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国农村扶贫纲要2011—2021》明确表达了开发式扶贫的模式逐渐由单一化开发式向综合开发式转变,进一步调整扶贫对象,扶贫点逐渐以县级转向村级,扶贫工作方式不仅包含经济要素,还加入了社会要素的扶贫方式,以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项联动,为我国的扶贫模式探索指明了一个新的方向。笔者从探索开发式扶贫模式完善的角度出发,结合江苏省滨海县扶贫工作的实践成果,思考和探索今后开发式扶贫模式的完善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将扶贫资源传递到贫困户及贫困人口等目标人群,是扶贫理论与实践上一个难题。政府主导的开发式扶贫所包含的若干元素,都影响了扶贫资源的传递及其效率。自2009年后,广东农村扶贫体制经历了"双到"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变革。在这一变革中,扶贫的组织机构、贫困户识别、扶贫资金对贫困人口覆盖、扶贫资金管理及扶贫考核制等有明显改进,但仍存在识别成本高昂、扶贫依赖于驻村工作队与扶贫干部,扶贫政策的着力点与贫困人口需求不一致、产业扶贫政策与实践存在较大偏差等难以克服的问题,因此,脱贫攻坚之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重点的精准扶贫,在扶贫体制上应进一步变革,逐步实现扶贫治理模式的转变和形成良性社区发展。  相似文献   

3.
按照国家确定扶贫标准的要求和辽宁省的实际情况,辽宁省将扶贫标准提高至3200元.扶贫标准的上调,标志着辽宁省扶贫开发工作进入新的阶段,必将引发扶贫对象、扶贫任务、扶贫战略的重大转变.要求我们重新梳理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从扶贫政策理念导向、政策衔接、扶贫方式、行动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新形势下扶贫政策与机制创新举措及行动实践.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山区县之一的蕉岭县,尽管过去在农村扶贫工作上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目前仍面临许多问题。在广东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的今天,如何调整扶贫思路,采取新的扶贫对策与措施,进一步解决蕉岭农村的扶贫问题,是蕉岭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似文献   

5.
《农村工作通讯》2010,(11):13-15
由于环境和背景的变化,新阶段扶贫工作呈现出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在扶贫对象瞄准上,过去主要瞄准绝对贫困人口,同时关注低收入人口,现在要对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二是在制度安排上,过去主要是开发式扶贫,现在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救助体系,进入了开发扶贫和生活救助“两轮驱动”的新阶段。三是在主要任务上,过去扶贫开发的任务比较宽泛,现在行业扶贫力度不断加大,专项扶贫的重点是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更要强调进村入户。  相似文献   

6.
杨贵亮 《致富之友》2003,(12):32-33
在新阶段、新形势下,乌海市的扶贫工作立足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在如何开展好扶贫工作、切实消除贫困、推进仝市实现小康目标的进程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尝试。全局工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大精神,以实施“千村扶贫丌发工程”、“扶贫丌发移民扩镇试点工程”和  相似文献   

