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李中原  李元宝 《农业经济》1990,(6):25-27,46
最近,我们到铁岭地区的六个县、26个乡、镇、场,对水稻生产的发展潜力和开发途径,进行了全面考察,结果表明,铁岭地区具有发展水稻生产的巨大潜力,无论在扩大种植面积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都有巨大的增产潜力。今后将成为辽宁省水稻的主要产区之一。一、发展潜力铁岭地区在1984年以前,水稻种植面积很少。1983年全地区仅有水田49.7万亩,稻谷总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铁岭地区的水稻生产取得了飞速的发展。水稻种植面积每年约以10万由左右迅速增加。目前全地区水稻的实际种植而积已突破140万亩,成为全省水稻主要产区之一。在扩大种植面积的同时,在提高单产土也取得了很大成绩。1990年全区水稻平均单产已达446公斤,比1986年的349公斤,每亩增加97公斤。铁岭地区的水稻生产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新稻田面积大,在栽培技术水平上与盘锦、营口等一些老稻区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反映在水稻单产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据统计资料,1989年营口县水稻平均单产478公斤,盘锦地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稻生产布局变动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近20多年来,中国水稻生产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表现为水稻总播种面积的减少,另一方面表现为地区布局的变化:传统水稻主产区的南方区、长江中下游区水稻播种面积减少较多,而东北区水稻播种面积则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本文分析了全国各区域水稻播种面积发生变化的原因。模型回归结果表明:各区域水稻生产相对于替代作物净收益的差异是导致不同区域水稻生产布局变化的直接原因,而在部分地区资源约束条件、制度改革等因素也起到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4.
宋明清时期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水稻,是太湖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太湖地区的水稻生产,自晚唐以后又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因此探讨太湖地区水稻的亩产量,对於了解我国古代水稻生产的最高产量水平和古代江南的农业发展情况,无疑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学术界对於我国古代粮食亩产量已有不少研究,但对於太湖地区水稻亩产量的探讨,尚不多见。因此本文打算就这个问题作一探索。由於限於资料,故本文讨论的重点主要集中於宋、明、清三个时期上。  相似文献   

5.
<正>人物小传:徐一戎(1924-2014),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终身不退休研究员。从事水稻科研工作64年,提出的寒地水稻直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寒地水稻旱育稀植"三化"栽培技术,突破了高寒地区水稻种植的禁区。他的创造性研究,为我国寒地水稻栽培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巨大动力,创造了在高寒地区水稻生产面积超千万亩,单产超千斤的奇迹,为黑龙江垦区乃至全省的种植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当前开展不同熟制的水稻产量重心变迁研究较少。文章旨在丰富我国水稻空间布局理论体系,为优化湖南水稻结构提供依据。[方法]基于农业统计数据,运用重心法和灰色关联法分析2006~2015年湖南不同熟制水稻产量重心变迁及影响因素。[结果]水稻产量重心位于长株潭地区,双季稻和一季稻产量重心位于洞庭湖区,分别向北偏西、北偏西、西偏北方向移动,移动距离一季稻双季稻水稻。不同熟制水稻产量区域变化呈现出不同特点。长株潭地区、湘南地区、大湘西地区的水稻和双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产,洞庭湖地区为播种面积;长株潭地区、大湘西地区的一季稻产量占比主要影响因素为单产,湘南地区和洞庭湖地区为播种面积。[结论]水稻、双季稻播种面积上升、单产下降,一季稻播种面积和单产下降,可能是导致产量重心分别向北、向西迁移的原因。分别以112°6'E、28°11'N,112°17'E、28°20'N,111°12'E、28°31'N为中心点,所在经线轴两侧各约90km、纬线轴两侧各约110km区域将分别是湖南未来一段时期水稻、双季稻、一季稻生产核心区所在。建议以洞庭湖地区、湘南地区、长株潭地区为重点区域发展双季稻,以大湘西地区为重点区域发展一季稻。  相似文献   

