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农地流转是农村土地资源重新配置及高效利用的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农户收入视角和收入差距视角,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基尼系数法,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以及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及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表明,(1)农地流转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户收入;(2)纯务农人员比例、农业投入值以及单位面积土地收益是转入户总收入、农业收入增长的显著正向影响因素;对转出户总收入、非农收入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包括外出务工人员比例、补偿金获得情况和固定资产值;另外,健康状况、土地流转面积以及流转合同签订对流转双方的收入均具有正向效应;(3)农地流转使转出户人均收入高于转入户人均收入,且使得转出户的收入差距拉大,转入户的收入差距缩小。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型的流转户制定不同的政策来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农地流转,在增产增收的同时也要提高农户的非农就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2006~2013年江苏、广西、湖北和黑龙江四省(区)1872个农户的入户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就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而言,农地流转能促进转入户和转出户家庭总收入提高,相比较而言,农地流转更利于转出户增加家庭总收入。就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和转出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的影响而言,尽管农地流转不利于转入户工资性收入的增加,但有利于其经营性收入增加,且农地流转所带来的经营性收入的增加效应足以抵消工资性收入的减少效应,从而有利于转入户家庭总收入增加;农地流转有利于转出户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增加,从而有利于转出户家庭总收入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但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下的异质性讨论仍不充分。为此,在引入农户风险偏好因素后,基于2019年中国农村微观经济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考察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效应。结果显示:农业劳动力转移显著提高农地转出行为的发生概率,并且具有明显的农户风险偏好异质性,表现为风险厌恶型农户在面临劳动力供给约束时更倾向将农地转出,但该效应在风险偏好型农户群体不显著。此外,农业劳动力转移对农地转出规模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文章认为应关注农业劳动力转移影响农地流转的农户风险偏好情境依赖性,疏通农地流转的堵点,助力实现农业规模化。  相似文献   

4.
确权在整体上增加了农户的信贷机会,但在农户之间这种机会并不是均匀分布的。通过理论分析本文认为,对低收入农户来说,确权因强化了土地"禀赋效应"而只能有限地提高信贷可得性。对经营能力强的高收入农户而言,确权可通过土地"安全效应"而较大程度提高信贷可得性。本文利用河南省农户问卷调查数据和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的实证分析发现:确权之前,高收入农户的信贷可得性比低收入农户高46.03%;确权之后,高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是低收入农户的106.88%,两者信贷可得性的差距增加了一倍多。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农地确权之所以扩大了不同收入农户信贷可得性的相对差距,主要是因为农地流转的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江苏、湖北、广西、和黑龙江四省(区)111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地产权安全性对农户农地流转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农地产权安全性会形成生产性效应、交易价格效应和交易成本效应,进而影响农户农地流转行为。农户最终是否流转农地以及流转农地的规模取决于农地产权安全怀所产生的三种效应的叠加影响。经验检验结果表明,土地承包合同提高了转入户转入农地的可能性和农地流转率,但并不显著影响转出户转出农地的可能性和农地流转率;签订农地流转合同提高了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农地流转率;而农地流转纠纷并不显著影响转入户和转出户的农地流转率。为了促进农地流转,应该加快推进新一轮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强化农民农地流转合同意识,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纠纷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6.
本文首先基于贫困的多维特性分析了农地流转促进贫困减缓的理论机理,然后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和5省1218户农户3年的跟踪调查数据,分析了家庭的农地流转行为及其减贫效应。研究表明,农地流转具有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其中,收入维度和就业维度的减贫效应尤为突出,教育维度减贫效应逐渐显现。但是,农地流入和农地流出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差异,农地流出的就业减贫效应、收入减贫效应要更显著,农地流入具有极不明显的教育减贫效应。本文研究的重要政策意义在于:推进农地流转可能是增加家庭收入、提升农民可持续发展能力并保障其权利进而促进全面脱贫攻坚的一个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湖南省5市农地流转对农户增收及收入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从农户微观收入视角和收入差距变化视角,分析湖南省农村土地流转对不同参与农户增收及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法、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基尼系数测算法。研究结果:(1)农地流转有效增加了参与流转的农户家庭人均总收入,且转出户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转入户。(2)农地流转对转入户家庭人均收入、人均种植业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家庭纯务农比例、单位面积土地收益、农业投入增加值;对转出户家庭人均收入、非农收入增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的关键因素有家庭在外打工比例、固定资产值、补偿金支付;其中土地流转面积和签订转租合同对流转户收入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3)家庭财富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在农地流出后逐渐明显,拉大了转出户的收入差距;转入土地后农户家庭实现规模化经营和生产效益的增值,使转入户的收入差距缩小。研究结论:应针对不同类型农户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积极引导农户进行土地流转,提高流转效率,促进农户增收,缩小农户收入差距。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样本数据,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多维贫困视角出发,实证检验农地流转行为对缓解农村地区贫困状况的作用效果,并探究其区域异质性。结果发现:农地流转具有较为显著的多维减贫效应。对多维贫困指数进行分解,观察到农地流转使农户在收入、健康和主观感知维度的贫困状况得到了缓解,但在教育和生活水平维度并不存在显著的减贫效应;不同流转行为的减贫效应存在不对称性,农地转出更能改善农户的贫困状况;不同区域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存在明显差异,西部地区的减贫效应最大,中部地区次之,东部地区减贫效应最弱,但相比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农户的多维贫困现状也更为严峻。因此,因地制宜地推动农地流转是缓解农村地区多维贫困进而消除相对贫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地流转的现状,研究该区域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方法]以内蒙古3市为研究区,利用调研数据,并借助Logit模型分析农户农地流转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计算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倾向值得分,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法(PSM)计算了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效应。[结果](1)土地流转转入主要受户主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影响,且为正向影响;土地流转转出主要受家庭人均资产价值的对数值、家庭非农收入占总收入比重、村庄经济发展水平和村庄土地流转价格的影响。(2)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较流转前而言,农地流转能够使转入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02 0万元,使转出户家庭收入有效增长0.244 1万元,因此,农地流转对转出户家庭收入增长影响效应要大于转入户。[结论]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应根据区域农地流转实际情况,有针对性采取相关措施,鼓励农户参与农地流转。  相似文献   