7.
营养扶贫是改善贫困人群营养状况、从根本上提高其健康素质,进而推进精准扶贫的有效措施,但对营养扶贫的深入认识与重视普遍缺乏。本文以营养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梳理了营养扶贫的概念、内容、实践经验与政策演变,从而发现了现阶段中国营养扶贫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了加强对营养健康知识的关注,量化营养扶贫效率,营养扶贫对多维贫困的影响,加强中国与其他国家关于营养扶贫的对比分析等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通过对营养扶贫的首次系统阐述与分析,本文有助于对营养扶贫的深入理解,推动营养扶贫的实施与开展,从而助力健康扶贫、推进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垦经济》2001,(1):38-39
海南省农垦总局在扶贫工作中,以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各级党政工组织密切配合,理论联系实际,加强领导,加大力度,全力以赴打好联手扶贫攻坚战。在去年确定首批12个农场为总局联手扶贫单位的基础上,今年又确定第二批11个农场为总局联手扶贫单位。坚持以贫困农场为主战场,以贫困户为对象,以大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贫困职工脱贫和少数民族职工居住茅屋改造为联手扶贫的三项目标,把企业脱困与职工脱贫结合起来,把帮思想与帮门路、帮资金、帮技术结合起来,把改善贫困职工的生活条件与解决其温饱问题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贫困地区扶贫模式:比较与选择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改革推动下的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带动了大面积贫困消除。但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地理等各种因素的制约,贫困与反贫困一直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对我国近些年的各种扶贫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认为政府支持背景下的农户参与式扶贫模式是贫困地区扶贫活动的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10.
伴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游扶贫日益成为我国精准扶贫的重要载体和中坚力量。本文从我国精准扶贫的时代背景出发,提出了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三大路径:精准识别旅游扶贫帮扶对象、精准消除旅游扶贫参与障碍、精准依托旅游扶贫项目。继而,归纳了政府主导型、景区带动型、乡村旅游型、开发旅游商品型这四种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帮扶模式,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精准扶贫的实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测算农村减贫成效并考察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对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覆盖我国东、中、西和东北四大地区的CFPS调查数据,在Quah(1997)的分布动态学(Distribution dynamics)基础上构建了完整的减贫成效分析框架。首先测算出各地区农村家庭贫困内部状态的Markov转移概率矩阵,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可分解的绝对、相对减贫指数,以综合考察各地区的农村减贫成效,随后本文通过首次构造的"条件Markov模型"进一步考察了减贫成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发现:(1)样本考察期内,我国各地区的农村贫困状况随着时间的积累逐渐变好,贫困发生率均有所下降;(2)减贫过程中仍存在着脱贫又返贫的现象,农村家庭的深度贫困固化问题比轻度贫困问题更加严重,意味着扶贫开发工作正式进入攻坚时期,扶贫难度加大;(3)家庭成年成员特征、家庭特征以及收入类型对农村减贫成效的影响显著性情况存在着时段和区域的异质性。其中,家庭成年成员受教育水平、家庭中是否有成员从事有薪酬的农业劳动、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对家庭的贫困状态变动具有更显著的影响。基于此,政府应贯彻落实精准扶贫,将扶贫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和处于深度贫困的家庭,另外应再调整和倾斜扶贫资源与扶贫政策,将提高农民受教育水平、增加非农业就业机会作为主要减贫途径,将促进农村工资性和营业性收入增长作为主要的政策倾斜方向。  相似文献   

12.
2020年后中国多维相对贫困标准:国际经验与政策取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20年后,中国扶贫工作将由消除绝对贫困向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相对贫困转变。本文首先回顾了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标准的相关文献,基于可行能力理论从"贫"和"困"的视角构建了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概念框架,然后在对基本需要法和能力方法进行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典型国家的国别经验研究,提出了中国2020年后多维相对贫困标准的政策取向。本文认为,2020年后中国应采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没有必要与OECD国家相对贫困标准接轨。多维相对贫困标准,既要包括反映"贫"的经济维度,也要包括反映"困"的社会发展维度,还要包括生态环境维度:在经济维度,需要考虑收入和就业两个方面;在社会发展维度,需要考虑教育、健康、社会保障、信息获得等方面;而新发展理念以及生态补偿脱贫实践经验要求把生态环境纳入多维贫困框架中。  相似文献   

