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6 毫秒
1.
《农业经济问题》1996,17(1):56-62
为借鉴国外有益经验,推进我国农业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需要,根据世界银行贷款中国农业支持服务项目的总体要求,由农业部农业司牵头,组织河北等五个北方省份农业厅(局)分管项目的有关负责同志,于1995年6月1日至20日,对加拿大农...  相似文献   

2.
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农业产业化问题的探讨张国忠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化和整个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业开始向着产业化方向发展,产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而且可以预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亦会更加迅速、更加充分地发展起来;农业产业化将是继...  相似文献   

3.
周毅 《农业经济问题》1997,18(10):17-20
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周毅就中国而言,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等问题主要在农村,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人口与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的主体之一。(一)实现人口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当务之急农业,是人类生产活动最早的门类,也是人类对自然...  相似文献   

4.
日本农业协同组织与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日本有限的耕地面积限制农村土地的规模经营。但总体上讲,日本的农业生产和农业发展仍居世界前列,其中农业协同组织功不可没。中国农业合作组织的主要类型是在市场经济催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日本农业协同组织进行比较分析,分析其中的异同,以期为我国起步阶段的合作社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5.
农业是基础产业,又是弱质产业,也是不易吸收人力资本和投资品的产业。因此,世界各国和地区无一例外地把农业视为一个特殊产业实施各种支持和保护。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地位、农业的弱质性更加突出和明显。尤其是要在此基础上实现粮棉油等...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马克思产业资本循环理论为基础,从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以及融合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深入分析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的逻辑。在此基础上,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1-2020年中国29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与CRITIC权重法相结合的主客观组合赋权法、Dagum基尼系数测算与分解、Kernel密度估计、Moran’s I指数分析等方法,对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发展水平、区域差异、时空演化以及空间关联进行了测度与分析。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逐步提升,但整体水平较低;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在四大经济区域和三大粮食功能区存在明显差异;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的基础设施条件、融合发展的过程、融合发展的主体和环境三个维度的指数值从高到低依次递减,且融合发展的过程维度的指数值增速最大;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总体差异存在扩大趋势,区域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各区域内大部分省份之间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渐扩大,但极化现象明显减弱;数字经济与农业融合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但该特征仅在东...  相似文献   

7.
对新阶段加强农业基础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虽然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但农业的基础作用非但没有减弱,而且更加突出 总体来看,当前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农业与非农业、农村与城市发展失衡问题仍很严重。 农业基础弱是长期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是必须下大力气解决的关系全局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张海晏 《农业经济》1997,(12):12-14
世界农业变局下的中国农业发展问题张海晏本世纪最后的几年,世界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农业发展战略,以便在一个更加自由开放的贸易格局下加强本国农业的竞争地位,可以预计,下世纪全球农业一体化趋势将更为加强。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十八年间,农业获得了突飞猛进的...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机遇、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农业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发现,当前,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更加坚实,农业高质量发展应更加注重资源节约、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更加注重农产品质量、更加注重增加农民收入。[结果]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既面临着政策环境更加优越、市场空间更加宽广、创新驱动更加有力、内生动力更加强劲的大好机遇,但也面临着资源条件和生态环境两个"紧箍咒"对农业约束趋紧、农业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农产品结构不尽合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需提升、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晰、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缓慢、农业现代物流业建设滞后等问题。[结论]应从加强顶层设计、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大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着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推进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物流体系等方面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0.
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重要的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应科学把握我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特征和总体要求,认真研究解决事关加强农业基础全局的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变化和中国农业经济学科近百年的发展为主线,详细回顾了中国农业经济的百年历史。目前,中国农业经济的性质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依靠农业剩余来提供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需资本积累的时代即将结束,依靠农业剩余乃至非农业剩余来发展农业、通过开发农业多功能性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时代即将来临。近百年来,在农业经济学科的科学理论指导下一代代农业经济学人为解决“三农”问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这即将来临的新的年代,在农业经济学界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农业经济必将得到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江苏农村经济》2006,(6):64-64,F0003
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区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传统特色资源和人文资源,发挥城郊优势,按照“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发展农村、致富农民”的总体思路,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不断加快推进以精品农业,质量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城郊型农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胡火金 《中国农史》2001,20(4):60-67
“气”观念是中国古代思维的重要取向之一,它对中国整体系统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渗透至中国传统社会的各个层面。在农业上,“气”对传统农业生态思想、农业生态系统观及农业生态系统运作机理等作出了合理的解释,以至于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天地人物关系、时程变化、耕种栽培过程及要领的关注和把握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生态化趋向。农业生态化趋向是中国传统农业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以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农业总体发展脉络,这对于中国传统农业如何走向现代走向持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农业水利基建投资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农业水利基建投资问题进行了研究。文章主要分析了1981-2001年这21年间中国农业水利基建投资总量的变化特征、农业水利基建投资与国民经济总体发展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农业水利基建投资对农业产出的影响以及投资主体状况,最后得出了相关的基本结论与启示。  相似文献   

15.
美国对于农业的扶持主要体现在从发展生产到价格支持再到扩大需求的农业政策上,中国农业和美国农业相比存在很大差距。中国必须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业风险防范与保险机制、发展农业教育与科技进步等3方面加强对农业的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历史的车轮驶入21世纪,我国农业发展也进入一个对外开放的新阶段.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农业将面临引进更多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及扩大出口等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开放部分国内市场、遭受国外农产品冲击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新的形势下确保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发挥优势,趋利避害,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总体上应着力做好以下工作:  相似文献   

17.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的关键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与金融保险的关系日趋紧密,特别是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对金融保险的需求日益旺盛。一方面,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快速发展,农业标准化、产业化、规模化水平不断提高,对财政投入及融资的需求更加突出。另一方面,随着适度规模经营的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经营的各种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也更加集中,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8.
科技兴农:跨世纪的选择──实现2000年农业发展目标的科技措施及政策探讨张勤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我国农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伴随人口增长,土地资源减少,到2000年前后,农业承载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中国绝不能成为粮食进口大国,主要农产...  相似文献   

19.
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较快地增加农民收入,成为农业发展的中心课题,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全局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意义。在农业发展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传统农业体制下积淀的深层次矛盾,在面对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根本性转变的新形势下更加尖税地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20.
姚兆余  赵建锋  潘云 《中国农史》2006,25(1):134-139
为了深入探讨农业科技交流对中国农业发展的影响,揭示中国农业发展的轨迹和特征,2005年10月25至27日,在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85周年院庆之际,由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主办、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承办的中国农业历史学会第11次学术年会在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苏州大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