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尽快缓和与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今后,增加农副产品有效供应的途径,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和物质资金的投入,实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观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3.
从人地关系原理和可持续发展观点论合理开发国土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地关系一词始见于17世纪西方人文地理学家对土地利用问题的研究、随着时代背景和各学科的不同,人地关系的具体函义也不尽相同。早期,由于人口较少、科学技术不发达,人地关系理论一般立足于人对自然的依赖和适应、主要着眼于向土地索取食物作为人类的人地关系的平衡点.人类依赖和适应自然界。后来、人口增多和科技发展、人类对土地的需求不再是食物,不能单纯依赖土地的自然供给、也有能力利用和改造自然.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因而后来对人地关系研究越来越重视人地关系学中的衍生的人口经济问题.从而把人地关系的内涵扩展到“人口…  相似文献   

4.
农村小城镇建设中的几个问题朱守银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宏观目标制约农业、农村、农民这"三农"问题,以及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基本矛盾:一是基本国情矛盾──农业人口的过度膨胀与农业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高度稀缺,造成人地关系高度紧张;二是体制矛盾──...  相似文献   

5.
从总揽改革、发展、稳定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和筹划农业的发展,为建设小康县打好厚实的基础。我们江苏省铜山县是一个拥有120万农业人口、174.8万亩耕地的农业大县,农业的传统优势明显,抓牢农业是立足县情求发展的必然选择。从苏南发达地区的成功经验和我们自身的实践来看,从温饱走向小康的过程中,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  相似文献   

6.
北宋时,水稻总产超过粟、麦、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这在我国农业发展史上是一件划时代的大事。据北宋崇宁五年(公元1102年)统计,秦岭、淮河以南各路户数和人口数分别占全国总数的71.2%和66.8%,这个数据表明,以大米为主食的南方  相似文献   

7.
人地关系失调是陕北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原因。现实的人地关系存在严重的问题:政企不分;自然资源产权不清;众多的小生产者经济-技术实力落后;区域间联系不密切;人口,环境问题突出。要充分协调人地关系,实现生态环境的好转,必须向人口和社会投入促使其发展的社会经济要素;即制度创新,人口转移,发展区域经济。  相似文献   

8.
关于苏南发展现代农业与深化农村改革的路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苏南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江苏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2013年4月,国务院批准实施《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苏南发展开启了新的征程,苏南农业现代化也迎来了新的机遇。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深化农村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对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突破性、开创性的改革意见,为推进三农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苏南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和现代农业发展机制,在更高的平台上推进农业现代化,承担起率先中领先的重任。  相似文献   

9.
家庭农场是苏南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现实选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探讨苏南地区的农业如何与快速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相适应的问题。笔者认为,苏南农业应该积极进行家庭经营制度的完善与创新,走出传统的家庭承包经营方式,走农业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本文明确提出发展中小家庭农场是目前苏南农业经营的主要取向,并就如何推动家庭农场的发展进行了多角度的探索。  相似文献   

10.
日前,以省委农工部部长张九汉为团长,省农科院副院长茅鸣皋为副团长,苏南部分市、县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组成江苏设施农业考察团赴日本东京、爱知、福冈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考察,加深了对日本设施农业情况的了解,增强了我省发展设施农业的紧迫感,并提出了苏南设施农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宋代牡丹品种和数目研究之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平平 《中国农史》2003,22(1):24-27
我国现存7种宋代牡丹谱录中所记载的牡丹品种,经综合整理统计其数目有191个(陈平平,1999)。此外,一些宋人著作中还记载有若干上述诸谱录中未曾收入的宋代牡丹品种,经综合整理统计、较可靠者其数目有55个。两项合计宋代牡丹品种数目有246个。这一数字更加充分的证实我国是牡丹栽培和育种的古老中心。  相似文献   

