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崇明湿地围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崇明岛是我国最大的冲积岛,有重要的河口潮滩湿地,由于围垦及不合理利用,天然湿地面积逐渐减少,生态系统受到破坏,功能下降;分析了崇明漫地的作用和围垦等状况,提出崇明湿地的保护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明清长江中下游圩田及其防汛工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人口急剧增长,人多地少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开拓耕地,增加粮食生产,再次出现了占江围湖,与水争地的狂潮。围垦活动主要集中于鄱阳湖、江汉平原、洞庭湖、太湖以及长江下游的沿江地区。围垦活动的广泛兴起,使许多平衍沮洳的江湖淤滩得到开发利用,成为膏腴圩田,为稻作农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领地,促进了新的农业经济区的形成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的进一步繁盛。然而,大规模围垦江湖滩地,促使湖泊淤堙,从而使自然的生态环境失去平衡。这样,一方面导致了长江中下游沿江滨湖地区的蓄泄矛盾,加重了洪涝灾害;另一方面,迫使人们奋起抗灾,从而推动了圩区防汛工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宋代长江下游圩田开发与水事纠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华峰  丁雨晴 《中国农史》2007,26(3):104-112
两宋时期,长江下游地区圩田开发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迅速发展。人们在圩田开发利用过程中,因为争水、排涝、抢占河湖滩地,以及对陂湖的恣意破坏等因素,产生了诸多水事纠纷。这些纠纷主要有地主与农民之间、官府与民间以及圩际之间等类型。面对各种水事纠纷,两宋政府采取了相应的对策,并取得一定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技术与圩田土壤环境史:以嘉湖平原为中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建革 《中国农史》2006,25(1):99-110
本文在嘉兴、湖州地区圩田历史研究的基础上,对精耕细作农业技术与土壤的生态关系进行了分析。自五代时期,这里的圩田与水稻土就形成了,随着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推广,圩田的土壤结构也不断得到改良。水利、水旱轮作和大量施河泥,对良性土壤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作用。高肥力水稻土甚至对技术形成了依赖,不进行精耕细作,土壤往往会由活变死。唐宋以来,这一地区的圩田土壤支持了中国传统时期最高产、最发达的农业。  相似文献   

5.
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淮地区圩田的兴筑与维护巴兆祥圩田是我国人民因地制宜开发沿河、滨湖洼地,发展农业生产的一种有效水利田,广泛分布于我国南方各地。大别山以东,淮河以南,长江以北之江淮大地也是圩田兴盛之区,本文以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全面分析考察了江淮圩田的开发状况,从...  相似文献   

6.
明清江南地区的“乡圩”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江南一带特有的低洼地形,给农业生产的抗旱御涝工作带来相当大的难度。圩田的构筑事业成为发展这一地区农业经济需要解决的最根本性课题。正是由于圩田水利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各种行政干预手段和自发性民间团体先后插手圩岸的修筑和管理,与塘长制、圩长制相配合,结成一种以圩田网络为基本纽带的农村社会组织──“乡圩”。本文拟通过探讨明清两代“乡圩”组织体系的变迁,以突出这种圩田水利组织在维系江南地区乡村基层社会构成方面发挥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7.
昊淞江流域10-15世纪的圩田系统基本上处于一种大圩系统下.这种系统的功能是狭水以提高塘浦的水位,以此注水吴淞江,以清压浑,防止浑潮淤淀.由于围垦和运河堤的兴建,宋中叶以后吴淞江逐步淤塞,单注吴淞江的出水格局到15世纪发生了质的变化.塘浦提高水位的功能不再重视,大圩不再利于新形成的众浦排水格局的功能发挥,小圩代替了大圩.水流环境的改变导致了圩田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尝试构建长时间序列下的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方法体系,通过杭州湾围垦区实证研究,探索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的长期变化特征和关键阈值,为存量围垦耕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适应性治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时空替代法、分段线性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根据土壤生态系统服务理论,构建基于“人类需求—服务类别—关键服务—评价指标”的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2)由于持续的土壤改良和农业管理措施,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显著高于自然滩涂土壤,并随围垦时间延长不断提高;(3)杭州湾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对围垦时间的响应呈现显著阈值效应,在围垦后74 a左右,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出现“急剧提高—稳定增长”突变特征。研究结论:(1)本文评价体系与方法为沿海围垦耕地评价和耕地保护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也为围垦土地的农业生产管理提供有益借鉴;(2)围垦耕地土壤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具有阶段性,应根据不同围垦年限对围垦耕地采取差异性的管控措施。  相似文献   

9.
