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研究目的:改变土地科学学科没有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定义的状况,提出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研究方法:针对土地科学学科长期没有形成能够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的状况,搜集土地科学界和相关学科有关"土地"概念定义的研究文献,研究分析土地科学界有关"土地"概念定义存在的问题,指出土地科学学科缺失反映学科特征的"土地"概念的严重性,根据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提出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研究结果:(1)土地科学学科现有"土地"概念的定义主要体现了地理学等自然学科的特征,不能反映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2)由于没有学科视角的"土地"概念的定义,导致土地科学学科在研究对象、研究角度、研究范围等重要方面难以反映土地科学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引致土地科学学科体系构建困难。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具有以土地权籍理论为核心和基础、权籍可及性、人力可达性及土地一般属性的重要特征;(2)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是"一个人类可以设置并行使土地权籍的地球陆地表层(包含内陆水域、海岛和沿海滩涂)的时空系统",简称为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3)由本文提出的"土地"概念定义,推出"土地科学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地球表层土地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中出现的一切土地现象";(4)作者提出的土地科学学科视角下的"土地"概念定义体现了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内涵,反映了人类开展土地利用活动不可或缺的视角,构成了土地科学学科发生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在北京市1999年和2010年两期LandsatTM数据支持下,提出并验证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假设和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的新方法。研究方法:理论假设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研究结果:(1)由城市核心区到外围腹地,土地利用动态度具有先缓慢增加,至城乡交错带内缘时发生突变、急速升高、局部可能发生震荡,到城乡交错带的外缘发生突降至较低水平的特征;(2)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界定城乡交错带实证分析认为,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内缘大部分在三、四环路之间,外缘西部贴近五环路,北、东、南贴近六环路。研究结论:所提出的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特征假设成立,采用动态指标界定城乡交错带边界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综述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综述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理论研究成果,促进土地科学学科的成熟和完善。研究方法:文献法,比较法和归纳法。研究结果:从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属性、逻辑起点、学科内涵、学科名称、学科体系、学科特点、研究范式、核心理论、支撑理论和技术、学科发展与相关学科发展的交集和关系、学科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学科发展历史和学科发展国际观点比较14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土地科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是一门以"土地利用"为逻辑起点和核心研究领域的学科;(2)土地科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综合交叉学科;(3)土地科学的学科成熟度仍然较低,理论研究滞后于客观实际;(4)土地科学的发展可以借鉴其他学科发展的经验。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讨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构建中"同地、同权、同价、同责"的内涵及实现路径。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观点比较法。研究结果:(1)"同地、同权、同价、同责"是城乡统一建设用地市场体系构建的目标,体现了城乡建设用地市场配置的核心内涵;(2)目前实践中存在着较为突出的选择性"同地"、限制性"同权"、约束性"同价"、过度性"同责"等问题;(3)"同地、同权、同价、同责"所体现出的理论内涵、实现路径、目标内涵等都具有相互关联的圈层性特征。研究结论:(1)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为依据,形成规划同地、城乡同地、发展同地"三同地"机制;(2)以各类土地产权权益平等为准则,构建结构同权、权能同权、安全同权"三同权"机制;(3)以市场决定为基准,探索制度同价、市场同价、同地同价"三同价"机制;(4)以合理承担为支撑,筑就差别同责、生计同责、服务同责"三同责"机制。  相似文献   

