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福建省2000~2005年统计数据为基础,对该省的生态足迹变化过程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研究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0年的1.539hm2增至2005年的1.948hm2,而人均生态承载力却有逐渐减少的趋势,生态赤字从2000年的1.085hm2增至2005年的1.543hm2,据预测模型预测结果,福建省2010年人均生态赤字将增至1.971 hm2,由此可见,福建省社会经济、生态系统处于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且这种不可持续性呈逐年递增趋势;通过对福建省2000~2005年间万元GDP生态足迹计算,发现6年来总体上呈下降趋势,表明福建省的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2.
客观地评价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程度.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对促进城市土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哈尔滨市域所辖8区10县(市),1996-2006年土地利用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通过对生态足迹的测算,可以评估人类土地利用对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哈尔滨市人均生态足迹旱现逐年增加的趋势,而人均生态承载力逐年减少,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加,哈尔滨市土地利用处于一种超负荷状态.最后,对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提出合理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徐州市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徐州市2002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栽力,分析了1993-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2002年徐州市生态足迹为1.53hm^2/人。生态承栽力为0.48hm^2/人,生态赤字为1.05hm^2/人,生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近10年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而总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足迹则呈上升趋势,这说明徐州市总体上经济发展的资源利用方式正在由粗放型转变为集约型,但资源利用效率有待于进一步提高;通过计算与分析指出了徐州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目的]生态安全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作用,研究生态安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为解决特定区域的生态安全问题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生态足迹模型为理论依据,通过人均生态赤字/盈余、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压力指数、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和生态协调系数综合评定2009—2015年川西南高原地区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的生态安全状况。[结果](1) 2009—2015年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均生态足迹由1. 490 hm~2增加到1. 642 hm~2,人均生态容量逐年递减,人均生态足迹远低于人均生态容量,始终处于生态赤字状态。(2)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2013—2015年,出现上升,资源利用效率开始下降。(3) 2009—2015年生态压力指数由3. 081增长到了3. 907,整体呈增加趋势,生态协调系数D由2009年的1. 260下降到2015年的1. 217。[结论]甘孜藏族自治州对资源的开发利用远高于生态系统本身的供给能力,严重威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川西南高原地区所承受的环境生态压力越来越大,发展的需求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性较差,生态安全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湖北省2002年生态足迹测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对湖北省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计算结果显示湖北省2002年人均生态赤字为1.1289hm2,表明湖北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6.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004-2008年汕头市生态承载力变化情况。结果表明,5年来汕头市人均生态足迹呈现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略有下降但变化不大,人均生态赤字也呈下降趋势。与同期其他城市对比表明,汕头市生态足迹相对较低。从生态供需结构看,化石能源用地对生态足迹贡献较大。应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科学合理地进行国土规划,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从而提高汕头市的生态承载力,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应用考虑环境污染的生态足迹计算方法对徐州市1996-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分析,从纵向比较分析了近年来发展过程中所承受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徐州市生态负债指数在时间序列上呈"S"型曲线增加,1996-2002年间小范围波动但总体呈上升趋势,2002-2006年问高速增长;生态效率由1996年的4770元/hm2增加到2006年的7993元/hm2;徐州市发展模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川西北沙化地区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环境恶化,尤其是土壤沙化,已经严重制约了川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川西北沙化地区的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有助于了解当地资源环境现状,对今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可行性建议,以期实现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的协同发展。[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全面统计该地区主要消费品人均消费量,计算人均生态足迹。依据各生产性土地的面积数据,通过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参数测算该地区的人均生态容量。在此基础上,依据生态服务价值理论,对川西北沙化地区2011~2015年的生态补偿进行了量化。[结果]该地区2011~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13~2015年呈下降趋势。2011~2015年人均生态容量明显降低。总体来看,该地区尚处于生态盈余状态,生态状况良好,但生态盈余额逐年减少。[结论]该地区今后需要从降低人均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容量降低的趋势入手,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强当地居民的节约意识,努力开发可再生资源,以维持川西北沙化地区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当前最通用的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成都市近10年城市居民生活消费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结果显示,成都市城市居民生态足迹由1980年的1.7591 hm2/人增加到2002年的1.9475hm2/人,增加10.7%,其中1990年和1992年的人均生态足迹偏大,1992年以后增加缓慢,呈现比较明显的平稳上升趋势;通过与经济发展状况和消费支出比较,生态足迹同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消费支出是相应增长的,说明经济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其居民的生态消费也在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0.
以成都市2000年和2003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采用生态足迹的方法,对都江堰市1999年和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进行定量评价。通过计算和分析,其结果表明都江堰市1999年和2002年人均生态足迹都为赤字,且2002年比1999年的生态足迹赤字更甚,这反映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此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和压力之下,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加,这种趋势还在继续加大。当务之急是提倡生态消费,缩小生态赤字。  相似文献   

