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为合理开发利用低丘缓坡资源,在生态保护优先的前提下,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通过构建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进行生态适宜性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生态适宜性为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基本适宜、较不适宜及不适宜5种类型,其面积分别为65.92km2、127.72km2、119.60km2、54.87km2和9.21km2;同时位于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高度适宜、中度适宜和基本适宜的低丘缓坡资源占研究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增建设用地范围内的低丘缓坡资源总面积的86.88%。从生态学角度构建的低丘缓坡建设用地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十分合理,生态适宜性评价结果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可为低丘缓坡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   总被引:53,自引:2,他引:53  
研究目的:综合自然、社会、经济和土地利用等因素,分析北京市合理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空间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果:(1)提出了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研究北京市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模式和方案;(2)提出了北京市实施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的备选方案和推荐方案;(3)提出了推进北京市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的政策建议。研究结论: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其潜力的估计不能单纯套用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等指标进行,而应密切结合区域的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及规划布局等因素,采用“三分法”(分区、分模式、分设标准)分析来进行;针对北京市的研究表明,尽管2004—2020年间,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理论潜力在308km2—423km2,但从社会经济的承受能力看,实现200km2以内的腾退比较合适,并且需要因地制宜、积极稳妥、配合必要的政策予以推进。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加快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造成大量农村宅基地闲置或低效利用,加之宅基地布局散乱、基础设施配套不全,严重影响农村土地利用效率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本文以景泰县为例,在测算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的基础上,应用加权Voronoi图进行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空间热点分析,探究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向与发展的路径策略。结果表明,景泰县农村居民点整治潜力为876.16 hm2,整治潜力较大;农村建设用地适宜性整体较好,但各区域的差异较大,划分为适宜性好、较好、一般、较差、差5个等级;在此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为5种农村居民点发展模式区,并针对性地提出管控策略,为更好地开展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助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该文以黄陂区为研究区域,从地形适宜度、生产适宜度、生活适宜度和土地利用现状等方面建立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借助GIS进行了农村居民点用地发展适宜性评价,并基于评价结果对现状农村居民点进行分类整理。结果显示,黄陂区整体较为适宜农村居民点的发展,而适宜性较高的区域多集中于黄陂区南部。此外,黄陂区居民点的整理应采取内部改造为主导,迁村并点相结合的方式。  相似文献   

6.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土地利用评价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以地理信息系统技术(GIS软件)和层次分析法为技术支撑,在建立璧山县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采用专题图叠加分析法对璧山县域进行建设用地适宜性研究.研究表明,璧山县最适宜、适宜、较不适宜、不适宜、很不适宜开发建设的区域面积分别为72.30 km2、95.30km2、375.08 km2、287.35 km2、84.53 km2,分别约占县域面积的7.91%、10.42%、41.01%、31.42%、9.24%.经验证,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能够对璧山县今后的建设用地布局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监利市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将其空间特征融合并划分4种整理区域,以指导监利市农村居民点的建设区域划分及时序安排。运用GIS空间分析、空间叠置与核密度分析法,从自然、社会经济、生态三方面选取评价指标,分别分析基本农田粮食安全与居民点适宜性级别,作为农村居民点整理分区的依据。结果表明,基本农田粮食安全等级分布具有区域差异性,整体呈西北高、东南低的格局;农村居民点适宜性空间分布整体呈北低、南高的格局,其中南部乡镇最优,西北部乡镇次之,东北和东南部乡镇较差。监利市居民点整理分区主要分为重点集聚区、改造升级区、合并组建区、生态迁移区,其居民点面积分别为2 547.48公顷、6 162.83公顷、4 733.61公顷、1 286.16公顷。文章将基本农田粮食安全评价引入到居民点空间布局优化中,评价方法兼顾了基本农田粮食安全和农村居民点用地适宜性,有利于更好地统筹利用基本农田和居民点用地。  相似文献   

8.
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尝试建立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方法:针对成都市山地平原交错的地貌类型特征,在建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决策规则集的基础上,构建具有多规则组合模式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适宜性评价。研究结果:成都市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划为耕地坡改梯平整区、格田整理区、农田水利工程整治区、农村道路整治区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区5个适宜区域。研究结论:采用决策规则集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能有效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选址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选取大连渤海一线的金州湾至普兰店湾段,以海岸线向陆域一侧延伸1km,向海一侧至1m等深线为研究区,采用传统地理学分析和GIS方法,对该区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进行了分析;该区总面积为358km2,其中最适宜建设区总面积为195km2,较适宜建设区为46km2,一般适宜建设区为47km2,准适宜建设区为52km2,不适宜建设区为18km2;适宜建设用地规模总量较大,分布集中,特别是最适宜建设区比重很大,而该区是沿海生态敏感区,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矛盾突出;应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益,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加强海陆一体化建设、促进海陆空间资源优势互补,切实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基于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视角,采用制度分析与发展(IAD)框架,以浙江省的典型实践为例,探讨农村宅基地整理的自组织模式产生的原因,为因地制宜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提供学理支撑和路径参考。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村宅基地资源规模和农户数量的化整为零可以减轻自组织宅基地整理的阻力;(2)具有充分的社会资本积累和积极有为的村庄领导者的农村社区以及自愿性和利益一致性较强的农户群体倾向于采用自组织模式实施宅基地整理;(3)自组织的宅基地整理还离不开符合地方实际的决策制定、行为选择、信息沟通、成本—收益分配等规则。研究结论:研究提供了来自中国农村宅基地整理的经验证据,印证了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自组织模式成因的经典论断;实践中可以鼓励、引导和支持农户结合自身特征,适应好或利用好宅基地资源条件、农村社区特征和起作用的规则,以自组织模式推进农村宅基地整理。  相似文献   

