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13 毫秒
1.
基于学科比较的农村地权冲突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了解已有农村地权冲突研究的主要观点、论证逻辑及对策主张,加强对当前农村地权冲突的认识。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经济学、法学、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分别运用了不同的分析视角、论证逻辑来研究农村地权冲突,这些研究最后得出的观点与结论存在较大差异。研究结论:经济学认为土地产权的清晰界定是减少地权冲突的关键,法学主张通过修订土地产权性质的法律表述、增进法律条文之间的内在衔接来减少地权冲突,政治社会学研究了社会转型期土地利益群体分化、土地规则不确定性等对于地权冲突的影响,人类学则主要关注地权观念紊乱对于农村地权冲突的冲击。总体来看,经济学与法学的研究具有较大的相似性,主要运用了“侵权—反抗”的分析框架;政治社会学与人类学的研究则可以归类为“转型—失范”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探索农民土地抗争的行动逻辑和机制,为土地冲突提供治理对策。研究方法:抗争政治方法、描述性研究法。研究结果:(1)区分出不同历史时期农民土地抗争的互动关系。(2)得出农民土地抗争的认知逻辑是统治者和政府认为统治者权力以及公共权力优先于农民权利;动力逻辑是农民认为政府行为违背情、理,其土地权益受损;政治逻辑是农民认为出现了有利于抗争的政治机会。(3)发现土地抗争中的三个行动机制:土地抗争诉求的具体利益机制;农民土地抗争方式的踩线偶尔越线机制;政府对抗争往往采取压制的机制。研究结论:对现代社会土地抗争提出依法保障农民的抽象土地权益;增强政府制度化吸纳抗争的能力;在互动中通过协商达至"重叠共识";在改革中推动土地制度创新等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3.
累退税、土地市场与地权配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在土地市场存在的情况下,分析累退税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研究方法:历史文献、逻辑推理与案例比较。研究结果:(1)人头税与土地税实际上均与土地挂钩,导致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2)明朝的士人优免制度形成了制度上的土地累退税;(3)豪强与权贵具有更强的逃税和避税能力,造成了事实上的土地累退税;(4)中国近年来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农业补贴制度,对地权配置的影响起到了与土地累退税类似的效果;(5)具有土地累退税特征的财税制度影响了土地市场运作,促进了地权集中,导致了效率和公平双重损失。研究结论:应改革具有土地规模累进特征的财政补贴政策,实现单位面积农业补贴的均等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土地制度与早期国家创制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发现,早期国家创制的过程中土地是政治体系型构的一个结构性要件。具体而言:初民社会中,土地与人类组织的变迁和人类社会的形成紧密相关;原生形态公社阶段,土地权力和土地权利之间的互动伴随和推动着公社形态的发展;早期国家创制的过程中,地权演进伴随权力集中、政治统治调和地权冲突、地缘行政开始代替血缘支配。概言之,早期国家正是地权等级形式化的归宿。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地调查湖南省G县城郊西水村第八村民小组的两次征地补偿费分配情况,本文发现,地权稳定性间接影响征地补偿费在村内的分配。在村内分配征地补偿费的过程中,集体成员权和土地承包收益权的冲突与协调,实际上是象征地权与契约地权对土地剩余产权竞相控制的过程。在稳定地权条件下,象征地权和契约地权相互制约,共同享有土地剩余产权收益;在不稳定地权条件下,不完全地权不断强化象征地权,弱化契约地权,形成象征地权掌控土地剩余产权、进而侵占和剥夺契约地权获得土地收益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所有权的否定之否定--纵论制度变迁中的俄罗斯土地制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俄罗斯近几个世纪的发展变革中,土地问题都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对俄罗斯土地制度的变迁考察中,我们可以发现,与俄国集权传统相适应,俄罗斯的土地产权制度的变革都是由统治阶级自上而下强制推行的。本文分三个大的历史时期即旧俄国时期、苏联时期和俄罗斯当前时期,全面阐述论说俄罗斯土地制度否定之否定式的两次历史巨变。  相似文献   