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政府公共职能发挥极其重要,其兴修、管理、控制职能,不同时期体现不同。高宗时期,主要体现在兴修上,而管理和控制是欠缺的,以解决政权稳固、财政和民生问题。孝宗、光宗时期,以管理和控制为主,以缓解圩田水旱灾害。宁宗以后时期,政府放弃兼顾民生的圩田政策,再度采取偏重租课的圩田政策,管理围绕圩田租课进行,控制是圩田开掘和放任势家重新围田并行。南宋江南圩田开发中的政府公共职能发挥特点:南宋政府圩田政策和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是增加财政收入;重兴修而轻管理和控制;对私人滥开圩田控制不足;圩田兴修与水利建设结合不够等。由于政府公共职能发挥不足,江南圩田特别是太湖流域圩田开发失控,使生态破坏严重,水旱灾害频发。  相似文献   

10.
以全国滩涂资源最为特殊和丰富的江苏省为例,根据江苏省沿海滩涂围垦现状的最新统计结果,结合江苏省"908"调查成果,总结分析江苏省沿海滩涂资源概况;通过实地调研对滩涂围垦开发利用的需求进行了探讨,重点针对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效率、利用机制及沿海生态文明建设三方面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滩涂围垦高效综合开发利用、完善滩涂围垦开发利用机制以及统筹兼顾、绿色发展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利用转型是农业发展转型和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讨现代化农区耕地利用形态转型的一般特征,可以为区域耕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GIS平台,结合耕地利用动态度、区域差异指数、耕地景观格局变化表征模型,分析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管理局1976~2014年耕地利用形态变化规律。[结果](1)建三江垦区耕地利用可以划分为4种典型形态:耕地散布态、耕地密布态、耕地连布态和耕地满布态,耕地形态转型经历了旱地拓张期(1976~1986年)、水田萌发期(1986~1996年)、水田拓张期(1996~2006年)和旱—水转换期(2006~2014年);(2)旱地拓张期,垦殖率由18.55%猛增至45.96%,旱地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18.55%升至44.34%,旱地景观格局集聚度不断提升,水田"零星"镶嵌于研究区内;(3)水田萌发期耕地总量稳中有升,水田面积小幅增加,占耕地面积比重由3.53%提升至6.63%,水田景观破碎度较高;(4)水田拓张期垦殖率基本稳定,新增耕地以水田为主,主要来源于未利用地(沼泽地)、草地、林地的垦殖以及旱地转化,水田种植优势明显增强,景观集聚度升高;(5)旱—水转换期,水田比重由29.48%上升至80.90%,主要表现为耕地内部旱地—水田的转变。水田最大斑块所占景观面积比例骤然上升,水田逐渐占据绝对优势地位,逐渐由"破碎化"转向"聚集化"。(6)气候变暖、地貌适宜、经济效益是该区域耕地利用转型的重要原因,但地形地貌、土壤等自然条件以及发展水平、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使得耕地利用转型具有区域差异性。[结论]黑龙江省垦区建三江分局在全球气候变暖和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其耕地利用经历了面积逐渐扩展、结构不断调整的形态转型,其本质是农业生产投入规模和强度的提升。耕地利用形态转型规律可以为区域耕地利用调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水田作为三峡库区重要的耕地类型与湿地景观,对保障该区的粮食和生态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分析水田的时空分布及演变特征,为农业结构调整、水田经营政策的制定以及保障库区生态系统的安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方法 文章基于三峡库区重庆段1990年、2005年、2015年土地利用图像,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核密度估计以及景观指数模型等方法,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在不同时段水田的时空分布与演变特征。结果 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为5 267.94 km2,占耕地总面积的26.70 %,平均坡度为11.87°,其中丘陵地区水田面积分最大,不同区县间水田面积差异显著。(2)近25 年草地、建设用地和水田间发生显著转移,1990—2005年水田主要转向旱地,2005—2015年水田主要转向建设用地,且转出面积大于转入面积,水田的总面积持续减少。(3)近25年来三峡库区重庆段水田面积的核密度分布呈现“西密东疏”“南密北疏”的分布格局。1990年水田分布的聚集区表现为江津和长寿2个核心分布带;2005—2015年江津的核密度值由高密度区转变为低密度区,水田分布的聚集区仅剩长寿核心分布带。(4)在7种土地利用类型中,水田的景观优势度居于中间位置,随着水田面积不断减少,水田景观的破碎化进一步扩大。结论 从粮食安全和生态保护的角度出发,未来产业结构调整和高标准农田建设中,必须稳定一定数量和质量的水田面积,充分发挥水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基于水田、旱地分异视角观察耕地利用结构性问题,揭示耕地利用隐性转型特征。研究方法:基于1 km栅格及地理探测器分析1990—2020年我国水田、旱地资源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1)1990—2020年水田总数下降、旱地增加,且水田及旱地的损失多位于自然禀赋较优的地区,而新增多位于开发利用适宜性较差的地区,水田、旱地的空间变化具有省际差异,其中黑龙江水田、新疆旱地的增加和广西水田、旱地的减少较为突出;(2)在水田、旱地、其他用地的变化中,前二者的相互转换规模显著,以黑龙江和四川最为活跃,且以2000年、2015年为节点经历了快速转化—平缓—快速转化的阶段性变化;(3)粮经比、水资源总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共同影响水田—旱地的双向转换。此外,旱地向水田的转换受复种指数和人均耕地面积影响,而水田向旱地的转换对年日照时数、土壤侵蚀较为敏感。可见与旱地转为水田相比,水田转为旱地的变化受自然资源禀赋的影响更强。研究结论:水田及旱地在时空分布、地类转换及驱动机制上形成了分异格局,应基于水旱分异展开耕地资源利用的优化重构。  相似文献   