7.
松嫩平原盐碱地区发展水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盐碱地水稻开发对区域农业和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东北松嫩平原盐碱地区具有发展水稻的自然条件、但也存在许多障碍因素。土壤盐碱对水稻生长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土壤次生盐渍化限制着水稻生产的持续发展。水稻不同品种耐盐性有差别。完善水田工程、改良土壤、建立适宜的耕作栽培体系可以有效地减轻盐碱对水稻的抑制作用.促进盐碱地区水稻开发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优质高产水稻栽培技术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的粮食作物中,水稻无疑是其中最为重要的,2017年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已经突破了3 050万hm2,而水稻在整个粮食作物的产量中也是占到了45%的比重。当前在很多农业自然条件、生产技术装备较差的地区,水稻的产量仍然相对较低,因此,强化对水稻栽培技术的研究,提升水稻栽培过程中的技术性,对于实现我国水稻产量和质量的提升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9.
北方干旱少雨,水稻种植离不开灌溉事业,水稻种植的兴表与灌溉事业的盛败密切相关。夏代至春秋时期,北方产生了沟洫水利,水稻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得到推广。战国至汉唐时,北方农田水利迅速发展,黄河中下游地区形成了一些大面积的稻作区,并推进到西北,东北地区,从而使北方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于大多数地区而言,水稻是其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的生产在全国粮食尤其是南方地区占着非重要的位置,所以加快提高水稻的生产能力和插秧技术水平,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近年来,随着国内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速,导致许多农村的劳动生产力不断缺失,特别是季节性的劳动力,所以为了实现农机与农艺的相互结合,必须实施对水稻实行机械化管理.本文将着重于对当前我国南方水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在这个的基础上来探讨关于农机与农艺互相结合的水稻机技术.  相似文献   

11.
澳大利亚的水稻种植始于19世纪中期,当时的规模极小。第一次商业性生产是在1914年,种植面积仅为13.3平方百米,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靠天鹅岭的Mumay河滩地上。次年,新南威尔士州的农业部在Yanco实验农场开始了试验。借助Murrumbidgee灌渠系统和研究者的努力,到1930年澳大利亚水稻已出口海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澳大利亚的水稻每年出口40多个国家和地区。澳大利亚的水稻种植区位于新南威尔士州的Riverina地区,这里包括Murrumbidgee,Coleambally灌区和Murray山谷。Leeton是这一行业的中枢地区。虽然澳大利亚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气…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利用1988—2010年江苏省8个地区的水稻投入产出及气候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视角下水稻生产技术效率的时空分布,探讨了气候因子对效率变动的影响。结果显示,气候因素对江苏地区水稻生产技术效率呈现不同的影响效果,年际差异系数变化较大,常州表现最为明显;地区差异系数具有波动性。6、8、9月份的光温比、7月份的降水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有提升作用,而7月平均温度和光温比对水稻生产技术效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河南省水稻气象灾害因子分析 及主要灾害发生区划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直线滑动平均法去除水稻趋势产量,从中提取气象产量,并与相邻气象站名的数据进行相关 分析,找出与气象产量相关度较高的气象灾害因子,进一步利用线性多元回归的方法建立水稻产量预测模 型,确定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气象灾害因子。结果表明,分蘖前期平均气温、抽穗开花期平均气温、抽穗 开花期日照时数、分蘖后期至抽穗开花期降水量对研究区水稻产量影响较大,可分别作为低温冷害、高温 热害、阴雨寡照及干旱发生的区划指标。河南省内,黄河沿岸即开封、濮阳一带属相对较易发生低温冷害 地区,信阳淮河以南地区属相对较易发生高温热害地区,信阳淮河以北地区属较易发生阴雨寡照地区,黄 河以北水稻种植区属相对较易发生干旱地区。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21世纪以来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中有增的机制,为新时期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文章采用时间序列描述性统计与区域空间比较分析、因素分解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结果 (1)2001—2020年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经历了“两增两减”的变化,由201.03万hm2波动增长至220.28万hm2,增长9.6%;同期广东、浙江分别减少了53.48万hm2、70.40万hm2,与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差距不断扩大;(2)2001—2020年江苏省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减少了26.94万hm2,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了45.11万hm2,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增加对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的贡献率达234.2%,是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稳定的主要原因;(3)水稻生产竞争力不高和有效灌溉面积减少共同导致了苏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衰减,有效灌溉面积增长是苏中地区水稻种植面积基本稳定的主要原因,有效灌溉面积增加和水稻生产竞争力提升共同促进了苏北地区水稻种植面积的增加。结论 对于拥有较多后备稻田或耕地的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发展不一定导致区域内粮食种植面积的下降,但长期稳定粮食种植面积面临挑战。继续稳定江苏省水稻种植面积需要全省协同努力,苏南地区要稳定并适度增加水稻种植面积,苏中地区要积极探索稳定水稻种植面积的有效途径,苏北地区要着力发展稻米产业经济,探索水稻生产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路径,同时要高度重视江苏省沿海地区滨海盐土水稻生产的发展,为未来全省水稻种植面积增长开辟新空间。  相似文献   

