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当代中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研究述评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对中国20世纪80年代实施村民自治以来的乡村治理模式问题,学术界一是从肯定村民自治的方面。构设出总体上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二是从批判村民自治甚至否定乡镇政权机构的方面,提出了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初步分析来看,这些模式尚存在较大缺陷,一方面容易使民众在自上而下的制度化过程中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另一方面可能不符合中国非均质性的社会历史环境。因此,关于乡村治理模式问题,我们还需要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乡村治理共同体是多元主体在共同的利益基础、责任担当和价值遵循的基础上,为全面治理乡村公共事务而形成的有机联合体。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型的内在要求,与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内在耦合性,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着基层配套制度设计有所欠缺、基层政府治理手段刚性化、村干部动员能力不足、村民主体性缺失和农村社会组织发育迟滞等现实困境,为了充分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需要构建完善基层治理制度、强化情感认同、树立村干部权威、充分发挥村民的主体作用以及发展和培育农村社会组织等实践路径,以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治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随着数字化进程的推进,乡村基层治理呈现新的治理形态。本文基于对杭州市涝湖村“鹰眼盯”数字治理模式的案例分析,提炼出乡村基层数字治理的三重实践机制。研究发现:互动是乡村治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数字赋能使得乡村基层组织与村民之间的互动朝着互动主体自主化、互动方式技术化和互动内容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在传统信任模式逐渐向数字信任模式转变的过程中,乡村基层治理透明性和回应性的提升促进了村民信任重建;整合则是维系社会稳定的动态过程,通过数字赋能,乡村基层实现了空间、结构和数据的再整合。此外,数字技术嵌入也给乡村基层治理带来种种挑战,如数字“负能”、“数字形式主义”、村民数字素养差异以及长效发展困境等。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载体、新措施,推广运用"小积分"管理,以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小积分"管理,管出了乡村社会治理新秩序;"小积分"帮扶,帮出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小积分"提气,提振了乡村社会奔小康的精气神。  相似文献   

5.
乡村社会权力结构的变迁是中国农村研究的一个重要议题。本文依据华北地区米村的田野调查资料,以米村高音喇叭的演变史为分析文本,发现在改革开放以后,高音喇叭经历了从"国家象征"到"广告载体"的变化。喇叭的"角色转换"事实上反映了国家权力运作方式在乡村社会的转变:少了些"管控",多了些"治理"。以国家治理内在逻辑的变迁及乡村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表征的乡村社会转型是权力运作方式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县域政府的作为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柞水县木耳产业转型升级历程中县域政府行为的考察,从“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视角提出县域统合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县域政府通过党政统合建立中心工作机制,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在项目统合下,县域政府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吸引农户广泛参与,完善了乡村产业市场结构;在党政领导和项目资源保障下,乡村产业市场发展中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统合的社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基础。党政统合、项目统合、主体统合构成了县域层面统合治理的重要维度,三者层层推进,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需要依靠村级组织发挥其主体性的治理职能。村级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是农村社会长期稳定存在的村级组织,在其各自的职能范围内发挥作用。乡村振兴视角下实现乡村治理能力提升需要明确各类村级组织的治理事权,并在此基础上形成高效、有序的协同治理路径。村级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应当发挥其党政指导作用,统领乡村全域治理工作,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作为依托集体土地开展经济活动的重要组织载体,应当配合村民委员会和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经济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则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实现多样态的生产经营。  相似文献   

8.
正"微信上就能知道村里的大事小情,特别是美丽乡村建设、村集体资产处置、重大事项集体决策等村务信息可以直接了解。"昨天,在手机微信"民情通信息群"里看完最近发布的村公共服务中心营业房招标公告,浙江绍兴小越街道倪梁村村民张志玲在群里为村干部点赞。小越街道倪梁村利用"民情通信息群"向村民定期公开村级财务收支、阳光低保申请审核审批、村集体资产处置、低保评审等群众普遍关心、涉及  相似文献   

9.
《农村经营管理》2023,(3):29-30
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花田乡以科技赋能乡村治理,构建起村民沟通、老人关爱、村务管理、生产服务四种机制,充分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真正让群众成为乡村治理的主体,实现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村规民约、村民民主协商、村民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在乡村治理中的积极作用。近年来,广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积极探索乡村治理新载体、新措施,推广运用"小积分"管理,以积分在"爱心超市"兑换物品,推动了乡村有效治理,提升了村民的认同感、获得感、幸福感。"小积分"管理,管出了乡村社会治理新秩序;"小积分"帮扶,帮出了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小积分"提气,提振了乡村社会奔小康的精气神。自治区党委高度重视。今年2月,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副书记孙大伟作出批示,要求结合广西实际,  相似文献   

