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发展乡村旅游与振兴农业经济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8,自引:9,他引:8  
乡村旅游是我国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是振兴农业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加强城乡旅游交流合作,并注意在开发和经营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农业经济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吴有进 《农业经济》2018,(5):140-142
随着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与壮大,我国乡村人口和城市人口之间的文化交流碰撞日益剧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乡村人口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推动我国乡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此外,由于乡村民宿旅游对于带动乡村农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想要实现乡村农业经济的转型,优化我国乡村民宿旅游的发展模式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措施。对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几点探讨内容。  相似文献   

3.
促进农业产业与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协同发展是"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有助于促进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有机统一基础上的和谐发展。研究阐述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意蕴;从明确农业与旅游业协同发展的产业定位、产业调控和产业配套政策等方面理顺了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产业扶持机制建设思路;给出了创新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经营模式,开发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旅游产品和建设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式利益分配机制等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4.
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既是发展旅游经济,又是在延续农业经济,对我国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山东省乡村旅游产业在山东省政府的主导下,发展规模庞大,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由于还处于发展阶段,山东省乡村旅游出现相关部门权责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阻碍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为此,我们深入研究山东省乡村旅游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希望对山东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些许作用。  相似文献   

5.
农业经济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数据的运用可以有效分析农业经济和乡村旅游市场信息,有利于推动两者的协调发展。十九大上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此背景下如何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激发乡村经济发展活力,成为重要议题。本文首先对大数据的内涵及特征进行分析,其次介绍大数据下农业经济与乡村旅游的发展状况,最后探讨两者结合发展的策略,提升乡村经济整体发展质量。  相似文献   

6.
低碳背景下乡村旅游功能构建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乡村旅游是我国农业发展、旅游产业发展在低碳经济时代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乡村旅游发展阶段为背景,以低碳乡村旅游为契机,以功能构建为视角,综合分析了低碳乡村旅游定位等问题。低碳乡村旅游功能构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低碳乡村旅游要善于应对不断出现的问题和机遇,丰富其休闲、体验、保护和教育四大核心功能,完善碳交易和生态补偿机制,从而促进农业、旅游业的低碳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是我国多层次旅游经济体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发展乡村旅游对改变我国农业发展方式和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均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所面临的宏观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其中有些因素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但同时也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问题主要体现在乡村旅游的非"乡村性"上。本文试图对这种异化现象进行初步的分析,并提出一些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我国的农业旅游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在农业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设施园艺景观设计也需要进行一定的革新,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动力,从而推动我国农村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阐述农业旅游背景下设施园艺景观设计的研究内容,为未来的设施园艺景观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社会的发展带动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低碳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发展日益兴盛,尤其是在更贴近于自然的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中更为突显。低碳视角下的休闲农业旅游是传统乡村旅游的升级与发展,已经成为目前乡村旅游行业发展的新起点。以低碳理论作为基本依据,通过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分析我国休闲农业旅游现状和动力体系发展影响因素,阐述了低碳视角下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动力体系,最终提出相关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旅游在境外兴起于上世纪50年代,欧美、日本及我国台湾地区发展迅速,成为体验经济的重要表现力量。我国国内则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由于乡村旅游发展能有效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创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因此,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和关注乡村旅游的发展。当前上海郊区正处于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推进期,大力发展和提升乡村旅游意义重大。一、上海乡村旅游发展历程现状与存在问题1.概念及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时代,推动优质乡村旅游有效供给,充分发挥其经济社会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辽宁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为例,基于游客视角,运用网络文本分析法对辽宁乡村旅游发展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全域优质乡村旅游发展格局、打造优质核心产品、确保优质服务供给等路径选择,旨在加快辽宁优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乡村振兴,满足不断升级的旅游市场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12.
产业融合已经是旅游业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和新的发展范式。传统农业和乡村旅游之间相得益彰,乡村旅游的兴起和发展赋予了传统农业更多的市场空间,传统农业文化也为给予乡村旅游更大的原生态内涵。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乡村旅游和传统农业如何互动融合成为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通过对乡村旅游和传统农业融合的驱动力、必要性进行考察,在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总结出传统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互动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旅游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融合的产物,由于宏观经济体制环境和农业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乡村旅游在各个地区的发展也各有差异。本文从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入手,指出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四个方面深入分析并提出吉林省发展乡村旅游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作为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结合的产物,乡村旅游业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一个新的增长点,受到了国内外经济学界的广泛关注。我国是农业大国,发展乡村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在农村电商支持下,更是为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时代动力。本文将着重对"乡村旅游"+"农村电商"联动融合发展特点进行了深入分析,探究了乡村旅游与农村电商融合的可行性,提出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的联动融合发展有效模式,为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乡村旅游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带动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乡村旅游的发展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有重要意义。农业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旅游发展面临新的形势,为保持乡村旅游的良好发展势头,我们需要对传统旅游形式进行创新和调整,以便更好地适应当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6.
我国乡村旅游可待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引入文化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途径,能够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乡村旅游为现代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但目前乡村旅游存在无序开发、生态污染等多种问题,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健康、持续发展。乡愁经济是一种深耕大众内心依恋和精神需要的经济形态,为当前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培育特色农文旅融合项目,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提供了科学有效指引。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与旅游经济是驱动乡村振兴的"双重动力"。通过发展基于乡村文化的旅游经济,能有效破解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因此,在乡村文化复兴背景下,通过挖掘乡村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构建"文化+"、"旅游+"的发展模式,推进乡村文化与旅游、农业等产业全面融合,从而拓宽乡村经济的发展空间,实现乡村振兴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势不可挡,俨然已成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新动力。本文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基本内涵和积极意义为基础,阐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法律保障建设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当前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法律保障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通过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管理执法力度、建立服务管理体系、增强法律意识来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法律保障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发展乡村旅游对于优化农业经济结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作用,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战略步骤。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文化、生态环境以及社区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等方面都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延伸乡村旅游产业链,开展循环经济,引入文化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等途径,能够促进我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