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综合运用物探化探技术促进宁夏地质找矿大突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物化探技术是地质找矿中的一个重要手段,特别是在深部找矿中具有不可替代性。当前国际国内较先进的物化探技术方法有地震技术、第二代航空磁测、激发极化法、化探分析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这些先进的技术方法在找矿实践中被广泛应用且成效显著。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物化探找矿技术研究及应用中取得长足发展,特别是在煤炭勘查、金属矿产勘查、岩盐矿勘查、地下水勘查等方面,物化探技术方法得到充分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纳米物质和纳米科学技术概貌,总结了纳米地质研究成果,指出了有待研究与开发的纳米地质领域,明确提出了纳米地质学这一地学新学科及其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阐述了发展纳米地质学的战略意义和高层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现就实行地质成果管理中几个主要问题谈一点个人看法: 1.地质成果:我局根据《矿产勘查工作阶段划分暂行规定》和本局具体情况,作如下划分: (1)基础地质成果:指运用地质填图、重砂测量、物化探、遥感地质等方法,全面研究某一区域的地质、  相似文献   

4.
金矿床实物地质资料保管实施应考虑到确定采集目的、制定金矿床目录的筛选条件、制定矿床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规范、实施实物地质资料采集等四个方面,其中制定金矿床目录筛选条件和矿床内实物地质资料保管规范是重点。金矿床目录筛选条件包括空间分布、矿床类型、矿床规模、成矿时代、找矿热点区。根据该筛选条件国家实物地质资料馆在全国范围内确定了30个代表性金矿床作为保管对象。实物地质资料包括实物(岩心、标本、光薄片及相关副样)及相关资料(与实物密切相关的成果资料、原始资料及影像资料等),其收集保管应具有系统化、规范化的特点,以使实物地质资料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  相似文献   

5.
2007地调项目预算标准的主要问题有:不含生产设备折旧费、职工福利费、利税等;地形测绘、地质测量、遥感地质、物化探、钻探、岩矿试验、其他地质工作、工地建筑部分个别项目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与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市场价格出现了较大的偏差;地质勘查新手段新工艺因无可选取的合理指导价,出现了推广创新难的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地质勘查技术水平的发展。建议:(1)继续开展现行预算标准《国土资源调查预算标准(地质调查部分)》的跟踪评估工作,并对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性建议进一步论证,及时颁行新的预算标准或补充规定。(2)建立健全预算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加强地质调查项目预算动态管理。  相似文献   

6.
环境水文地质学是从七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在我国逐渐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也是在地质科学领域内,最新发展的若干分支学科之一。本文概略论述了环境水文地质学的基本概念与研究范畴,重点介绍了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污染环境水文地质、水文环境地球化学,以及地下水资源开发负环境效应等方面研究的最新成就,提出了这一新学科的发展趋向与今后任务。  相似文献   

7.
对地质矿产勘查开发的认识:一是找矿方向,主要围绕16个重要成矿区带开展,油气矿产和煤、盐等沉积矿产围绕几大盆地开展,重点是大中型矿山深部和外围,其它地区难突破。二是找矿风险,因我国几千年的矿产开发史,地表矿、浅层矿已基本发现和开发,寻找深部矿、隐伏矿成为必然,没有物探、信息技术等创新支撑,还靠传统方法难度大。三是矿产资源节流,我国大量已开发利用矿山历史沉淀的尾矿、排土场,其低品位、共伴生有益矿产综合利用空间很大,带来的新增资源储量可观。四是矿产开发走势,由于我国房地产基建建设高峰已过,加之金属矿产回收利用、新材料替代等,未来矿产的需求越来越少,将进一步向下寻求支撑。  相似文献   

