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围绕城市能级和生态环境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对各指标的权重及得分进行定量处理,运用耦合度协调度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算。从时间角度看,2007~2011年,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间的协调度不断提高,但耦合度存在波动。从空间角度看,皖江城市带各市生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发展情况存在差异,可分为能级主导型、协调发展型、环境主导型、滞后发展型四类。结合皖江城市带城市能级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发展的时空特征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2.
商务成本既是皖江城市带成功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进行产业合理布局的重要依据,也是衡量和对外宣传皖江城市带投资环境的一个关键指标。在文献回顾和专家访谈的基础上,构建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马鞍山、铜陵、合肥三市商务成本综合得分位列前三;合肥、芜湖、马鞍山三市的要素成本、营业成本相对较高;巢湖、池州、滁州三市制度成本得分较高;而巢湖、六安和安庆其他成本则较高;表明皖江城市带主要城市商务成本整体结构仍需优化。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皖江低碳城市带建设实践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皖江低碳城市带建设评价等级为一般,结合皖江低碳城市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设皖江低碳城市带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将皖江城市带按照区县划分为46个评价单元,围绕土地产出效益,选择评价指标及模型,采用 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定土地产值密度及比较值,构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 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表明: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沿江山地丘陵区、皖 中耕地集中连片区,各市区普遍较低,总体区域差异性不大;非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区域差异性较 大,但各市区普遍较高,沿江、紧邻江浙、省会都市圈等处于县域范围较高区域。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从 土地资源转化、土地产品交换、区域平衡补偿机制等3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 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物流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产业,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征,集群式发展是区域物流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在剖析皖江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内在机理的基础上,探寻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城市带物流产业集群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的皖江流域耕地地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了整体掌握皖江流域耕地地力水平、特征和土壤肥力状况等,充分利用耕地资源,提升皖江流域的耕地质量。[方法]文章基于农业部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分别构建了皖江流域平原区和皖江流域山地丘陵区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现在较为成熟的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评价等方法相结合,开展皖江流域耕地地力评价。[结果]皖江流域平原区耕地划分为9个等级, 1~9等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8.7%,18.4%,22.5%,22.7%,13.5%,17.2%,2.8%,2.9%和1.3%,其中2等地、3等地以及4等地分布区域较广,所占面积较大;皖江流域山地丘陵区耕地划分为9个等级, 1~9等地耕地面积所占比例分别为2.2%,8.6%,14.2%,26.0%,21.3%,10.6%,9.0%,5.0%和3.2%,该区域主要有3等地、4等地、5等地分布。[结论]该评价结果对皖江流域耕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以及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皖江城市带的战略意义与集中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认为加快发展皖江城市带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要求,江北集中区应与芜湖市一体化发展,率先崛起。同时,集中区建设应产城一体,工业化与城市化双轮驱动,江北和江南集中区应根据自身情况采取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微博作为一种新的舆论平台为公众提供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自主性,全国范围内兴起政务微博建设的热潮。2010年1月12日,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文章通过对皖江示范区政府官方微博建设的研究,探讨皖江示范区政府官方微博建设的成效及不足,为皖江示范区政务微博建设提出可供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第一个国字号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六安市的舒城县和金安区被纳入规划中。从示范区发展4年多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为此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在农业与生态环境约束和国土开发现状水平的基础上,运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规划指标来表征国土供给与约束水平,构建多层面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系统。在国土开发约束、国土开发程度和国土规划政策三个层面,利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运用功效函数进行综合评价计算,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开发适宜性综合评价结果。研究表明:地级市的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比县级城市高,且两者差异明显;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与国民经济生产水平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文章在介绍分形及城市规模分布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鲁南经济带城镇规模分布的分形特征,研究表明城镇规模分布比较集中,人口分布比较均衡,首位城市不突出,中间位序城市比较发育,今后应进一步培育核心城市的龙头作用,重点发展区域中心城市,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加快重点经济轴线建设.  相似文献   

12.