11.
影响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目的:通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分析,探索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可行性。研究方法: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从房屋的结构和利用来看,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为6.2%—8.0%;(2)从当前农村人口迁移的角度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潜力很大,全省总体水平应该在20%以上;(3)从农村人口迁移前后农村居民点条件差异的角度,土地整理后增加耕地、建设用地数量要打折扣;(4)整村搬迁和拆旧平空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的两种方式,适合不同情况;(5)农村居民点整理需要政府在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6)向小项目倾斜、向基层倾斜是分散、小型的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管理模式。研究结论:山西省农村居民点整理有巨大潜力,应该优先从耕地整理潜力大的几个盆地开展,优先实施拆旧平空的旧村改造。  相似文献   

12.
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整理:难点与对策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21  
以重庆市部分区县的实地调研为依据,分析了西南丘陵山区农村居民点的分布特点,阐述了农村居民点整理所面临的种种困难;提出了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并以新颁布施行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为法律和政策依据,根据区内条件差别提出相应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对策和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1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国土综合整治和生态修复基础理论、土地开发强度与模式、土地整治模式与功能、复垦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生态修复关键区识别与分区模拟、土地利用与覆盖信息提取及基于不同视角的土地信息多尺度动态监测;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化背景下土地开发模式与评估、土地整理区划、土地复垦质量、土地修复材料与方法、景观与可持续土地生态恢复耦合、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信息处理与动态监测技术。研究结论:2021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土地开发模式、农用地整治、土地复垦质量、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获取与处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2022年及未来,将在生态文明建设及双碳战略的背景下,重点关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低碳转型、土地复垦理论与评价、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理论与技术、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综合整治以及土地信息监测的高精度与多尺度优化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基于湖北省江汉平原、武陵山区483份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不同模式农地整治对耕地细碎化的影响效应及其区域差异,探求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细碎化治理新路径。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通过促进地块集中连片的土地平整工程,改善农业生产关系的权属调整工作,共同降低自然因素和产权因素造成的耕地细碎化;(2)相对于政府主导模式,新农主导模式定位于现代农业发展,农地流转与农地整治的耦合度更高,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的比例更高,对耕地细碎化的治理效果也更为明显;(3)与丘陵山区农地整治相比,平原地区农地整治更能显著降低耕地细碎化。研究结论:建议继续大力实施政府主导模式和新农主导模式的农地整治,结合区域自然资源禀赋、产业布局、区位优势,总结和完善农地整治的地域模式,因地制宜地推进土地平整工程和权属调整工作,全面促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南通市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逐年增加。为了保障经济快速发展的用地需求,必然需要消耗大量耕地资源。农村居民点整理是一种有效增加耕地面积、缓解用地矛盾的重要手段.因此.研究南通市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如何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南通市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农村居民点整理理论潜力的测算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经济、成本和效益等因素,通过建立限制条件修正系数指标体系,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进行测算和分级,最后提出了推进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开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产权的宅基地退出机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扫除农村宅基地腾退和整理的主要障碍,挖掘农村宅基地的利用潜力,提高城乡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推动城乡统筹发展,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宅基地退出机制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住房保障功能及宅基地资产价值的丧失,成为农民拒绝或不愿意退出宅基地的根源。因此,必须通过明晰宅基地产权、剥离宅基地的社会保障功能、建立宅基地经济补偿机制及其他利益导向机制等途径来推动宅基地退出。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模式、问题与对策建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综合分析我国农村宅基地置换涵义和当前全国宅基地置换工作实践,总结了4类宅基地置换模式,即城乡统筹模式、城中村和园区村改造模式、宅基地整理模式和增减挂钩模式,各类模式的实质是实现了政府为主导,企业参与的土地发展权转移。提出并分析了宅基地置换中存在的4个潜在问题:(1)与宅基地制度改革方向不尽相符;(2)未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和保障其长远利益;(3)资金难以保障与利益分配不均衡;(4)耕地质量难以平衡。并提出政策性、慎重性、合理性、尊重农民意愿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是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实现区域耕地增加、粮食产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目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以济南先行区为例,通过分析测算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等,研究区域内新增耕地潜力及分布,为先行区自行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方向,助力先行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19.
农村居民点整理是我国农村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文献资料和比较研究法,对农村居民点整理的驱动力、潜力、模式、评价等方面做出了总结和分析.认为农村居民点整理也应重视宏观政策方面的研究.并让公众参与农村居民点整理规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