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重庆市江津区为例,就其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之间的相关性做出分析,并用主成份分析法得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社会经济增长、农业产出和林业产值.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结构的影响具体表现为:建设用地尤其是城镇工矿用地增长过快、农用地尤其是耕地面积下降迅速、林业用地面积在不断增长. 相似文献
2.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着如下特征: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文章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探讨区域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相关性,为促进区域内科学发展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供理论依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以1999-2008年乌鲁木齐市经济发展统计数据为依据,对影响该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进行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得出特定区域内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加等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变动存在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5.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预测研究——以江苏省扬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扬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对其土地利用结构变化过程进行了描述,并选取相对变化率指标,分析了变化的区域差异.运用马尔柯夫链的理论与方法,构建1996-2004年间扬州市土地利用类型转移的概率矩阵,预测扬州市2010和2020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并分析了其变化特征.预测结果表明:扬州市未来的土地利用主要存在:耕地面积将持续减少、城镇建设用地规模仍将继续增大、未利用地面积减少较快等特征.最后根据预测结果提出了扬州市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大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最敏感、变化最大、最迅速的地区,也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显著的地区,研究大城市边缘区土地利用变化时空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对实现大城市自身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数理统计与综合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平谷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与GDP、产业结构、消费结构、城镇化以及人口等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996~2004年,平谷区农用地面积持续减少,其中耕地减少较多,园地增长速度较快,林地略有减少。建设用地持续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长速度最快。平谷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城镇化发展、消费结构变化以及人口增长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社会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节约集约土地,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保障服务首都北京功能和平谷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成为平谷区土地利用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和物质载体,合理制定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已成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本文以江西省丰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土地资源利用、建设用地布局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促进当地土地利用结构合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方向。结果表明,丰城市人均土地面积和人均耕地面积分别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5%和53%,土地承载压力较大,土地集约利用率低,亟待提高土地利用率。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主要以占用耕地和林地为代价,其中,耕地平均以每年0.05%的速度锐减,对生态平衡、环境持续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矿产开发利用对空气污染和水污染方面影响最为突出,丰城电厂的污染气体排放量居首位。 相似文献
8.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基于1997-200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王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5,(1):14-17
运用信息熵理论,对大连市2004~2013年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时空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连市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波动上升趋势,以2009年为界划分为三个变化阶段;2003年以建成区为中心向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呈现信息熵递增的格局,并可以划分为3个类型区;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用地占主导的甘井子区、旅顺口区和金州区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下降趋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有序,作为传统农业的北三市和长海县的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呈上升趋势、土地利用结构无序性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0.
基于弹性规划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研究——以广州市白云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对广州市白云区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有关规划控制指标,运用弹性规划的理论,建立灰色线性数学模型求解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方案。最后,在充分考虑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和生态三效益相互协调的情况下,通过综合比较选择最优方案,并在实施中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时期,土地需求急剧增加。为了进一步控制土地利用,国家采取一系列的有力措施,但在土地管理中存在土地配置效率低下、大量农用地非法转为建设用地等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的经济价值日益显化,农民围绕土地权益而发生大量纷争,为了解决其中的一些尖锐矛盾,我国应积极地创设土地发展权制度,显化土地发展极,建立基于国有土地发展权的土地利用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以云南省为研究区,以2002-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统计数据为基础,通过分析土地利用变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关系,得出云南省各州、市之间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多样、差异显著,各具特点,土地利用的制约性因素较多,分布不均衡,土地利用变化同人口、人均生产总值等相关因素有着较大的关系,而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关联较小.应提高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加强土地用途管制,注重加强人口因素和经济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所能带来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研究目的:探讨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以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研究方法:经济计量分析方法。研究结果:(1)耕地资源数量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短期内却存在失衡,短期波动向长期均衡趋近的调整幅度达到38.37%。(2)耕地资源数量对来自经济发展的冲击响应强烈,经济发展的冲击对耕地资源数量变化的解释水平达到50%;经济发展对来自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响应微弱,耕地资源数量的冲击对经济发展的解释水平不到1.2%。(3)耕地资源数量、经济发展均显著地受到自身波动的影响。因此,协调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应采取长期而非短期的策略,要把经济发展质量提升、耕地质量保护与土地集约节约利用作为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15.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1996-2005 年数据,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①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②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耦合关系均呈极显著正相关;③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④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只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征之一,是土地利用集约和节约的水平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对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与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行探索性的分析研究。研究方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我国土地资源结构布局及经济效益的比较分析说明,人多地少或人均耕地并不是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土地的经济生产力是形成东西部差距的主导因素,而对土地的投入和产业结构或用地结构的差异是最关键的。 相似文献
17.
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以四川省达州市经济开发区评价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开发区在城市中的地位越显特殊,作为当前城市经济的增长点,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直接关系到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因而评价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基础上选取了14个指标,按照层次分析方法分为3个层次,分别确定各层次指标的权重,以达州市为例,对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前两轮规划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新形势下规划的新理念和新职能,最后就如何科学的修编土地利用规划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