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其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合分析1996-2004 年扬州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建立3种模型,比对在每一种模型下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和新增过程及其面积变化、空间变化的差异.利用GIS软件分析影响扬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自然地理驱动因素;同时寻求社会经济政策驱动力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最后提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政策建议,以推进土地利用变化向经济、社会、生态最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基于“三生”空间视角评价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水平并分析其空间格局特征,对制定差异化的乡村发展定位及实现乡村人居环境优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构建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评价指标体系,从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三大维度系统评价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并基于全局Moran''s I 指数分析其乡村人居环境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 (1)建模评价发现,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整体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皖中、皖南地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皖北地区。其中,乡村生产发展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肥、马鞍山、滁州,低值区主要集中在淮北、阜阳、亳州、六安、安庆;乡村生活保障水平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合芜马”皖江经济带,低值区主要集中在阜阳、六安;乡村生态环境水平的空间分布高值区主要集中在黄山、宣城及“合芜马”,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六安、阜阳、宿州。(2)空间格局分析发现,乡村人均环境水平的全局Moran''s I为0.462 5。其中,合肥、马鞍山、芜湖为高水平聚类区(HH),阜阳、亳州、淮北、宿州为低水平聚类区(LL)。结论 (1)2018年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存在较大空间分异,呈现“中部与南部偏高、北部偏低”的特征;(2)安徽省乡村人居环境水平呈正的空间自相关,其中生态环境水平与生活保障水平互为关联,两者空间分布特征也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14.
以太原市城市空间结构布局为例,通过对太原市自然地理格局及自然生态要素进行分析,探讨自然生态因素与城市空间规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为促进全省农业区域化布局、提升区域农业发展层次,该文根据浙江省区域农业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提出了着力建设四大农业区:浙北浙东都市型、外向型农业区,浙中盆地丘陵综合型特色农业区,浙西北浙西南山区生态型绿色农业区,沿岸海域、岛屿和港湾海水渔业型蓝色农业区,并提出促进区域化布局的六项对策。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时空特征分析,认为湖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4个阶段。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较大,区域差异明显。重点分析了1998~2003年的城乡收入差距空间格局的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空间格局由圈层结构过渡到了地带性格局。空间格局主要受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最后提出了缩小湖南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17.
国外城乡统筹发展的做法与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其工业起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城乡居民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收入差距,而且这种差距在一定时期会持续扩张,这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直接导致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即工业成为相对发达的产业,而农业则相对落后,其直接表现除了收入差距外,还表现为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享受的公共服务、个人发展机会也极大地落后于城市居民。面对上述现实或可能的趋势,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均采取了一些措施,以解决二元经济结构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或结果。该文首先对西方城乡统筹发展理论的演进进行归纳总结,其次以发达和发展中国家为例分析概括城乡统筹发展的现状及其做法,最后给出对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河西走廊各地区内旅游资源禀赋、地域之间的空间差异以及未来演化趋势,将有助于认识该区域旅游经济所处的空间层次及未来定位。[方法]以甘肃省河西走廊5市为样本,运用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赫芬达尔指数、区位熵等指标和偏离—份额分析法,实证分析了2013—2017年河西走廊旅游经济在时空上的总体和地区间的差异,运用R/S分析法,探讨了未来河西走廊各城市旅游经济的演化趋势。[结果]2013年以来,河西走廊旅游经济总体空间分布极不均衡,相对差异呈现出逐年缩小态势,旅游地理集中度趋于两级分化,市场集中度处于低位分散状态,旅游业自身的内部增长动力决定了各地区旅游产业的整体能力,旅游经济总体上未来演化趋势与过去的增长变化将在长期内正相关。[结论]具有明显比较优势、资源唯一且不可复制的地区,将在长期内保持持续性很强的增长趋势,但河西走廊旅游业整体仍处于后发地区赶超潜力待挖掘的阶段,有必要形成便捷的旅游经济带,提高整体旅游经济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