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构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采用AHP层次分析法,以国家十四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秦巴山区的四川部分科技扶贫调研数据为例,从直接和间接经济效应两大维度,客观评价四川秦巴山区21个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的经济效应,比较分析其经济效应的区域差异及原因。为进一步放大贫困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经济效应,提升科技扶贫助农增收绩效,并为全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提供重要经验和有益启示,本文从夯实农业科技推广的乡村基础、加强平台运行资金投入与管理、完善平台运行的监督评价机制、缩小各区域平台经济效应差距、创新机制以放大平台经济效应、推广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四川经验六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秦巴山区是我国连片贫困地区之一,在国家扶贫攻坚政策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进行评价具有重要意义。在归纳国内城市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评价的原则、指标以及评价方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从居住建设、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三大方面提出了26个单项指标,在区县层面对人居环境的建设水平和满意度两方面进行了对比评价,得出四川秦巴山区人居环境整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其中居住建设和社会经济因素得分较低,生态环境因素得分较高。评价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后续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贫困地区人居环境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城镇化发展处于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关键时期,四川秦巴山区是国家和省级重点连片扶贫开发区,成为关中平原城市群与成都平原城市群发展的洼地,制约了西部地区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在"一带一路"战略和"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加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四川秦巴山区为研究区域,以集聚—碎化指数、重力模型理论为依据,结合经济、人口、社会、地理空间等4方面指标从多维度的角度来研究四川秦巴山区现状城镇等级规模、城镇聚集程度和城镇空间关系,并通过变异系数、城镇中心性和城镇发展实力分析,探索城镇等级规模变化趋势,以期为四川秦巴山区的城镇等级规模结构优化和发展提出一定依据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精准帮扶、扶贫效果4个层面构建一套包括14个评价指标的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安徽金寨县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进行实证研究,以探究影响精准扶贫绩效的主要因素。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对精准扶贫绩效影响最大,精准帮扶、社会发展、扶贫效果对扶贫绩效的影响依次递减。在实证结果的基础上,从精准帮扶机制、多元扶贫方式和贫困居民能力培训等方面就进一步提升贫困县精准扶贫绩效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四川秦巴山区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四川秦巴山区位于川北和川东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秦巴山区多年来一直属于国家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经济相对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作为"十三五"期间四川省推进精准扶贫攻坚的重要地区之一,研究其贫困特征及扶贫模式对四川省、秦巴山区乃至全国都具有重要意义。秦巴山区的贫困痼疾存在已久,盲目的开发在导致资源浪费的同时,进一步加重了贫困。通过对主要致贫原因的分析和对创新科技扶贫、旅游扶贫开发扶贫以及新型城乡一体化扶贫等3种模式的SWOT分析,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实施精准扶贫的3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四川秦巴山区恶劣的生存条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滞后的交通条件和严重的贫困程度已阻碍了当地的发展。从自然、经济和社会3个因素出发,研究适宜于四川秦巴山区农村聚落布局的TR-SE模式,并依靠ARCGIS平台应用该模式对平昌县玉鹿村农村聚落布局进行规划。规划布局后居民点总占地面积可减小62.02%。如果将节余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或退建还林,可增加9.20%的农田面积和1.02%的林地面积,从理论上可以改善当地群众生活、生产条件和社会生产力,降低今后产业发展的难度,为该区域精准扶贫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7.
四川秦巴山区是全省4大连片特困地区之一,集边远山区、革命老区、汶川特大地震灾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区等为一体,脱贫任务艰巨,对该地区进行新的有效扶贫对策研究迫在眉睫。在分析前人关于旅游扶贫的研究基础上,从精准扶贫角度着手,基于县域视角选取旅游扶贫的影响因素,构建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用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求得指标权重,建立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模型,对四川省秦巴山区的34县(市、区)进行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秦巴山区旅游扶贫适宜性强度呈3个等级,强度最强的包括阆中市等10个县(市、区),属于强旅游扶贫适宜性地区;较强的包括朝天区在内的17个县(市、区),属于较强旅游扶贫适宜性地区;弱的包括营山县在内的7个县(市、区),属于弱旅游扶贫适宜性地区。根据评价结果,在强旅游扶贫适宜性的县(区、市)旅游扶贫适宜选择以景区牵引扶贫模式为主导模式,以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和旅游商品扶贫模式为配套模式;在较强旅游扶贫适宜性的县(区、市)适合以乡村旅游扶贫模式为主导模式,以景区牵引扶贫、旅游商品扶贫、产业园区带动扶贫为配套模式;在弱旅游扶贫适宜性的地区适合选择以旅游商品扶贫模式为主导模式,以景区牵引扶贫、旅游众筹扶贫、乡村旅游扶贫等模式为配套模式。这对于四川省秦巴山区各个县(市、区)在选择是否走旅游扶贫脱贫道路、旅游项目和旅游产品打造、旅游发展模式和战略等方面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县(市、区)的旅游扶贫适宜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区域瞄准性扶贫政策瞄准县级单位,是我国精准扶贫战略解决区域性贫困的重要政策,在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绩效的同时,是否提升了民生发展水平,有待于实证检验。基于河南省2007—2019年县级面板数据,采用倾向匹配得分-双重差分法(PSM-DID),研究了区域瞄准性扶贫政策的民生效应。研究发现:扶贫开发重点县通过提高贫困县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当地农民收入水平,改善了被瞄准区域的民生发展状况且政策效应具有持续性。文章从民生发展视角检验了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政策效应,为不断完善扶贫战略的政策内容提供了证据支持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9.
实施交通网络建设机制研究,提出该区域交通网络建设的战略发展思路,建立持续可行的投入机制并加以贯彻实施,是绿色交通战略研究的重点之一。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在已有的绿色交通网络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从交通网络建设投入和运行两方面进一步研究交通网络建设机制,并制定未来的绿色交通规划,构建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与环境承载最小化"的多目标优化模型,从定量的角度给出了绿色交通规划实施方案,以期为秦巴山区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0.
人才工作是扶贫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应该通过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来促进产业发展。在精准扶贫的新形式下,人才工作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对扶贫人才的文献研究进行了总结,从3个方面:扶贫人才意义、扶贫人才理论、扶贫人才引进模式全面回顾了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精准扶贫和新结构主义经济学的人才模式,该人才模式适用于普遍的精准扶贫人才要求。以四川秦巴山区为例子,提出了解决在贫困山区精准扶贫中的人才工作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四川农业科技平台战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科技平台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性条件,包括科技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平台、信息化服务平台以及相应的配套体系。合理的区域科技平台必须具有明确的科技发展战略、完善的科技投资与管理体制、先进的科研设施及其他科技基础条件、高水平的人才队伍以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机制。本文认为,构筑高效率的农业科技平台,合理选择农业科技进步战略,明确农业科技进步的优先领域和重点方向,是实现四川“科技兴农”基本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12.
四川秦巴山区水资源丰富,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全局。对四川秦巴山区嘉陵江流域水质现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对水环境质量时空分布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合该地区城镇分布、工农业生产及布局,分析了地表水污染源及其对水质的影响,并从产业布局和调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水污染及治理监管等几个方面提出了保护区域水环境质量的综合对策,为秦巴山区绿色循环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基于技术范式的视角,讨论现代技术范式的困境,并分析其生态化的转变。通过对四川秦巴山区的现状与问题的归纳与分析,阐明该区需要走以绿色、低碳、循环为特征的生态发展之路,从而增强基础建设,提升经济水平。结合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探索四川秦巴山区的绿色发展道路,进一步提出了强化和提升对技术范式生态化转变的认知水平、整合相关产业构建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共同体、科技创新支撑构筑四川秦巴山区技术范式升级轨道等具体措施,为四川秦巴山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新篇章。  相似文献   