7.
政治解决途径在我国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中的选择性适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土地和住房政策的历时性调整引发的纠纷,是超越单一法律救济途径的"历史遗留问题".对于这些土地历史遗留问题必须以政治途径为先导,辅以法律与行政手段的有效配合,使这些历史遗留问题达到被现行的制度体系所包容和转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传统社会权力干预对土地收益分配的影响,梳理中国地权的历史谱系演进并为现代地权制度中的增值收益合理分配提供启示。研究方法:理想型建构法,分析性叙述法。研究结果:(1)以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对私权利不同程度的干预,建构了哑铃型与纺锤型两种理想的地权形态;(2)不同地权形态下的“权力—权利”互动模式可以总结为均田薄赋、经界并税与隐占兼并;(3)地权的历史谱系演进呈现为在王朝治乱周期下,形态由哑铃型向纺锤型的转换,这不仅呈现出中央权力与地方权力干预强弱转换下的表层循环特征,也潜藏着权力干预弱化与权利演化的深层特征。研究结论:建国以来的“权力—权利”结构体现为“中央—地方—农民”的关系,面对结构失衡产生的城乡差距扩大,中央应通过将横向社会反馈纳入纵向政府问责来约束地方政府的权力干预,并通过推动城郊区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及差异化征税、远郊区农地国有化向农民还权赋能,走向“权力—权利”结构的制衡。  相似文献   

9.
在笔者近二十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文章以中国传统社会经济视野对地权制度及其演变与作用进行系统性考察与综合论述,构建了具有内在逻辑体系的解释框架。从私有产权、法人产权、国有产权与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等层面形成土地产权形态理论,以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典权为中心,明辨各种地权交易形式及其历史演化。在此基础上探讨地权市场与家庭农庄的关联与相互影响,并从历史实证与理论逻辑上反思佃农理论、平均地权等旧有成说,揭示与西欧经济道路迥异的中国传统经济的基本特质及其近代转型困境。  相似文献   

10.
关于传统租佃制若干问题的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过去认识传统乡村社会模式影响最大的为"租佃关系决定论"与"乡村和谐论"。前者强调租佃关系的作用,后者则把传统乡村看成一个非常和谐的、温情脉脉的大家庭。但这两种理论皆属一种理论虚构,难以考之史实。本文着重讨论前一理论。比较历史统计学的资料和计算证明:传统中国土地并不那么集中,租佃制并不那么发达;小农自由交易导致严重分化的说法不成立;历史上朝代际和朝代内土地趋向于集中的"规律"并不存在;当时的社会不公与社会危机另有原因,与租佃制关系不大;把地权问题说成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首要问题、把地权不均说成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弊病以及社会冲突和社会危机的主因,从而把平均地权说成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主要手段,是没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11.
建立我国新型土地征用制度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土地征用是地权行政的重要内容,我国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是一种国家行为,但是,现行的土地征用制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暴露出一些缺陷,其 要表面在征地范围不明确,补偿准低、不能及时支付到位,安置难以解决,土地收益比例分配不合理,征地程序混乱等方面。通过推进征地制度改革,可以逐步消除这些缺陷,与市场经济国家的征地制度接轨,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新型征地制度。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基于1999—2010年中国17省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分析中国农村的土地调整、农户的调地意愿及其对未来地权稳定性的预期和信心。研究方法:描述分析,列联分析。研究结果:(1)二轮承包后,实际土地调整明显减少,近期则由于征地和土地整理等原因导致土地调整开始增多。(2)支持不得调整土地政策的农户比例显著高于反对的比例,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等正式文件的发放有助于增强农户未来地权稳定性的信心。(3)土地调整的省市差异显著,而且平原地区调地多,丘陵和山区调地少。研究结论:中央政策对稳定农户地权稳定性的信心发挥了积极作用,并得到多数农民的拥护和支持;中央政策应进一步考虑不同地区资源禀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具有一定的弹性和灵活性。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马克思关于中世纪英国地权制度属性、变革的本质和对"农村居民土地剥夺"的原因以及对中国地权制度改革的启示,认为在加快地权流转进程中必须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推进地权正规化,以防止在地权流转过程中对农户承包权的侵害和集体所有权的漠视;二是在尊重农户个体交易意愿的基础上,重视农户对集体组织强制交易的自愿性接受,加快地权流转。  相似文献   