11.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的模型,运用该模型对武汉市2003年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得到武汉市2003年的生态足迹为2.929555213 hm2,生态承载力为0.336233856 hm2,生态赤字为2.593321357 hm2,表明当前武汉市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  相似文献   

12.
生态足迹法在绥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刘一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以绥化市统计年鉴和国土资源部门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绥化市规划实施期间1997年和2005年的生态足迹,结果表明,绥化市2005年人均生态赤字为0.43hm2,与1990年、1998年、1999年和2001年的绥化市生态足迹结果对比分析表明,绥化市正向着降低生态赤字,提高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方向进行;针对绥化市的情况提出了新一轮上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南京市生态足迹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足迹是一种定量测量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程度的新方法。在简要介绍该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定量的研究了南京市1992-2001 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南京市生态足迹严重赤字,而且逐年扩大;根据相关性,建立了南京市生态足迹与人均GDP 、资源利用水平之间的回归模型。最后,对南京市2002-2006 年的生态足迹作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湖北省生态足迹测度与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足迹是近来测度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一条新途径。该文对湖北省2002~2006年的生态足迹进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近5年来,湖北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89786hm2/人增长到2.4075hm2/人,增加了26.85%;可利用人均生态承载力变化不大,保持在0.54hm2/人左右,以耕地所占比重最大,达67.6%;研究阶段全部表现为生态赤字,生态强度指数增长快速,其指数均大于1,说明湖北省处于生态高负荷运转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理论,从旅游者的消费结构特征出发,将旅游生态足迹划分为旅游交通、住宿、餐饮、购物、游览等6个方面。以桂林市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0—2009年桂林市游客的旅游生态足迹。研究表明:2000—2009年桂林市人均旅游生态足迹是一个下降的过程,旅游交通、餐饮和购物是其主要组成部分。通过比较旅游生态足迹和旅游承载力,发现旅游业的生态需求大于供给,处于相对不可持续发展状态。桂林市的旅游生态足迹效益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反映了旅游业处于发达水平。为了实现当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应该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倡导节能出行方式,发展低碳旅游。  相似文献   

16.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动态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河南省是农业大国,研究其农业生态承载力可持续性不仅对河南省乃至全国都有重要意义。[方法]将生态足迹模型应用于农业领域生态可持续发展分析,将河南省农业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划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用地,分别计算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及畜牧产品人均生态足迹及承载力。[结果]河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由2007年的1.491hm2/人上升至2016年的2.164hm2/人,增长率45.10%,而人均耕地承载力却未出现同步增长,生态赤字不断加大。(2)2007年河南省草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101hm2/人,2016年上升至0.132hm2/人,增长率3.1%;而人均草地承载力却出现下降,下降率达26.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3)2007—2016年河南省水域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水域承载力均未有太大变化。相比于耕地、林地和草地,其水域的供求差距最大。降低水域供求矛盾,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是关键。(4)在农、林、牧、渔业中,河南省林地的人均生态足迹是唯一呈下降趋势的产业,2007年人均林地生态足迹为0.052hm2/人,2016年下降为0.046hm2/人,下降比率为11.54%;林地的人均生态承载力也是在4个产业中唯一出现增长的产业,上升比率为27.90%,但仍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结论]2011—2016年河南省农业生态承载力严重不足,耕地保护、草地的确权及保护、提高水域及水产品利用效率、继续退耕还林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