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7 毫秒
1.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研究目的:优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的区域配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多因素综合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研究结论:提出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动态分配的思路,通过对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益进行及时监测和评价,动态调整建设用地指标,增强了建设用地指标区域分配的合理性,有助于发挥土地利用的比较优势,提高土地资源的区域配置效率,激励地方政府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区域土地利用总体福利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一套基于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的城市中心城区扩展监测评估的技术方法,丰富城市建设用地扩展研究方法。研究方法:研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借助GIS空间分析功能提取土地利用规划数据库、历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成果中的建设用地变化图层,通过设定评估范围,从中心城区扩展的规模强度、布局的合规性与集中度、指标使用情况等方面评估规划实施情况及用地扩展情况。研究结果:淮南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规模突破年均规划控制量,规划指标使用比例较高,虽然扩展强度放缓,但扩展规模亟需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布局在集中评估范围内,并符合空间管制分区要求,说明集中度高、合规性强。研究结论:该方法可以对城市中心城区的规划实施及扩展情况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同时也便于各城市间的对比分析,为城市中心城区的扩展监测评估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论述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指标分解中及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中该项指标分解中的不足,提出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通过对不同的乡镇进在综合打分的基础上进行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进行分解,来确定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中乡镇城镇用地规模的方法,以便提高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  相似文献   

4.
在对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20)中对新增城镇建设用地分解存在不足论述的基础上,针对望城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实际,找出影响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量的城镇化水平、区位条件等五个因素,通过APH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重,结合各乡镇相关因素的具体数据进行标准化后对各乡镇进行综合打分.根据各乡镇所得分值的不同,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全县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进行了合理的分解,通过该方法的应用对提高新一轮县级土地利用规划编制的科学性、权威性做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对宿迁市区进行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提出差别化的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管制措施,优化区域土地的空间配置.研究方法:运用收敛分析法和特尔菲测定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互斥性矩阵分类法确定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研究结果:通过农用地适宜性和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互斥性矩阵分类,将宿迁市区分为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和农用地重点保障区域等6种类型区.研究结论:基于宜农和宜建导向的土地开发适宜性分区,对区域土地空间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有指导意义.由适宜性分区得到的类型区,从建设用地重点保障区域到农地保护重点区域,分区引导方向由建设用地开发向农用地保护转移.  相似文献   

6.
流域矿业开采引发的土地利用空间冲突及优化配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揭示流域内采矿及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空间冲突问题,对区域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研究方法:以山西省亳清河流域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并构建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流域土地利用空间冲突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划分5个等级,并将流域大致分为冲突区和非冲突区;通过参与式农户调查,将冲突区划分矿业环境特殊调控区、矿业生态复垦区、城镇优化建设区、城乡发展协调区和生态农业协调区5亚区,非冲突区划分现代农业发展区、生态农业种植区、林果种植保育区、湿地廊道保育区、生态农业后备区和生态涵养区6亚区;结合各区特点提出了适合流域的人—地—矿协同发展模式。研究结果:冲突高发地集中于采矿活动频繁区域,亳清河上游是矿区与城镇集聚地,冲突水平高于中下游;流域土地利用冲突功能区优化建设空间80%以上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允许建设区,湿地及生态空间70%以上属禁止建设区,分区结果基本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布局。研究结论:生态风险模型测算结果较好反映流域冲突特点,进行公众参与调查,利于冲突诊断和合理规划流域三生空间。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以街区经济为平台,定量评价研究区内街区土地集约利用整体状况,以期为其他区域发展街区经济、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方法,多因素综合评价法,聚类分析法。研究结果:选择的西安市莲湖区38个街区中,土地集约利用存在一定的差异,较好集约利用3个,一般集约利用24个,低度利用11个,因此在发展街区经济时,应采取提高区域整体经济水平、提高商业用地在整个街区中所占的比例和提高街区商业用地的容积率等措施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研究结论:西安市莲湖区街区经济土地集约利用仍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桂林市五城区为研究区,1991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光谱影像信息增强与监督分类相结合方法提取城市土地利用空间信息,同时借助GIS空间分析工具,对桂林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时空动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全市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发生了明显变化。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均有较明显增长,耕地、林地面积出现不同程度减少,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长已成为整个区域土地扩展的主体;全市土地扩展强度指数和相对变化率存在较大区域差异,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水体和其它用地面积在五城区均呈增长态势,其中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强度指数变幅最大,七星区、叠彩区面积扩展最快,雁山区最小。耕地、林地分别以象山区和七星区减少速度最快;从缓冲区上看,城市土地扩张空间差异明显,城镇与居民点用地扩展主要集中在距市中心2~10km的建成区与边缘地带,该地带内的林地、耕地正逐渐被城乡居住、工业与交通用地所替代。  相似文献   

