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是玉米种植大国,同时也是玉米的消耗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需求的发展,我国的玉米种植产业逐步难以满足当今的发展需求,本文就是在此基础上,在当今新技术背景下,通过多年的实践总结了我国玉米种植效率提升的主要技术优化措施.希望本文的论述可以为我国玉米种植效率的提升提供一定的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玉米优良品种及高产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玉米被称为全球第一大作物,是杂交良种应用最早最普及的作物,也是全球种业的重点和焦点。中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玉米已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粮食增产主力军,玉米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能源安全以及生态环境都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不断增加,玉米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为确保粮食安全,还需进一步提高产量。高产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仅次于稻和麦.玉米在我国栽培历史已接近五百年,在长期的栽种过程中,对栽培技术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不断改进和推广种植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玉米的质量、产量、粮食储量,还能够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我国农业发展.本文主要研究玉米种植技术以及如何加强和推广玉米种植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根据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署于2003年1月月中旬发表的一份报告,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2002年达到1.45亿英亩,比2001年增长了12%,即增加了1500英亩。全球种植的大豆、玉米、棉花和卡诺拉油菜籽中有五分之一以上是转基因作物。2002年,全球共有16个国家近600  相似文献   

5.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逐渐变得更具规模化、现代化、机械化,而我国的农业也逐步朝着高技术、高效率、高生产的方向不断发展。农业生产的不断进步,使得我国玉米的种植技术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玉米的产品质量。但是我们不仅要重视玉米的种植技术,更要防治病虫害对玉米种植的危害,在努力提升玉米种植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对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这样才能更好地助力农业现代化的生产,提升玉米作为重要农作物的经济收益。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是我国夏播玉米的主要种植地区,常年玉米总产量约占全国玉米总产量的9%左右。2011年河南省玉米种植面积预计4538万亩,同比增加119万亩,增2.69%;预计产量1697万吨,同比增加62万吨,增3.79%。河南省也是玉米消费大省,随着对肉蛋奶需求的增加和玉米深加工的发展,饲用玉米和工业用玉米需求持续增长,预计2011年河南省玉米饲用消费量约为700万吨、工业用玉米量约为500万吨。  相似文献   

7.
郭午英 《山西农经》2014,(3):112-113
玉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我国的玉米田主要有病虫等各种灾害,阻碍了玉米的每年的收获,对于玉米病虫害的防治具有很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谈谈我国北方的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9.
玉米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具有高产、稳产、增产潜力大、适应性强、营养丰富、用途广泛等特点。玉米种植区域的形成和发展与当地自然资源的特点、社会经济因素和生产技术的变迁有密切关系。本文主要谈谈我国北方的玉米种植。  相似文献   