10.
文章运用DEA模型,结合1033个农户的相关数据,分析农地流转行为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减贫效应,并进一步运用Tobit回归模型探讨了农地流转减贫效应产生的影响因素。检验结果表明,相对于未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农地流转具有明显的减贫效应,但其中对于流出户来说,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明显高于流入户的减贫效应;且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其中,东部地区的农地流转减贫效应高于西部,西部地区农地流转的减贫效应高于中部地区;此外,农户对农地的依赖程度、农户所在村距县政府的距离以及农户家庭老年人数是农地流转减贫效应的主要影响因素。据此,要积极引导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参加农地流转,推广农业技术进步的同时要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同时还应注重提高农民家庭的资源禀赋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分别基于规模经济视角和农户经济福利视角,考察典型中部地区湖北省的农地流转经济效益。研究方法: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从规模经济视角来看,农地流转形成的规模经营存在规模效益,说明农地流转存在经济效益,可进一步通过农地流转扩大农地生产规模,提高农地利用效率。(2)从农户经济福利视角来看,农地流转促进了转入户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随着农地流转规模的扩大,其对农户收入增长的影响程度也越大,表明农地流转存在经济效益;然而,农地流转对转出户的家庭收入并没有显著影响,这可能与转出户多为常年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地流转前后其家庭收入均主要来源于非农收入,且从事非农劳动的时间未发生显著变化有关。研究结论:在促进农地流转和集中的过程中,应根据政府不同的政策目的,结合地区的实际情况,实行差异化的农地流转推进政策。  相似文献   

12.
现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地产权制度安排可能会对农村内部的收入不平等产生影响。本文构建了一个“土地确权-要素配置-收入分配”的分析框架,并基于CHARLS2018年数据,运用RIF不平等处理效应模型探究了这一问题。研究发现:土地确权具有明显的增收效应,且对中低收入农户的增收效应远大于高收入农户,从而降低基尼系数,改善农户收入不平等程度。其作用机制是通过促进农地流转和农业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自由流动有利于农户间收入达到均衡,缩小收入差距。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信贷发放的规模偏向,土地确权的信贷效应也会扩大农户间收入差距。因此,为实现共同富裕,应赋予农民更多土地财产权益、加快完善城乡要素市场、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探讨农地流转中的政府作用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贵州省608户农户调研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考察政府作用对转出户的收入效应,并进一步对比不同干预形式影响效果的差异。研究结果:(1)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作用可以分为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受到两种干预的转出户分别占比82.21%和13.70%,当前以直接干预为主;(2)直接干预影响交易实施,促成农户与企业、合作社之间的流转,间接干预影响交易环境,促成农户与种植大户之间的自主流转;(3)政府干预农地流转中,转出户的租金收入未能完全补偿农业收入的减少,非农收入和总收入均未明显提高,即使将租金提高到农户期望水平,转出户土地报酬不再显著减少,总收入仍未明显增加;(4)与间接干预相比,政府直接干预下农户的农业收入更高,租金、非农收入和总收入的差异为正但不显著。研究结论:政府作用虽已内嵌于农地流转交易中,但政府干预下的对转出户的增收效应尚不显著,直接干预和间接干预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效果差异不大,仅依靠合理显化租金不足以促进农户增收,实现农户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本文在农地双重功能及农地依赖的前提下修正交易费用分析范式,并基于全国农户的问卷调查,分析未流转户认知对农地流转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农地流转市场并不是单一的同质市场,禀赋、收益预期及交易费用认知的不同,影响农户对不同对象的选择,只有赋予农户土地财产权,使之可以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增值,才能有效弱化其对生产经营所得的依赖,继而才可以兼顾农户收入,保护农户土地权益以及促进农地流转等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对比分析政府主导和农户主导型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影响差异,衡量不同类型农地流转对农户土地和劳动力资源配置效应。研究方法:DID模型,比较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政府主导下的土地流转相比,农户主导型土地流转更能提高农户劳动力资源配置效率,转出户的人均非农业收入比政府主导下高出1266元。而土地资源配置效应因农户类型和流转类型不同而有所差异。对于土地流转前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土地转出户人均土地资源报酬显著高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387.74元,但是对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政府主导下农户转出土地面积过大,人均土地资源报酬低于农户主导型土地转出户。研究结论:(1)应当尊重农户土地流转意愿,使得土地流转符合农户资源配置收益最大化目标;(2)鼓励农户通过政府建立的平台进行土地流转,显化土地租金价值;(3)针对不同类型农户采取多元化的土地流转和劳动力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促进土地流转。  相似文献   