13.
政府主导是中国贫困治理的重要经验和基本特征,理解精准扶贫实践中的偏离现象需要从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入手。本文研究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多层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遵循的主导行动逻辑及其在贫困治理中的主要表现。研究发现,不同层级间政府拥有差异化的贫困治理逻辑,其中中央与省级政府在贫困治理当中主要遵循政治逻辑,地市级地方政府主要遵循行政逻辑,而县乡(镇)地方政府主要遵循治理逻辑,不同的贫困治理逻辑在实践中形成紧张关系甚至是带来目标冲突,进而导致精准扶贫实践的偏离。因此,解决精准扶贫的实践偏离问题,本文认为需要系统地弥合多层级政府贫困治理的逻辑张力,形成责权利深度融合的贫困治理机制,强化对基层政府贫困治理逻辑的支持,避免行政逻辑对贫困治理逻辑的不当干预,以此形成政府贫困治理的强大合力,推动脱贫攻坚任务的早日完成。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村贫困格局的变化在客观上要求调整农村减贫的战略与政策。2020之后农村贫困的治理战略需要由长期以来的"扶贫战略"转向"以防贫为主"的新的贫困治理战略框架。2020之后中国减贫的战略目标将需要从过去长期以来通过制定不同的绝对贫困标准并继而努力超越绝对贫困标准,转变为通过逐步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等手段来缓解不平等为主要目标。2020后以防贫为主要目标的减贫政策应将现行所有的政策工具进行重新的梳理建立起相互衔接、互不重复、目标明确的新的减贫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5.
Persistent and widespread poverty in less-favored areas (LFAs) is attributed to fragile natural resources and poor markets. Limited assets may keep households outside the reach of poverty policies targeted at LFAs. We explored in a stylized manner the role of heterogeneous household assets for (1) policies aimed at poverty reduction; (2) within-village income inequality; and (3) soil erosion. With a farm-household micro-simulation model we analyzed for each household in a remote Ethiopian village three sets of policies: technology improvement,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and off-farm employment through migration or cash for work (CFW) programs. Combating poverty with a single policy, migratory off-farm employment reduces the poverty headcount most. Because of self-selection, CFW programs performed best in terms of reaching the poorest of the poor. CFW also reduced within-village income inequality most, while a price band reduction increased income inequality. Only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resulted in a trade-off between poverty and soil erosion. Price band and off-farm employment policies reduced erosion while outperforming technology improvements in terms of poverty reduction. We found that combining two policies was most helpful in assisting poorer household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heir asset endowments. A CFW program combined with reduced price bands yielded most in terms of poverty reduction and income inequality. This policy complementarity is, however, less important for better-endowed households. Reducing the reliance of households on agriculture offered a win-win situation of reducing poverty and maintaining natural resources. Combining policies helped to overcome asset limitations, to target policies to the poorest households and to reduce income inequalities.  相似文献   

16.
彭腾 《南方农村》2013,(10):69-73
自然灾害与农村贫困发生率呈正向关系。我国现阶段的农村居民因灾返贫问题比较严重,主要源于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和灾害救助不足。要避免农村居民因灾返贫,必须通过保护与修复自然环境来防灾,生态移民及城镇化来避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抗灾和完善农业保险救助体系来救灾。  相似文献   

17.
During 2005 the international policy agenda, including that of the EU, has come to include the fight against global poverty. The 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 have catalysed the interest of policy makers, public and media in poverty reduction, partly because of the simplicity and ease of communication of the 'one-dollar-a-day' income target for poverty reduction. However, there is more to poverty reduction than reaching the one-dollar-a-day threshold: other MDG indicators which matter are the poverty gap ratio and the share of the poorest 20 per cent in national consumption - because they are indicators not just of poverty but of inequality. Of the major regions of the world, inequality is greatest in Latin America. At a time wh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is on poverty reduction in Africa and Asia, it is important that Latin America should not fall off the poverty map. The high levels of inequality associated with Latin American poverty are politically and socially divisive, particularly because of the disproportionately high ethnic representation among the poorest. Because of the geographic, cultural, social, demographic context, such poverty is highly intractable. For reasons of equity, therefore, EU researchers and policymakers need to retain a broad view of the poverty-reduction agenda.  相似文献   

18.
扶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政府走过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历程,并取得巨大的扶贫成果。福建省福鼎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其在中国扶贫发展的第三阶段中,主动创造机会,抓住机遇,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国家扶贫语境下的沿海贫困农村脱贫成功的典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案例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中印两国的文献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两国的贫困缓解进行了比较研究,表明两国在缓解贫困的路上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发现自从自由化改革以来,中印两国的绝对贫困水平已经降低。然而,两国的贫困分布都是不均的,不公平程度在增加,贫困越来越集中在几个地区和群体。由于两国都在进行经济改革,对缓解贫困中的这些共同的行为很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森林资源丰富与贫困聚集并存,且"均山"改革下的林地细碎化又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而通过林地流转实现贫困缓解却存在树种依赖。本文利用2015年中国农村林业改革发展监测数据,在分树种测算农户生产效率的基础上,将林地流转引发的效率变化对农户经营收入影响产生的绝对减贫效应和相对减贫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农户林地生产效率较低且不同农户间的效率差异明显;经营杉木与松木的农户通过林地流转能够实现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缓解,但对经营果树而言,生产效率更高的农户从林地流转中获益更多,形成相对剥夺,农户间相对贫困加剧;毛竹经营不存在规模依赖,林地流转也不存在减贫效应。林地流转的政策鼓励需要考虑利益导向,同时关注村庄内部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