10.
小小的马铃薯看似平淡无奇,却对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重要影响.马铃薯是世界上仅次于玉米、水稻、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联合国将其称为"地球未来的粮食",并把2008年定为"国际马铃薯年".我国马铃薯种植历史也非常悠久,根据中国食品工业协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已经稳居全球最大马铃薯生产国的地位,无论是面积还是产量,在全球都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新疆博乐市主要以种植棉花、玉米、甜菜等农作物为主.玉米地膜种植技术自1989年开始推广,1996年开始大面积使用。地膜玉米连种最高达5~7年,残膜的危害也逐渐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玉米生产空间布局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玉米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玉米空间布局的变化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求价格及供需关系产生影响之外,并在更深层次对我国玉米产业的发展产生影响。[方法]立足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研究理论,文章首先应用全局Moran's I指数检验1997—2015年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板数据的空间相关性,并进一步通过构建空间杜宾模型(SDM)实证分析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计量结果显示,我国玉米种植布局存在显著的空间正向相关性;农户的以往决策、农业技术、农村基础水利设施、市场粮食价格指数对我国省域玉米种植面积扩大有正向影响,其中技术和政策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各影响因素的局部性效应致使中国玉米种植布局发生变化。[结论]建议政府部门重视我国省域间玉米产业空间之间的联动性,出台差异化的玉米产业支持办法,稳定省域之间粮食的供求关系,切实做好跨区域粮食调配工作,实现我国粮食自给自足,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玉米是具有一定耐旱性、耐寒性和耐贫瘠性种植特征的粮食作物,与其他传统的粮食作物种植相比,其更具优势.玉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及饲养利用价值,目前市场对玉米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本文从实践出发,科学种植技术入手,就如何提高玉米产量作了一个详细的分析,意在为加大玉米种植力度,提高玉米种植产量,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支撑.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玉米主产省自然灾害灾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我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农业大国,自然灾害给玉米生产带来重大损失,全面梳理我国各玉米主产省的自然风险,可为农业经营提供参考,有利于保障粮食安全。[方法]文章以玉米相对气象产量为研究基础,采用气象减产率和气象产量减产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各玉米主产省的受灾情况进行评估,使用灾损率和灾害异常指数对主产省主要灾种进行识别评价,最后通过灰度重心模型对水旱灾情的空间变动情况进行分析。该文选取地跨中国三大玉米带的11个玉米主产省份为研究对象,从全国和省际两个角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的威胁较大,各主产省份的风险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产量波动较大。从灾种情况来看,我国最主要的农业灾害有水灾、旱灾、风雹灾和冷冻灾4种,各玉米主产省受水、旱灾害的影响最为普遍,受旱灾的影响最大,且近年来其影响有扩大趋势。从空间尺度上看,我国水、旱灾害的空间分布呈东北—西南一线,和我国镰刀弯玉米带有很大的重合部分,给我国玉米种植的防汛抗旱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结论]自然灾害对我国玉米种植造成很大隐患,必须加强玉米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玉米灾情综合防控能力。  相似文献   

15.
玉米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玉米的种植水平将会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应该加强对玉米种植进行的研究,将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入到种植之中,同时还要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进而提升玉米的质量和产量.本文先对高产玉米的种植技术要点展开分析,并针对玉米种植中常见的病虫害提出解决措施,以供交流.  相似文献   

16.
一、我国玉米行生概述玉米传入我国大约有460年历史。目前我国是全球第二大玉米生产国,年生产量约为1.2亿吨左右,约占世界产量的20%,占第一玉米生产大国美国的50%。我国的玉米主要种植在吉林、黑龙  相似文献   

17.
“入世”对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是我国的三大粮食品种之一 ,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1/ 4。如何应对“入世”给玉米生产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已成为当前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课题。   一、我国玉米生产和流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 )现状   1.我国是世界玉米生产大国 ,产量居世界第二位 1998年全国玉米播种面积 2523. 9万公顷 ,比 1979年增加 25. 4% ,总产量 13295. 4万吨 ,比 1979年增加 1. 21倍 ,超过粮食总产量增长速度。   2.我国玉米生产很不平衡产区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北 ,销区则集中在东南、华东、西南和京津沪三市。北方的 15省、区…  相似文献   

18.
19.
粮食形势     
玉米市场中长期上涨趋势看好目前,绝大多数人对玉米市场的后市是比较看好的,玉米的中长期上涨趋势得到市场普遍的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全球玉米的供应格局必然随着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的改变而随之改变。这在大豆市场中已经发生过,玉米市场的供求格局在今后几年也会重复大豆市场的演变过程。而且玉米市场的演变更为彻底,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的玉米来讲,其工业产业链在所有的农产品中是最长的,转化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更为重要的是玉米市场的工业属性和能源属性越来越被加强,这些都会导致我国这个世界工厂消耗的胃口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20.
《中国粮食经济》2006,(3):34-34
目前,绝大多数人对玉米市场的后市是比较看好的,玉米的中长期上涨趋势得到市场普遍的认可。其主要原因在于,其一,全球玉米的供应格局必然随着我国玉米供求关系的改变而随之改变。这在大豆市场中已经发生过,玉米市场的供求格局在今后几年也会重复大豆市场的演变过程。而且玉米市场的演变更为彻底,主要原因在于作为全球第二大农作物的玉米来讲,其工业产业链在所有的农产品中是最长的,转化出来的产品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