8.
尕尔穷铜金矿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段,是该成矿带西段第一个达到详查程度的大型规模的斑岩-矽卡岩型铜金矿床。采用V8工作站多功能电法仪,偶极-偶极装置,在矿区开展频谱激电测量(SIP),反演使用SFIPX-SWV 2.0软件中的2.5维反演。共测得从128Hz~32s的27个频点的视电阻率、视极化率,选取处理后的1s、32s视电阻率,(16s,1s)、(32s,2s)、(16s,2s)视极化率分别进行对比研究。在开展详细的岩、矿石物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A、B剖面的频谱激电测量,在A剖面北东端发现一个斑岩型矿体所特有的异常组合,具有内部中视电阻率中视极化率,中部低视电阻率高视极化率,外部高视电阻率低视极化率的特点,建立了地球物理勘查模型,为区域评价该类矿床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高效益农业的内涵和特征高效益农业是与自给半自给的低效益传统农业相对而言的。它是按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原则.根据当地的社会、经济、自然、地理、技术等特点,多层次地利用光、土、水、劳力等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使物质、能量、信息在空间、时间、数量上进行最佳密集运转,达到高投入、高产出的目的。从新都县的实践看,高效益农业包括四个层次;即增间套种的立体种植业。“双杂”制种,适销对路的各种经济作物和种、养、加结合的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测度2015—2020年全国31省的物质和生态财富价值变化,探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框架,为不同区域的实践探索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改进四象限模型、归纳总结法和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5—2020年全国31省GEP和人均GEP分别增长了19.35%和16.80%,但空间不均衡的格局差异愈发明显。(2)以物质和生态财富的均衡状态构建基于改进四象限模型的空间均衡框架,将31省划分为6个象限分区,各分区生态产品的供需强度存在相对势差。(3)处于不同象限的地区应在生态修复整治、生态保护补偿、生态权益交易、生态产业开发、产业生态转型5种主要路径中因地制宜进行匹配组合,并朝着物质与生态财富协同的理想均衡线演进。研究结论:剖析物质与生态财富的协同关系及生态产品供需强度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的指导依据,探索价值实现的空间均衡方向和路径演进策略,有利于实现区域间“富绿”协同。  相似文献   

11.
正自然资源资产属性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一个新颖话题,中央文件频频闪现,学术界众说纷纭,研究意义重大。一、自然资源资产属性与分类自然资源资产的属性不同于自然资源的属性。空间、能量、物质和信息构成了自然资源的四种形态。自然性、社会性、系统性构成了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但是,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称之为自然资源资产。要成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程度和集聚格局,基于2013年Landsat TM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的空间统计方法定量描述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左右江革命老区耕地破碎化综合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破碎化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程度由高到底的指标有:破碎化综合值斑块密度聚合度连通度,空间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斑块平均最邻近距离;表明耕地破碎化空间分布具有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平均最邻近距离。LISA聚集图表明,H-H型集中分布在区域东部,L-L型主要分布区域西部,而H-L型分布于西南部。该研究对土地整治、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湖南省油菜春季涝渍灾害为例,创建基于涝渍过程的逐日灾变等级指标、灾害影响量化评价与灾损量化评估模型,探索区域农作物涝渍灾变动态监测评估的天气学方法。[方法]基于湖南省油菜春季涝渍灾变过程解析,以过程灾变判别指标为基础,采用基于假设的滚动模拟寻优、实际灾情验证与个例分析等方法,厘定轻度涝渍与重度涝渍灾变的最佳阈值,构建油菜春季涝渍过程逐日灾变等级指标; 利用多元回归等方法,构建对应的灾害影响量化评价模型和减产率量化评估模型; 基于个例分析,验证指标及模型结果与历史灾情记录的吻合情况。[结果]湖南省轻度与重度涝渍灾变的最佳阈值为144; 不同县涝渍灾变等级阈值存在一定差异,平均受灾频率越低,洪涝脆弱性越低,防灾减灾能力越强,阈值越高; 基于受灾天数和重灾天数的灾害影响指数都表现为结荚期涝渍对油菜减产率影响更大,且两者的空间分布形势都与各县年平均减产率的空间分布形势基本一致; 个例中,基于指标的全省重灾站数百分比的时间演变与实际灾情记录一致,减产率量化评估模型的结果也与实际灾损相匹配。[结论]油菜涝渍灾变等级指标、灾害影响指数及减产率量化评估模型,实现了对涝渍灾变过程等级的动态监测、影响与灾损的量化评估,为基于天气学方法开展区域油菜涝渍灾变等级的动态监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方法支撑,同时为历史灾情资料的补充和量化及灾情记录的再分析提供了可行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延迟的一般概念延迟是系统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所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在流通渠道上都会出现延迟现象。延迟的概念起源于流体特性,如图3—1(见第三讲)所示,当流入水量(率量)与流出水量(率量)的速率相等时,水箱中的水位处于动态平衡状态。如果输入突然增大,但这时输出流率不会骤增,而是随着水位的逐渐升高而增大,直到等于输入流率,最终达到新的动态平衡。这种输入流率滞后于输入  相似文献   