14.
文章根据下辽河平原多年的水文、气象及工、农业等资料,采用旱涝指数与正负距平、彭曼—蒙斯特公式、最小月平均径流量、恢复地下水位年需水量等方法计算,着重对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的变化特征、水田用水时空的变化特征及生态需水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研究,同时提出对下辽河平原水稻布局进行合理的调整。结果表明:下辽河平原用水结构以水田用水为主,在平水年与干旱年水田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最为明显,特别是在干旱年,生态环境用水仅为0.66亿m3,辽阳市、锦州市等生态环境用水为0,无法满足生态需水;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变化特征为干旱年的生态需水量大于平水年,在不同水文年型中下辽河平原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变化特征为干旱年中生态需水的恢复量大于平水年;对该区水稻生产布局做出合理的调整,在平水年水田需削减9.15万hm2/a,干旱年水田需削减10.623万hm2/a,锦州市水田削减量占本市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最大。该研究结果对防止生态环境问题恶化、优化下辽河平原农业种植结构、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2014年水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以来湖南省水田数量和质量变化情况,评价水田占补平衡政策实施绩效,为完善水田占补平衡机制提供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对比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空间分析法。研究结果:(1)2014—2018年湖南省未实现水田占补数量平衡,但水田占补差距由政策实施前期的228.01 km2大幅缩减至43.37 km2,“旱改水”成为水田补充的主要来源,其对水田补充的贡献率提高了14倍;(2)2014—2018年湖南省实现了水田占补质量总体平衡,但相比政策实施前,水田占补整体质量的提升趋势减缓。2014—2018年湖南省补充水田与建设占用水田的质量指数差距为1.37,仅为2009—2013年的35.3%。研究结论:水田占补平衡政策有效缩减了湖南省水田占补的数量差距,提升了水田占补的整体质量,但是质量提升趋势有所减缓。建议建立水田分区管控方法,严格控制优质水田的占用,进一步加大“旱改水”、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全域国土综合整治力度,提升水田的数量和质量;此外,应加强立法规范“旱改水”行为,推动建立水田占补生态平衡机制,以确保区域社会—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探讨黑龙江省耕地内部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耗水净量空间变化趋势,为预测黑龙江省耕地的发展趋势和进一步优化耕地内部结构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方法]采用GIS分析等地理学分析方法,分析1980—2015年黑龙江省耕地内部水田和旱地变换过程,并结合耕地耗水量计算探讨了黑龙江各县级市耗水量增减变化。[结果]在面积数量变化上,近35年来黑龙江省水田面积总体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旱地面积则经历了由增到减的过程。在空间分布变化上,黑龙江省1980—2015年水田和旱地空间变化都经历了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主要变化区域集中于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耗水净量方面在三江平原地区一直处于高水平阶段,而松嫩平原地区自2000年后耗水净量增加趋势渐缓。[结论]近20年来,三江平原地区由于水田的急剧扩张致使耗水量急剧增加,水资源日益紧张,松嫩平原发展水田则因为水资源问题受到局限。  相似文献   

17.
Land-use change is a phenomenon highlighting significant shifts in human interaction with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Different patterns of agriculture and a trend towards non-agricultural land use challenge the sustainability of farming systems. This study aims to identify the causes of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cropping pattern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paddy, the