11.
数字经济作为具有平台性、智慧性的全新经济形态,对推动乡村治理体系智慧转型具有深刻影响。通过将数字经济作为乡村智治转型的新动能、新引擎,用数字技术来重塑乡村治理手段,用数字经济平台完善乡村治理体系,进而在合理配置乡村治理资源、完善公共服务机制、优化决策体系的基础上,破解传统乡村治理困境,推动乡村治理实现智慧升级和深层变革。  相似文献   

12.
依托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是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重要机制,实践中容易出现外部行动而“内”不动的困局。本文以新内源式发展理论为支撑理论建立外部资源参与乡村振兴的基本路径,借助运动生物力学理论进一步理解内部资源、外部资源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并构建了内外合力促进乡村振兴的联动模型,对于理解外力推动、内生发展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绝佳的分析视角,同时借助个案研究方法探索了外力推动下乡村振兴的初始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发现,(1)重塑文化认同是破解内部弱参与的有效手段,但单向的文化撬动难以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为载体的民俗活动能够强化村民联系,唤醒主体意识,这个过程需要依托外部资源的推动;(2)外部资源推动内生发展的着力点是形成内外合力,落脚点是重建村落共同体,促成村民的一致行动,从而保证乡村振兴的生命力和持续性;(3)乡村振兴新内源式发展路径的实现依赖于赋能、参与、认同的渐进式治理,其中,赋能是根本目的,其实现过程就是村民参与的过程,也是文化认同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乡村治理结构不科学、村民参与度低、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探索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转型对策,对满足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智慧化建设已成为新形势下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2021年以来,针对农村群众办事跑腿多、村干部办理业务进门多、村级事务留痕少、民主监督途径少“两多两少”问题,山东省费县搭建村情通“一网通办”监管服务平台,探索推行群众用章“一次办好”、村务审批“一网通办”、  相似文献   

15.
正重庆市江津区先锋镇保坪村为破解“村大面广难治”“户散人少难管”等乡村治理堵点难点,推行“院长制”乡村治理新方式,强化基层节点,缩小自治半径,推动乡村善治取得新成效。选“新乡贤能人”,院长牵头微治理划片分院差别治理。根据人口聚居密度、院落自然分布情况、通行方便程度等,将全村划分为30个“大院”,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按照区域特色,整合资源优势,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在构建和完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乡村社会组织作为村民自治的重要载体,在协商集体事务、推进公益事业、组织志愿服务、传承优良传统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在安徽省绩溪县尚村实地调研时,发现了"积谷会"这一社会组织,其服务能力和发展活力为探索如何培育乡村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社会的问题日益突出。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转型的新时期,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从传统村组管理向现代社区治理的转变。当前我国乡村治理主要面临两大困境:内部治理主体的缺失和治理体制的落后性。"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乡村治理转型提供了有利契机,乡村应该紧紧抓住优质社会资源输入不断增加的优势,通过激发乡村社会内生力量,创新治理的体制机制,增强基层组织治理权威等途径来提升乡村治理的有效性,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转型。  相似文献   

18.
余培 《山西农经》2021,(5):25-26,64
传统时期,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要采取依托士绅自治、宗族治理作为中间层的间接型治理模式,其固有的弊端使之难以适应我国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乡村治理必须及时转型。项目制为乡村治理机制转型明确了方向,使乡村治理逻辑从间接型治理逻辑转变为直接型治理逻辑。从研究"前项目时代"下传统间接型治理模式入手,进一步探寻了项目制与乡村治理转型的现实逻辑,以此发挥项目制在乡村治理转型中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顾雨菲  廖璇 《山西农经》2024,(3):102-104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也是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农村治理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媒介的作用越发凸显。以贵州省龙里县湾滩河镇走马村为例,探讨了媒介赋能网格化管理的路径和效果,分析了媒介赋能网格化管理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的作用和意义,旨在为促进乡村治理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构建现代化、和谐、美丽的乡村社会提供思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20.
<正>推进乡村治理事关农村社会和谐稳定,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大局,事关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和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金山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时代乡村治理理念,探索“五治”融合的乡村善治机制,塑造党建引领的“思想灵魂”、打破基层治理的“硬塞障碍”、畅通乡村服务的“神经末梢”、激活村民自治的“组织细胞”,最大限度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