15.
[目的]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协调发展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与保障。[方法]文章通过构建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耦合协调模型、空间自相关、GWR模型,分析1985—2018年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度时空格局及驱动力。[结果](1)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评价指数及二者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2)时间上,两者始终处于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呈波动上升趋势,协调程度整体较低,没有达到高度协调;空间上,各县域基本都为高耦合水平,耦合协调度冀中南功能拓展区高、冀西北生态涵养区低,整体处于濒临失调和基本协调之间;(3)耦合协调度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中南部高―高集聚,西北部低―低集聚;(4)耦合协调度驱动力中,农业人口占比、高程和坡度主要为负向作用,农业产值占比、人均耕地面积、粮食单产、有效灌溉率及节水灌溉率主要起正向作用;高程、坡度、农业人口占比及粮食单产的影响较小,人均耕地面积、有效灌溉率、节水灌溉率及农业产值占比的影响程度大,其中人均耕地面积影响更显著。[结论]该文表明京津冀粮食安全与农业用水安全耦合协调关系有待进一步提升,各功能区内耦合协调关系发展差距较...  相似文献   

16.
探索农业碳补偿率空间关联情况、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可为分区制定农业减排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将农业生态系统的碳吸收、碳排放双重效应同时纳入考虑范围,在测算2007-2016年中国30个省(市、自治区)农业碳补偿率基础上,基于距离平方倒数权重矩阵,运用Moran’s I指数探究碳补偿率空间集聚情况,再构建空间Durbin模型对其空间溢出效应及影响因素展开探讨。结果显示:(1)农业碳补偿率表现出区域集聚态势,"高-高"集聚的省份均属于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低-低"集聚省份主要处于北部沿海地区、东部沿海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随时间流逝,北部沿海地区的"低-低"集聚效应逐渐减弱,"高-高"集聚中心由东北地区转移至西南地区。(2)农业碳补偿率存在显著正向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碳补偿率提高1%,将导致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增加0.439%,区域农业碳吸收能力呈互相促进、协同提升的演进特征。(3)农业经济发展、农林牧渔部门比例优化与造林力度均对本省农业碳补偿率具有正向影响,农林牧渔从业人数、化肥施用强度和草食牲畜占比则呈负向作用;源于溢出效应,邻近省份农业经济发展与部门比例优化均有利于本省农业碳补偿率的提高。建议各省份加强区域协作,调控关键影响因素,因地制宜探索多元化的协同减排增汇路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基于多层次C-D函数模型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各因素影响率值差异进行研究,通过对C-D函数模型的适当变形,构建多层次模型对影响率值进行分析。建立零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31个省市自治区间发展水平进行研究,表明31个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差异。建立随机截距发展模型对31个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随时间的变化进行研究,表明31个省市自治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随时间的变化显著。建立混合发展模型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及时间与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分析,表明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和技术因素影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且四个因素与时间存在交互作用。对政策因素、劳动力因素、资本因素和技术因素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影响率值进行计算,表明技术因素的贡献率值最高,其次为资本因素,技术因素和资本因素的影响率值为正,而劳动力因素和政策因素的影响率值为负,并根据相应影响因素的差异提出改革路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论附加价值     
1.附加价值与高附加值产品附加价值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所增加的价值,日本称附加价值为“通过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即附加在原有价值上的新价值)”,其本质是指通过有效劳动新创造的价值,它等于我国现行统计指标体系中工业净产值与固定资产折旧之和(附加价值=工业净产值+折旧费)。附加价值与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总产值之比,称为附加价值率(附加价值率=附加值/总产值),用以衡量附加价值的高低。这个比值越大,表明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物质消耗越少,效益越好。按照附加价值的概念,附加价值低的产品称为低附加值产品,附加价…  相似文献   

19.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基于多尺度视角揭示全国21个城市群内新旧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与空间分布格局,识别外部形态紧凑扩张而内部功能发育不良错配空间并探究其驱动机理,为城市群高质量协调发展背景下国土空间精细化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景观扩张指数,空间错配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Maxent模型。研究结果:(1)新增填充型建成区功能发育水平整体表现为“ 南高北低”分布特征,呈显著集聚性与“南热北冷”空间分异格局。(2)“高—高”聚集区分布于南部成渝、长三角、长江中游、海峡西岸及珠三角城市群内,“低—低”聚集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京津冀与山东半岛等城市群中。(3)中国城市群填充式扩张尚未实现外部形态与内部功能的空间协同发展,多数新区功能发育相对尚不成熟,各尺度下均以蔓延式空间错配为主。(4)地形、公共服务设施、经济水平与土地价值是造成空间错配驱动因素,而各因子对其影响机制存在差异。研究结论:亟需秉持建设用地存量优化和提质增效新理念,促进新城区与老城区间各类要素合理配置与有序流动,建立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协调发展机制,以此构建兼顾布局优化和品质提升的高质量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