14.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四川秦巴山区面临着和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落后的城乡建设现状,同时发挥着生态环境屏障的作用,因此有必要从"美丽中国"的视角下来考察四川秦巴山区的城乡建设。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自身特点和城乡建设现状,对四川秦巴山区城乡建设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四川秦巴山区的模式新选择,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建成以小城镇为核心的城镇体系和以农为本做强产业支撑,最后还对四川秦巴山区城乡建设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山西农经》2017,(13):138-138
2017年,山西省科协将组织动员各级科技组织和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贫困县(区)实施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百千万"工程。主要内容是组织百家省级学会、协会、研究会,实施、推广百项符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新项目;通过各级科协组织动员省、市、县(区)万名科技工作者和科协工作者,深入全省58个贫困县的千个贫困村开展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1658"示范行动:选择个市(吕梁市)作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市;重点以临县、岚县、偏关、左权、保德、永和等县为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程示范县,带动和推进全省58个贫困县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工作;在全省每个贫困县(区)建立一个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乡(示范村、示范基地、乡村e站),全省建立科技助力精准扶贫示范点58个。  相似文献   

16.
由于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山区扶贫是世界性难题。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大国,全国山区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70%,山区人口约占全国的50%,GDP却只占全国的30%。没有山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精准扶贫为山区小康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在精准扶贫模式下,扶贫需要针对最重要的贫困根源进行对症下药的帮扶。结合科技发展和互联网科技,提出智慧山村的新模式。智慧山村模式可以克服山区普遍存在的交通和信息障碍。结合四川秦巴山区的实际,提出了智慧山村在四川秦巴山区的实行思路。  相似文献   

17.
秦巴山区被列为我国11个连片特困地区,在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工作的背景下,对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线性科学分形理论以及GIS相关软件的运用,对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的城市首位度、规模等级分形特征、空间向心性分形、均衡性分形、关联性分形等方面进行分析,得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体系具有明显的分形特征,但是首位城市不突出、城镇体系呈现扁平,以通川区为中心的集聚性显著,城镇空间分布结构不紧凑,交通网络发育度亟待提高。以上结论可以为四川秦巴山区城镇规划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依据和引导对策,为同类型地区城镇体系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8.
秦巴山区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川秦巴山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是四川北部和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提供了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但对四川秦巴山区有限的研究影响了对这一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该区域还是典型的"丰富自然资源与落后经济矛盾体"。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态屏障的片面认识、区域分割和缺乏系统规划等是该区域生态屏障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建设四川秦巴山区生态屏障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农发行的金融扶贫资金正不断涌向大山深处,成为山区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不可或缺的力量。四川是全国扶贫攻坚重点省份,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贫困范围广,扶贫任务十分艰巨。目前,全省尚有农村贫困人口380万,贫困县88个,贫困村11501个,其中120万人生活在不适宜居住之地,呈现出区域性贫困与结构性贫困并存、物质贫困与能力贫困并存、多位贫困与多元返贫并存的复杂形式,.这些特征在盆地周围的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地区、高原藏区四  相似文献   

20.
贫困作为一种状态,依靠贫困自身的努力是无法在短期内摆脱的生活困境。在实施精准扶贫的大背景下,扶贫的目标定位于贫困人口的脱贫和发展。本文以ST-EP模式为研究理论前提,选取秦巴山区为研究对象,从政府、企业、社区、贫困人口分析其旅游精准扶贫驱动机制,贫困是一个动态概念,笔者认为要促进贫困村落和贫困人口的脱贫发展,必须要结合多方扶贫主体共同驱动,以扶贫为手段,以贫困人口的脱贫为目标,才能达到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生态的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