5.
2014年土地科学研究重点进展评述及2015年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总结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重点进展,展望2015年中国土地科学的发展趋势以及《中国土地科学》重点关注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研究结果:(1)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共同关注征地制度和土地产权问题、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与驱动机制、多规合一及规划方法创新、土地利用管理措施、土地市场价格机制及政府行为、农用地生态保护、农用地整治和矿区土地复垦方面;(2)2014年国内外土地科学研究的主要差异集中在:国内研究还关注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利用评价、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建设、耕地质量提升及保护途径、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等问题;国外研究则侧重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及影响、土地利用冲突问题、土地供应策略、土地市场与产权制度的关系、农地抛荒及保护对象划定、土地开发与保护机制、土地整治景观格局研究。研究结论:在全面推介土地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2014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4个方面:(1)加强国土资源法制建设,推动深化依宪立法、修法,依宪执政研究;(2)开展城乡一体化土地市场建设与制度建设研究;(3)加快土地工程技术和新技术应用的创新研究;(4)深化土地学科建设研究,支撑"新常态"下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从景观特征、人口特征、土地利用状况和土地权属关系四方面选取指标,利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城乡交错带地域进行识别,并以沈阳市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借助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城乡交错带空间格局、用地构成和用地结构三方面对沈阳市城乡交错带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演变规律。该研究对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规范城乡交错带土地管理与开发、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从土地利用学的产生、定义以及土地利用和土地科学的关系入手,依据独立学科成立的标准,判断土地利用学是否具有独立学科属性,并重点对土地利用学及其各研究域进行进展梳理与展望。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综合分析。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学是围绕土地开发、利用、整治与保护展开的;(2)土地利用学已具备一些基础理论,但尚未形成其所独有的核心理论,理论体系缺乏核心理论的引导与支撑;(3)近30年以来,土地利用学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绕土地利用分类、调查、评价以及借鉴并发展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等方面共同构成的研究域。研究结论:(1)土地利用学研究是贯穿土地科学发展的一条主线,土地利用学涉及土地科学方方面面的研究域及其相应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土地科学的本质相当于土地利用学;(2)按照严格的独立学科内涵和外延判断,现阶段土地利用学的核心理论、独特研究方法体系以及研究域都不甚清晰,不太符合一个独立的二级学科存在条件;(3)从中国土地利用问题研究角度看,不少和土地利用学相关的问题领域具有极强的原创性,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以上海市为例,从系统的角度分析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影响机理与趋势。研究方法: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建立上海市宅基地利用SD模型,模拟不同情景下2035年上海市宅基地利用状况。研究结果:(1)上海市宅基地利用变化SD模型是有效的;(2)现有发展趋势下,到规划末期上海市常住人口、建设用地规模会超过规划目标,宅基地总量将会减少约63%,宅基地利用率提高至96%左右;(3)对宅基地面积的影响:土地利用模式改变人口变化经济发展速度,对宅基地利用率的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变化土地利用模式。研究结论:(1)协调好人口增长与土地利用模式调整关系,严控土地用途转变,有助于实现规划目标;(2)利用经济优势多途径盘活乡村低效资源资产,保障农户宅基地权益。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深入分析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和学科属性的本质,反映土地科学的独特性。研究方法:文献调研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论:(1)依据研究对象的确定原则,土地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利用系统,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比较发现,土地科学以利用和权益为研究视角,将空间和权属相结合,侧重物质、权属和价值;(2)按照学科属性的影响因素,确定土地科学的学科属性是综合交叉性和应用性,综合交叉性的特点体现在"三个结合"。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以"基本农田"为主题词的1338篇文献检索基础上,以可视化方式建立基本农田主题研究聚类图谱,分析近30年(1986-2015)中国基本农田研究领域不同时间阶段研究态势与进展。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Citespace可视化分析法。研究结果:(1)基本农田的内涵在对基本农田功能认知的演替中不断扩展;(2)研究主题从基本农田数量、质量保护发展到与环境条件相协调的保护研究;(3)基本农田领域研究理论与方法体系日益完善,研究科学问题多元化;(4)研究成果推动了基本农田保护与管理实践工作发展。研究结论:一是基本农田研究体系与内容日益丰富;二是还存在亟需解决的共性问题,包括永久基本农田划定中要考虑耕地质量与立地条件特征,与不同规划之间的衔接机制以及加强动态监测的研究;三是基本农田领域研究应成为一项重要的科学问题,引起广泛关注与参与。  相似文献   

11.
基于“3S”技术的河北高原坝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目的:研究基于"3S"技术进行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的过程与方法,并应用于典型农牧交错带———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研究方法:通过GPS获取标志性地物点和典型地物点的空间位置,结合RS和GIS选取评价指标,在GIS中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沽源县、康保县、张北县1988—2008年的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从3个层次结构,按照FAO提出的5个准则建立了土地资源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3S"技术选取了适宜河北高原坝上地区的评价指标;对坝上地区1988—2008年的土地持续利用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论:从1988—2008年河北高原坝上地区土地资源持续利用水平比较低;基于"3S"技术对土地资源持续利用状况进行快速定量地评价分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规划管制与土地发展权关系研究评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鹏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74-78
研究目的:对近年来国内外的规划管制、土地发展权及其关系进行评述。研究方法:文献比较和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对国内有关规划和土地发展权的文献进行回顾,界定了土地发展权,并对其来源进行剖析,对土地发展权价值来源及其确定提供土地经济解释,对未来土地发展权研究和政策制定提出初步建议。研究结论:管制是土地利用中常用的行政手段,是对由外部性导致的市场失灵的补救。管制不仅限制了土地利用权利,而且直接影响土地价值,这种限制是土地发展权的直接来源。  相似文献   