14.
征地已经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政府、集体和农民作为利益相关者,都面临着地权变化中的各种选择和利益重新分配,而选择权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却是与农地的初始产权安排紧密相关的。经过长期演化而来的现存土地制度对农村土地做了.复杂的产权安排,事实上造成了征地过程中利益分配中的矛盾和地权交易成本的上升。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以权利体系化应当具有的逻辑统一性、价值同一性和实践必要性为标准,分析现行土地权利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提出土地权利体系化的基本思路和重点内容。研究方法:规范分析、逻辑分析、历史分析。研究结果:现行土地权利制度存在土地概念使用、权利类型划分违反基本逻辑规律规则,国家和集体所有权差别对待及土地经营权内容设计背离价值同一性等问题;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宪法及自然资源单行法对自然资源和土地分别界定权利并以资源权利切割甚至吸附土地权利,民事法律未及时系统整合既有权利制度并补足土地权利空缺。研究结论:土地权利体系化的重点是合理确定土地所有权的范围,科学界分国家所有与集体所有,填补国有农用地使用权和法定地役权“漏洞”,调整充实土地经营权的内容及加快宅基地“三权分置”入法。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对"中国知网"刊载的土地科学期刊文章进行计量分析,探讨土地科学发展特征。研究方法:科学计量学、网络分析法。研究结果:通过对1980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中国知网土地科学文献题录数据的处理分析,可以刻画土地科学研究现状,梳理土地科学发展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结论:(1)土地科学影响力逐步攀升,并已形成了稳定的学者群体,新一代学者逐渐开始引领土地科学发展方向。(2)土地科学主要研究机构多为高等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研究活动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性。土地科学研究基金资助力度持续增加,文章来源期刊多元化。(3)土地科学发展经历了土地制度探索阶段、耕地保护阶段、城镇化阶段、城乡统筹发展阶段。"人地关系权籍时空系统"理论和时空锥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演进的内在逻辑。(4)"人地权三位一体"理论和三维空间研究域模型及其理论构成了土地科学研究域的基础,即土地科学主要研究内容是解决在特定发展阶段,土地生产关系与土地生产力不匹配所衍生的土地利用问题,而土地政策研究、土地资源利用和管理研究、工程技术研究则是解决相关问题的土地科学理论实践,土地科学是一门典型的"问题导向型"和"实践推动型"的科学。  相似文献   

17.
宪法土地制度具有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只有遵循宪法文本,体察立法意向,立足运行现状,方能客观、全面、真实地映照土地制度宪法规范的真正意涵。宪法第十条的五款内容是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从宪法内在逻辑看,土地制度条款内在统一于宪法整体;从权利类型形态看,宪法的规定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两权分离”;从制度规范状态看,土地所有权的动态转换和土地使用权的有序转让表明宪法土地制度是动静结合的条款;从义利观念取向看,宪法土地制度条款体现了义利兼顾的宪制理念。现行宪法的转型宪法特征决定了宪法土地制度设计及运行的先天不足,但这并未动摇土地制度的宪制基础,并不影响土地制度在宪法框架下的嬗变和完善。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土地权马克伟建立并完善以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适应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社会主义地权制度,对于加强我国土地管理十分需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地权问题的重要性显得越来越突出,我国地权和地权制度已成为当前研究、讨论的热门。...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引致中国农村地权稳定性变化的因素。农村土地制度被看作是村庄集体决策的结果。土地调整的正面作用是为村民提供一个收入保险机制,负面作用是降低地权的稳定性,损害村民对土地的投资的积极性,同时,每一次调整都涉及较大的谈判成本。一个村庄是否调整土地是村庄集体在权衡正反面影响之后做出的决策。由于这些影响受当地的经济条件,如土地禀赋、收入水平、非农就业机会以及税收等因素的影响,地权稳定性的变化呈现出诱导性的特征。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几个假说,并利用4省83个村的调查资料对它们进行了计量检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广东省Y村地权之争的四个案例,呈现了土地产权"祖业"的乡土逻辑与"物权化"的现代规则。"祖业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象征性、继替性和社区性的特征,农民仅仅享有继承使用权,而不具有独立产权。"祖业"观念与村落的社会结构形成相互塑造的自洽逻辑。"物权观"下的农村土地产权具有商品性、私有性、个体性特征,农民认为他们应拥有完整的独立产权。土地是资本链条中的一个重要生产要素,物权化的土地产权改革使土地成为商品,这是现代工业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中国农村和农民仍将长期存在,土地物权化改革可能导致村落共同体快速瓦解,从而引发新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