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利于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西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西部地区经济是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增强,是我国综合国力增强的重要组成部分。江泽民指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加快开发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2.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应该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综合开发和生态治理相结合,使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乡村集体发展、科学规划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退耕还林工作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3.
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西部地区是我国经济社会最落后的区域,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许多困难.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西部地区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并提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西部地区的贫穷主要表现在农村,农村的贫穷在于非农收入低。从四川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来看,非农收入中工资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农民减收的主要因素来看,种植业收入增长明显下降,工资性收入和种植业收入是四川农民收入主要来源。西部地区农民增收的基本路径不应寄托在种植业上,而应寄托在非农收入上,非农化的形式选择有两种:“离土不离乡”,“离土又离乡”。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分析发现西部山区县存在农民纯收入与全国翻番目标差距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滞后、农民转移就业度不高、农民财产性收入逐年下降、财政金融扶持农民增收成效不大等问题,提出了抓紧实施促进山区县农民收入增长专项计划、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力度、加快农村改革创新步伐帮助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强化财政支农资金扶持、创新和调整农村金融服务方式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农业税取消后,受农资价格、生产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农民的减负增收效果有限,外出务工被认为是增收的主要途经.大部分农民对当前的农村政策和政府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政府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公共产品供给和政府职能等方面的工作能有所突破.调查结果表明,西部农民希望能够改善发展基础,提高发展能力并获得发展机会.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劳动力劳务开发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劳务开发为农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发展劳务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近几年我国劳务开发有了一定成效,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我国劳务开发和农民增收的现状和问题,揭示劳务开发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劳务开发工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促进我国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相似文献   

8.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产业结构单一。在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中,应该与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综合开发和生态治理相结合,使与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相结合,与乡村集体发展、科学规 划相结合,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退耕还林工作收到实效。  相似文献   

9.
我国西部将实施一项规模浩大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该计划通过引进、组装、推广一批行之 有效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和模式,达到增加西部农村能源供应量,遏制植被破坏,促进农 民增收的目的。这一计划实施后,西部地区农民生活用能效率将大大提高,优质能源占50% 左右,农民将在原有基础上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到2010年,全国生态农业县将达到300个 ,覆盖面积3亿亩;全国人工种植草地、改良草地面积达到9亿亩,占全国草地面积的15%。 西部地区的每个省区将重点建设1至2个农业示范县。西部150个县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计划 ”,建设以日光温室…  相似文献   

10.
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部地区地处长江、黄河上游 ,是中国自然生态脆弱和敏感地带 ,其地质地貌复杂 ,自然灾害频繁 ,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不佳 ,高度重视和科学实施退耕还林 (草 )试点工程 ,对于逐步遏止水土流失和生态恶化 ,有效恢复长江、黄河上游生态系统 ,促进西部不发达地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稳定无疑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调查研究表明 ,自 1998年 9月和 1999年 10月起实施的长江上游天然林保护工程和长江、黄河上游地区退耕还林试点工程以来 ,通过广大人民群众的充分理解、积极配合西部各省 (区 )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