13.
基于DPSIR模型的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探索适合城市地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的综合定量研究方法,为相关规划与决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 GIS空间分析法,综合适宜性评价与景观健康评价。研究结果:基于DPSIR模型分析天津市域土地利用的主要压力与影响因素,评价其综合适宜性状态,基于此划定经济发展优先、生态保护优先和协调发展三个土地空间配置方案,并对三个方案进行景观健康影响评价,发现以协调发展方案进行城市建设对未来景观生态健康的影响最小,因此建议选择协调方案作为天津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和功能分区的首选方案。研究结论:基于DRSIR模型进行市域土地空间配置优化研究,不仅有助于研究者针对不同城市土地利用特点选择评价内容与指标,而且可定量化评价土地空间配置方案的潜在生态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地空间配置优化方案选择中的人为主观因素,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国内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综述国内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研究文献。研究方法:文献法。研究结果:国内学者在有关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点、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及城乡结合部的土地产权、土地市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的模式和预警等方面研究已取得不少成果,但还存在研究深度不够、部分问题认识不清的缺陷。研究结论:城乡结合部为土地问题研究提供了极好的素材,对城乡结合部土地问题的调查和研究则是认识和解决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的不二路径。  相似文献   

15.
中日土地利用分类比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研究目的:借鉴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经验,更好地服务国内土地资源管理和土地科学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研究结果:中日两国土地利用分类系统一级分类相似,二级分类差异较大;日本土地利用分类结构更加简明严谨,可操作性更强。研究结论:可借鉴日本经验并结合中国国情,适当调整优化《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并设立跨专业跨部门的专门研究机构开展土地利用分类研究。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提出区域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的概念和划分方法,以江苏省为案例进行分析,为区域土地利用、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空间聚类法进行综合分区;采用演绎法划分实施区域发展战略的土地利用保障区;以空间迭置法构建江苏省土地统筹利用分区。研究结果:将江苏省划分为4个土地统筹利用大区、7个亚区。研究结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应将土地利用的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以土地统筹利用分区作为研究的空间依据,该分区是土地利用区划和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结合,属于区划性质,兼有土地利用功能分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论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与思路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总结分析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技术体系和关键问题。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1)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是指通过降低建设用地消耗、增加对土地的投入,不断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一种开发经营模式,主要属于经济领域讨论的问题;(2)中国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技术体系包括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和潜力测算三大部分;(3)区域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和城市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评价都涉及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的工作,定量评价方法是以多因素综合评价法为主,指标体系设置将因评价目的、对象不同而存在差异,其间用地的承载功能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容积率和出让方式对地价的影响——基于特征价格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容积率和土地出让方式对城市地价的影响,以及2004年旨在减少土地协议出让方式的"71号令"是否提高了地价。研究方法:以北京市2002—2005年间1363宗住宅类土地出让的数据为基础,采用特征价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容积率每提高1%,单位地价将提高0.86%;(2)"71号令"的颁布并没有明显地推高北京地价,只是减少了土地出让的总量。研究结论:出让方式从协议出让改为招标拍卖的实质是以市场机制代替计划体制,但市场机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地价上涨。  相似文献   

20.
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物元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弥补已有土地整理项目效益评价中"绩效"概念界定以及评价方法的不足,尝试界定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内涵,构建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物元分析法,层次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土地整理项目绩效应该是项目的结果绩效和行为绩效的综合,在此基础上构建一套基于"流程逻辑"框架的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2)实证评价结果显示,杭州市余杭镇北片土地整理项目绩效水平为"优秀",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但K1(I)=0.0273,说明该项目等级关联度比较弱,刚好达到"优秀"等级的"门槛线"。研究结论:绩效概念的科学界定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的全面性和科学性;物元模型适用于土地整理项目绩效评价,其单项指标评价信息能够挖掘土地整理项目存在的具体问题,有利于促进土地整理项目绩效的改善和提升;研究项目区应该在现有项目平台上,进一步实施农地规模经营、调整种植结构等手段增加农地年收入,继续增强项目在"优秀"绩效等级上的关联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