9.
曲健 《中国土地》2012,(8):34-35
问题一:查处非法占用未利用地的适用法律《土地管理法》第76条规定:"未经批准或采取欺骗手段骗取批准,非法占用土地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退还非法占用的土地,对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擅自将农用地改为建设用地的,限期拆除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恢复土地原状,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没收在非法占用的土地上新建的建筑物和其他设施,可以并处罚款。"该条文只对非法占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所建的建筑物(其他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索浙江省开化县城关工业区低丘缓坡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的思路与方法体系。研究方法: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用综合指数评价法、GIS和土地整理工程计算法则进行测度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低丘缓坡开发与土地利用规划的方法体系,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的策略。宏观层面建立用地选择评价基准模型和用地可建评价修正模型,确定低丘缓坡开发的用地评价分区;微观层面采用工程精算的方法,精确修正边界,控制时序容量,把握建设细节。研究结论:必须将用地选择评价和用地可建评价相结合,宏观策略与微观策略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才能实现基于生态安全、工程经济与社会和谐价值目标的低丘缓坡土地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检验北京市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成效。研究方法:遥感影像分析、GIS空间分析、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规划农用地边界在控制农用地减少方面的作用十分有限;与1983年总体规划相比,1993年总体规划在农用地边界控制方面的成效略有改善。研究结论:城市规划区内农用地的规划控制尚存在较大问题。可能的调整手段包括:(1)加强对城市建设“界外选址”的控制;(2)在总体规划中充分考虑村镇居民点的扩展规模;(3)建立科学的城市人口规模预测方法;(4)加强农用地规划中的公共参与和公众监督。  相似文献   

12.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外延式扩张发展模式产生的城市蔓延等问题对区域土地的有效开发,空间的优化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有效划定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城镇空间扩张是苏州空间规划改革的重点任务,有利于国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弥补当前城镇开发边界的研究空白。本文以常熟市辛庄镇为例,在阐释城镇开发边界概念内涵及借鉴城市开发边界划定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多规融合"的规划理念新视角,按照"多规合一、划管结合"的思路探讨镇域层面城镇开发边界的划定方法与流程,最后在此基础上针对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方法提出管理制度建议。因此,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是多项规划统筹的过程,也是平衡城镇发展限制和发展潜力,平衡空间和土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多时相Landsat、TM/ETM卫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GIS软件提取泰州市建设用地多时相的用地信息,运用扩展强度指数、空间自相关指数等方法分析泰州市建设用地的扩展规律,并提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泰州建设用地在扩展强度上经历了缓慢扩展—中速扩展—缓慢扩展的过程;挖掘出3个内在扩展模式:点状扩展、轴间扩展、网络扩展;泰州建设用地扩展热点区主要集中在海陵区、高港区和姜堰市,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兴化市北部和靖江、泰兴、姜堰3城市之间的空隙地带;从自然和社会两个角度综合提出了泰州市建设用地扩展的4个重要的驱动因子:经济集聚与扩散、人口扩张、交通脉动、政府决策。  相似文献   

15.
平谷区城镇建设用地生态经济适宜性评价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从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研究城镇建设用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城镇发展用地合理布局和科学评价提供有效范式。研究方法:以GIS栅格技术为支撑,利用多因素加乘复合算法和互斥性矩阵分类方法进行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利用对比分析法佐证评价方法与结果的有效性和合理性。研究结果:平谷区城镇建设空间布局可优化为优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适度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禁止建设区,分别占全区总面积的22.97%、12.15%、11.69%、9.93%、12.90%和30.31%;城镇建设用地适宜程度在空间上呈圈层分布特征,由平原向四周的半山区和山区逐渐降低;评价结果与平谷区城市规划成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研究结论:提出的评价方法对城镇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有效的,评价结果可以为城镇建设用地规划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深化对主体功能区的认识,探讨基于空间开发潜力评价的泰州市建设用地空间配置方法,为相关规划和政策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相关性分析法。研究结果:(1)计算出6126个网格单元、95个乡镇(街道)、6个市(区)的空间开发潜力指数以及泰州市极限建设用地容量;(2)建设用地预测建立在供给——需求关系之上,根据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和建设用地需求预测,计算出泰州市建设用地总量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城镇用地指标区域分配方案、建设用地城乡统筹方案。研究结论:空间开发潜力评价是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也是建设用地空间配置的重要依据;建设用地空间上的拓展与空间开发潜力指数基本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依据浙江省土地概查、土地详查、土地变更调查、土地更新调查成果,分析不同时段土地利用状况,构建浙江省1996 — 2005年“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分析各种地类变化情况,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实施“以图管地”新机制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论:1996 — 2005年,浙江省农业结构调整、生态退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占耕地减少面积的59.39%,城乡居民点及独立工矿、交通、水利等建设占用耕地占37.65%。浙江省优质耕地与快速城市化区域在空间分布上高度重合,必须科学地编制与实施省、市、县、乡4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协调保护耕地与保障城乡建设用地需求间的关系,调控土地利用方向。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9.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一项基本工作和重要内容.以主流GIS软件为平台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LSES.该系统集数据管理、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评价于一体,有力地促进了土地利用与管理工作的规范化、系统化和现代化,为土地管理、规划和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空间分析和辅助预测工具.实例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研究上海市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现状。研究方法:以上海市为例,通过选取地基、地面沉降等条件,构建建设用地布局的危险度指标进行建设用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对建设用地规模和扩展区、交通站网、水电站网等规划进行评价,探讨上海市规划建设用地布局的地面沉降环境影响。研究结果:上海2006—2020年初步规划的建设用地、交通和水电等基础设施,最大限度地避开了地面沉降灾害的高危险度区,整体上较为合理。研究结论:以地面沉降灾害风险为例的建设用地布局环境影响评价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