staple crop in Asia. In the case of Wayanad, a district in Kerala, South India, we argue for an interdisciplinary analysis of rapid land-use change to unpack the multiple dimensions of sustainability: economic, ecological and social factors, aggregating up to 70% reduction in the area under paddy by 2010. The results rest on empirical field research,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s and stakeholder workshops conducted during the 4-year period from 2010 to 2013, along with state- and district-level data covering the 1983–2011 period. Reduced economic viability, labour shortages and population pressure on land are the major drivers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paddy fields to other land uses. Changes in land use and agrarian structure reflect not only the livelihood strategies adopted by farmers in response to these drivers, but also the impacts of unintended policy idiosyncrasies. At a more fundamental level, they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policy conflicts and inadequate sectoral integration of policies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防洪安全与区内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但短时期内蓄滞洪区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调研淮河部分蓄滞洪区以往安置补偿和区内居民建议的基础上,初步提出蓄滞洪区行蓄洪期间居民的临时安置标准和加强蓄滞洪区运用的供给保障机制,以保证洪水期间蓄滞洪区能够安全、及时、有效的行蓄洪水,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effect of 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ta regimes on technology choice, such as choice of vessel size, by using the laboratory experiment method. We find that even if vessel sizes change over time, the quota price can converge to the fundamental value conditioned on the vessels chosen. We also find that subjects choose their vessel type to maximise their profits based on the quota trading prices in the previous period. This result implie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quota markets in the beginning period is important because any inefficiency in quota markets may affect vessel sizes in ensuing periods. Moreover, we find that the initial allocations may significantly influence vessel sizes through two channels: first, a higher initial allocation to a subject increases the likelihood that the subject invests in a large‐sized vessel; second, the quota price may be higher and more unstable under unequal allocation than under equal allocation; thus, whether the allocation is equal influences subjects' choice of vessel type.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分析黑龙江省的水田规模与分布变化,探讨气候变化对水田的影响,预测未来水田变化趋势。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常规数理统计方法。研究结果:近30年黑龙江省水田面积大量增加,占耕地比重逐步提高;各县市水田规模、增量和增幅差别较大,以中部地带增加最为明显,水田分布范围向东向北扩张;气温升高和热量条件改善是水田分布范围扩大的重要原因,气象灾害导致水田面积和水稻产量波动;未来水田面积将持续增加,但趋势将减缓。研究结论:黑龙江省水田规模与分布的变化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