12.
A strong link has been observed between urbanization processes and conversions of farmland to built-up land. Most previous research has addressed such conversion of farmland in relation to the expansion of larger cities. However, broader analysis of both rural and central areas is needed to increase the empirical basis for these claims. Based on GIS analysis of farmland conversions, this paper aims to expand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urban sprawl affects conversion of farmland. We find that most farmland in Norway is converted to built-up areas in relation to existing urban settlement areas. In line with population growth, urban areas in the most central municipalities experience the most significant urban sprawl and loss of farmland. Moreover, the remaining farmland is located in the same areas that already have converted the most. These areas also experience significant pressure for continued land take. Assuming current trends continue, future urban sprawl will pose great challenges for the preservation of farmland in land-use planning. New research and policies are required to handle these challenges more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13.
以博弈论为分析工具,以信息的完备性为分断点,基于退耕还湿政策的有效性趋势,分别从委托-代理与讨价还价两种模型对"绿水青山"建设时代退耕还湿主体的策略选择进行讨论,并从无限重复博弈分析中归纳合作的可能性。研究表明:无论从何种机制进行探讨,农户和政府的合作是必然和有效的;从主体角度分析,推进退耕还湿能促进参与主体互利。因此,建议加大补偿弹性与优化惩罚机制并重、工作透明化与补偿多元化相结合、普及湿地潜在价值以让农户更注重长远利益,为退耕还湿推广和实施、湿地恢复和保护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4.
同珠江三角洲的其它城镇一样,改革开放以来南海市的耕地数量变化虽然存在一定的时间与区域差异,但基本上是以耕地数量锐减为特征。南海市耕地数量的减少,形式上是农业结构调整、居民点与工矿建设占用等,但实际上有其更深层次的、多方面的原因,分析表明是受到了多种自然、社会与经济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南海市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从家庭层面分析了互联网的使用行为是否会对其农地转出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使用互联网会使家庭农地转出的概率显著提高。使用工具变量解决内生性问题,并从农地有偿转出、农地新转出和不同上网方式对农地转出影响三个方面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仍然得到了一致的结论。农户异质性分析表明,户主中高受教育水平和收入处于中高水平的家庭使用互联网对其农地转出的正向影响更为显著。影响机制分析表明,互联网使用主要通过促进非农就业及其稳定性、拓宽信息渠道、增强社会互动三条路径影响农地转出。  相似文献   

16.
吴海涛 《中国农史》2007,26(4):31-38
文章以北宋和金朝时期农业经济为例,论述了淮北地区社会经济的盛衰变迁。北宋时期,淮北因传统农业区和王畿之地的优势而成为当时全国经济重心之一。金朝时期,淮北因战乱及其他原因,社会经济失去昔日的优势。致使金以后淮北社会经济渐而衰落的主要原因是生态环境恶化、战乱、都城移址和运河变迁等。  相似文献   

17.
研究目的:深入挖掘农地依赖性、农地处置方式与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意愿之间的内在关系,以期为农村转移劳动力自由选择市民化提供理论支持。研究方法: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农地资源禀赋、农地功能认知、农地产权安全性、农地产权认知及农地流转服务均通过影响农地处置方式间接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决策产生影响,其中农地产权安全性还会直接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决策;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过程中更倾向于以农地转出方式处置农地,农地产权认知是影响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意愿的最重要因素。研究结论:为缓解农地对农村转移劳动力市民化的束缚,政府须加速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政策实施,健全农地流转市场及其配套制度体系,构建有效的农地退出机制并设置农户农地退出门槛。  相似文献   

18.
宋代花卉的实用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华仙 《中国农史》2006,25(2):132-140
宋代花卉是重要的经济作物,花卉种植业成为农业生产的一个部门,为社会提供了品种各异的花卉;同时也培养了人们的爱花风气。花卉带给人们的不仅是通过欣赏、簪戴、瓶插以及装饰家居及店面等等外在的精神上的美的感官享受,更为重要的是花卉已融入到了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中,使人们感受到了它实实在在的嚼在嘴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国湿地土壤资源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湿地土壤资源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湿地土壤具有有机质含量高、矿质养分丰富、还原性能强的特点。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湿地土壤资源正面临质量退化、生态环境功能弱化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湿地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即开发利用与保护增殖兼顾;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用地养地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利用,建设湿地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 (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 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