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我国拥有辽阔的海岸线,南北跨度很大,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伴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和我国良好的国际贸易的形象,渔业经济获得了快速稳健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物质追求的不断提高,渔业行业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越来越明显,渔业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相应程度的破坏,渔业产业经济结构等都受到了重要的影响,制约了我国渔业  相似文献   

2.
我国渔业经济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渔业政策导向从单纯追求产量到贯彻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转变,渔业生产方式逐渐由粗放型向资源环境友好型转变,渔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在我国渔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生态资源环境、水产品加工及贸易、产业结构、渔业执法与管理等方面也暴露了许多问题。本文结合目前国际渔业经济发展趋势,对应国内渔业经济现状及暴露的问题,对我国渔业经济走向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3.
实现我国渔业战略目标的条件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未来渔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渔业现有的基础条件.本文扼要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渔业发展利大于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望推动渔业迈上新的台阶;产业内部积累的基础,能为实现我国渔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4.
中国未来渔业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国内外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及渔业现有的基础条件。本文扼要阐述了国际政治、经济变化趋势对我国渔业发展利大于弊;国内社会、经济的发展,可望推动渔业迈上新的台阶;产业内部积累的基础,能为实现我国渔业新的战略目标,提供内在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正> 渔业是大农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自农村实行改革政策以来,由于各级领导的重视,使农村渔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为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了有效作用。但是由于受多种因素影响,在渔业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制约着渔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生态学视角,讨论了渔业产业结构和渔业经济发展的协同问题,认为要充分考虑渔业经济发展中的可持续问题,关注渔业产业发展的综合效益提高。从当前福建省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出发,基于耦合理论,探讨了福建省海洋渔业产业结构与渔业经济协同发展的现实状况,实证论证了福建省渔业产业结构和渔业经济之间的协同发展,经历了从失调到协调发展的过程,并且总体趋势是稳步向更高级的协调程度发展,说明福建省在促进渔业生态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并且从总体上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应建设乡镇农经站,夯实农村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推动农村经济振兴,强化农村“三资”管理工作。在农村“三资”管理过程中,要采用高效且科学的策略,最大程度保障农村“三资”的管理质量,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8.
王一棋 《山西农经》2023,(21):132-134
新经济环境下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农林经济是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状态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然而,目前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存在诸多挑战。基于此,文章围绕新经济背景下农林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并针对农林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农林科技应用程度不高、产业链配置不科学、管理体系不完善、人才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解决策略,希望为推动农林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地区为了追求农业经济的高速发展,忽略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这虽然能在短期内促进农业经济发展,但会使农村地区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分析了我国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探讨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国内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城市污染问题十分严重,随着社会工业化的发展,引发了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人们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加深,不仅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人们自身的生活水平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本文笔者根据工作经验,阐述了林业技术推广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并针对技术推广和生态林业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1.
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以永康-武义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转移可分为国内区域间的产业转移和国际间的产业转移,"永康-武义"属于前者中的县域间产业转移;在产业转移这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地带动下,两地经济均得到了迅速地发展,但同时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其中以环境污染的不断严重和污染范围的迅速扩大最为突出;根据两地间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探讨了产业转移发生的原因,发现区住条件、产业结构和资源优势等是其发展的主要原因;分析了产业转移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生态环境的优劣可以促进也可以阻碍经济的发展;若只是通过产业转移的经济发展模式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最终导致的只有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停止不前甚至倒退,只有两者相互协调才能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正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渐凸显,主要原因在于人们过度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诸多矛盾若不解决,会导致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下降。因此,必须高度关注并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在现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融入生态保护理念,积极建设城市园林生态景观,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提供舒适健康的环境,进而保障城市经济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由李玉平主编、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一书,  相似文献   

13.
梁静 《农业经济》2018,(3):23-24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传统发展观的影响下,唯经济发展模式造成了当前我国很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如何构建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目前"三农问题"中非常迫切并且是极其重要的问题。深入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着力构建农村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有益路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各地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生活质量的提高,使消费者愈来愈追求生活多元化,追求自然、享受田野乐趣成为时尚。因此垂钓休闲渔业悄然而生。原有水产养殖户的经营转型和社会资本大量投入,使垂钓休闲渔业愈来愈规模化,钓、吃、住、玩配套发展。但随之也产生不少问题,主要是调入  相似文献   

15.
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相对传统渔业而言,现代渔业是实现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和谐共赢的渔业产业形态。公共政策是政府有选择的管理行为,是政府对社会生活按照统治阶级的意愿所作出的行为准则,体现了有明确方向的活动过程。那么,如何理解现代渔业公共政策呢?笔者在分析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背景、公共政策的本质特征的基础,指出现代渔业公共政策是指我国政府依据转型期发展现代渔业的目标,在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本质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选择、综合、分配和落实,进而回答了当前我国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研究应该关注什么等问题,以期为研究现代渔业公共政策的同行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林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林业经济发展与国家建设、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在林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做好林业环境保护工作,不仅要避免破坏生态环境,而且还要做好污染防治工作,实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文章阐述了林业资源的功能与林业生态经济系统运作原理,分析了当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发展现状,探讨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下的林业经济发展策略,以促进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可持续发展足指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的发展,其实质就是经济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各种需要,又不至于对后代人的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模式.本文分析了嵊州市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可持续发展观念淡薄、渔业资源衰退及环境恶化、科技开发能力弱、水产品质量安全及效益下降、渔业资源增殖保护管理任务重等问题.面对新的发展阶段,应把可持续发展观念引入渔业经济,注重保护渔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加大科技投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强化管理,依法治渔,以保障渔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西北地区生态公益林在国内林业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构建有重大影响。分析了西北地区生态公益林抚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西北地区生态公益林抚育管理对策,以提高生态公益林生态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渔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发展渔业对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渔业产业化起步较早,对推动我国渔业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阐述了大力推进中国渔业产业化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0.
作为朝阳产业的观赏鱼产业的兴起,既满足了调整渔业产业结构、拓展渔业发展空间、开辟渔业新领域的要求,又顺应了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当前和今后渔业经济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本文主要以北京市观赏鱼市场为背景,以实地调研数据为基础,对北京市观赏鱼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影响北京市居民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