15.
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本世纪30年代出现在日本北海道,因其抗病、耐寒、增产、省工、省水以及操作简单易行等优点而受到关注。80年代初,藤原长作、原正市等日本水稻专家先后应聘到黑龙江省传授寒地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通过中日两国农业科技人员和广大农民连续多年的试验、示范、推广,这项技术在黑龙江省产生了巨大效益,使水稻一跃成为该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1989年开始,在国家科委、农业部、国家外国专家局的组织下,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在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不断推广。1991年,这项在日本主要用于寒冷气候的栽培技术,在我国南方水稻主产区之一的湖南省得到成功应用。1992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科委、农业部关于在全国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请示,使这项技术逐步由寒旱地区向温湿地区推广。在引进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的过程中,各地结合自身的自然条件进行消化吸收,不断有所创新,使这项栽培技术日臻完善,并成为我国水稻增产的一个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常勇 《致富之友》2004,(11):29-29
新疆经济报报道,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的一块水稻试验田里,有一小片水稻与众不同。秋日,当周围的水稻都已成熟泛黄时,它的叶翠纪如初。自治区农科院温宿水稻试验基地研究员梁乃亭告诉记者:“世界上惟一一个永绿色基因就在这里。”  相似文献   

17.
旱稻.通常旱地直播,也称旱直播稻.是二十世纪末在易涝旱作地区推广的种植品种。适宜于夏天降雨集中的地区种植,主要靠汛期自然降水生长.仅在干旱时适量补充灌溉即可。旱稻比玉米、大豆、棉花等许多旱作物耐涝.比水稻节水70%左右.既适于水源不足的稻区.又适于低洼易涝旱作地区。由于栽培方法有别于水稻.病虫害发生也不同于水稻。  相似文献   

18.
正2017年,运用"分子模块设计"技术育成的嘉优中科系列水稻新品种在江苏沭阳获得丰收。嘉优中科系列新品种是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研究组和浙江省嘉兴市农业科学院李金军研究组合作运用"分子模块设计"这一突破性技术育成的具有引领作用的模块新品种。长江中下游稻区是我国水稻主产区之一,历史上一直是水稻育种水平和生产水平非常高的地区。但近20年以来,该地区水稻产量进入一个缓慢增长  相似文献   

19.
全球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种植水稻.稻米是世界上半数以上人口的主食,目前,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对稻米需求的增长.已经超过,了其水稻的生产能力。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指出:全球水稻生产需要增加.但土地、水资源却在减少,生产成本在增加.因此许多稻米生产国和地区希望通过引进中国杂交稻技术以保  相似文献   

20.
在农业产业当中,水稻是非常重要的农作物,也是人们生活当中重要的食物。但是,由于我国种植区域面积相对较少,人口数量又很大,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水稻该种农作物的需求,需要尽量提高水稻的产量。在这种情况下,本文就以重庆万州水稻区域试验品种本身的丰产性和稳产性进行分析,以对该水稻品种在丰产和稳产这两方面的情况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不同品种的具体特性来选择不同地区所需要栽种的水稻品种,确保水稻在栽植收获后能够具有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