16.
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被认为是阻碍农地租赁交易顺利达成的重要原因。为揭示市场失灵抑制农地流转的内在机理,本文通过构建农地供需模型反映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对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的影响,并利用中国5省14个样本村563户水稻种植户的调查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与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存在内在关联。在农地市场失灵状态下,高昂的农地交易成本、低水平的农地市场流转价格以及农户对农地的依赖均是导致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农地流转市场发育能够有效降低农地流转的交易成本,提高农地市场化流转带来的收益,降低农户对农地的依赖,从而缩小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价格差异,最终推动农地流转。异质性分析发现,现阶段在农户群体中占据主体地位的“满足口粮型”农户比“追求收入型”农户更容易受到农地流转市场发育程度的影响,农地流转市场发育将会显著缩小“满足口粮型”农户的农地流转意愿受偿价格和意愿支付价格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浙江省11市52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确权、确权方式与农地流转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确权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且对户主年龄超过55岁或户主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确权不确地比确权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且对户主年龄低于55岁或户主未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不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影响农地确权方式的选择,较高的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会激励农户采取确权不确地的方式。因此,各地不仅应积极推进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而且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针对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地选择确权确地或确权不确地的确权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我国农地流转市场发展迅速,农村土地呈现集中趋势。准确把握农村土地流动方向,探析农地流转对农业生产效率及农民收入的影响,对保障农地流转市场健康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基于文献研究法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总结。[结果](1)有效的农地流转市场使土地从低效率生产者流转至高效率生产者,从高收入农户流转至收入两端的农户,并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转入户中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差异,一部分是缺乏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小规模农户,另一部分则是具有丰富资金和人力资本的大规模农户。(2)农业比较收益劣势易造成农地流转市场扭曲,改变土地流动方向,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下降,并加剧农民收入的不平等。[结论]有效的农地流转市场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并增加农户收入。然而,农业较低的比较收益及政府的过度干预易造成农地流转市场扭曲,农业生产效率提升潜力难以发挥,增收效应减弱,农村收入差距加大。建议政府对农地流转进行有序引导,并注重劳动力市场及信贷市场的配套完善。  相似文献   

19.
农地流转及其契约安排是学界重视的前沿研究领域。其中,关于契约选择的内在机理一直未能达成共识。本研究基于广东和江西两省农户调研数据,探究农户分化对农地流转契约选择的影响及其决定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分化与农户农地转出的意愿契约,无论是契约形式还是契约期限,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而农户对土地的禀赋效应起到了中介作用。此外,农地确权强化了农户间的异质性,使得不同类型农户的禀赋效应出现不同程度的强化,导致农户更不愿意在农地转出时选择签订正式契约和长期契约。文章强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降低禀赋效应,强化农民的契约意识,有助于推进农地流转的契约化与规范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利用浙江省11市522户农户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确权、确权方式与农地流转的关系。主要的研究结果,确权能显著促进农地流转,且对户主年龄超过55岁或户主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确权不确地比确权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且对户主年龄低于55岁或户主未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户,确权不确地的农地流转效应更大;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影响农地确权方式的选择,较高的农地流转市场化程度会激励农户采取确权不确地的方式。因此,各地不仅应积极推进农地确权政策的落实,而且要从各地实际出发,针对农地流转的不同对象因地制宜地选择确权确地或确权不确地的确权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