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 毫秒
1.
研究目的:以公众参与理论为基础,分析我国土地征收法律制度中公众参与机制的不足,借鉴国外经验提出进一步完善的建议。研究方法:比较法和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征收决策要充分吸纳公众参与,利害关系人和其他公众的参与程度应当不同;目前我国土地征收中的公众参与不足主要体现在未能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和进行专家论证,听证方式适用范围狭窄及具体规定不明确,成片土地征收中的协商内容局限,以及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的公众参与方式不明确。研究结论:我国土地征收公众参与机制完善的重点是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加强专家论证,加强听证方式的作用并进一步明确规定,将协商方式扩展应用到成片土地征收中的补偿安置决策,并在社会稳定风险评估中建立明确的公众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2.
公众参与是环境民主理念得以体现的有效路径,是形成社会监督力量的重要源泉,是实现农村环境整治目标的推动力,是明确环境权利的实践基础。目前农村环境治理中的公众参与程度较低,主要根源体现在参与主体环保意识淡薄、公众参与缺乏权利基础、参与成本过高等方面。为加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提升参与主体的思想意识,完善相关立法为公众参与提供制度保障,多渠道降低公众参与成本,积极发展民间环保组织。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加强公众参与促转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提出"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性",但要实现真正的公众参与,特别是农民参与土地整治并不容易,需要深刻理解公众参与的理论基础,充分认识公众参与对土地整治的重要性,构建合理的参与制度,从而有效贯彻"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密切联系群众"的根本路线。土地整治中公众参与就是要在项目全过程中,政府及土地部门、群众等利益相关方广泛参与,通过相互协商,最后共同确认项目方案并参与项目实施及完成后的监督过程。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农村地区存在着规划环评制度不能有效涵盖、环评工作开展不力、项目后期验收及监管不到位和公众参与流于形式等问题。本文在对上述问题的产生原因进行分析后,提出了配套完善规划环评制度、科学建立政府考核方式、实施农村地区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开展农村环保宣传教育、积极鼓励公众参与等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综合管理思路的水资源管理模式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炳杰 《水利经济》2009,27(6):16-18
介绍了我国水资源管理现状和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内涵、目标及基本模式,提出了综合管理水资源的建议:①建立有效的协商机制;②建立市场化的水权管理制度;③建立健全用水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制度;④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作为民主理论与实践,乡村协商民主的价值对于处在激烈社会变迁的中国乡村尤为重要。基于协商民主理论,运用文本分析方法,以公众参与广东省乌坎事件为个案,通过还原媒体和网络对事件的报道,围绕公众对议题的建构、媒体对议题的审议、政府对议题的回应等,完整地展现乌坎事件中乡村协商民主的过程,乌坎事件进一步论证了协商民主作为基层治理新范式的实践前景。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比较公众参与在土地征收中的制度状态与实际操作,探讨土地征收程序中公众参与机制的构建与操作边界。研究方法:结合案例分析和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方法,以台湾典型土地征收案中的公众参与为案例,建立由主体边界、权利边界、途径边界三要素组成的"新"公众参与边界分析框架。研究结果:结合公众参与制度在实际执行中的内生缺陷,解释现有公众参与机制下的冲突形成与演变路径,在微观层面提出并细化了新公众参与的制度分析评估框架。研究结论:制度化、可操作化土地征收的公众参与边界,建立利益相关者合作博弈决策机制,允许一定的弹性空间,有利于实现公共参与的阶梯式进步。  相似文献   

8.
考察了芬兰和瑞典的山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其环境立法主要包括环境许可制度、环境效益评估制度和环境税费制度。考察表明,其在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方面的做法值得我国借鉴。主要借鉴:法律体系完备,行政管理协调有效,环保教育普及,公众广泛参与,环境产业发达,林业发展环境宽松。  相似文献   

9.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目的:通过对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我国土地利用规划中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的必要性。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因果分析法。研究结论:在完善规划公众参与制度的建设中,需要进一步明确公众参与的内涵,提高全社会的参与意识,将规划公众参与对象群众化、分层次多形式相结合。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积极引导公民参与环境治理,对于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基于沱江流域(内江段)调查数据,分析公众运用互联网参与流域治理情况。调查结果发现:公众对环境重要程度的认知不高,多数群众认为环境质量逐渐向好;公众运用互联网参与流域治理的意愿较高,但通过互联网获取环境文化知识、参与环境议题讨论和举报环境违法行为的公众人数较少。因此,地方政府应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介资源,对环境质量、环境知识、环境事件、环保理念进行普及和宣传,为公众环保行为提供有效的信息支持。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村环境问题越发难以解决,治理环境迫不及待。在治理环境中,公众参与尤为关键,但结合实际情况来讲,当前公众参与治理农村环境中不但缺少顶层设计,并且公众缺乏浅薄的生态意识、不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的法律制度等等因素对公众参与治理农村环境积极性起到严重的影响。所以,我们需要加大力度进行顶层设计,更大范围上进行宣传教育,健全参与机制,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以不断强化农村生态环境中公众参与,进而提高治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阐述我国流域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的现状及原因分析,结合在太湖流域的调查发现,认为构建流域水污染防治公众参与机制是实现更好公众参与的制度保障,并提出了完善公众参与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必要性及现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通过对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实施的必要性进行理论探讨,提出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的层次差异,分析土地利用规划中公众参与制度现状、实施现状和存在的不足.研究表明: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公众参与具有层次性;当前土地利用规划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参与过程,但总体上说尚处于起步阶段,问题较多.公众参与作为土地利用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尽快建立和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增加规划透明度和公开性,尊重和保障公民权利,改进和完善参与方法,重视公众的监督修改意见,实现土地利用规划由静态规划向动态规划的转移,保障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是提高土地整理规划合理性、实施有效性的重要保障.我国土地整理中的公众参与体现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实施管理、项目影响评估等过程,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参与方式单一,参与结果对决策影响低,缺乏相关组织机构,以及沟通中和保障措施上存在的问题等.改进的对策是:编制详细的公众参与方案,成立公众参与代表会,构建公众参与体系,提高公众参与意识并培育公众参与能力.完善相关法规和制度,加强公众参与的激励与约束.  相似文献   

15.
环境行政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达到结果理性,即提升环境行政的民主性、正当性和科学性。结果理性的实现要求公众参与满足过程理性,即有序参与和有效参与。环境行政公众参与活动乃是各主体行为互动的过程,法律通过权利义务的配置对各主体的行为进行控制,实现参与的有序化和有效化。现行参与机制政府保障公众参与的义务,而忽视公众的环境行政参与权利,使得权利义务的互动机制失灵,影响公众参与的效果。公众参与制度的完善需要重视权利和义务两个维度,一方面要确认并保护公众的环境行政参与权,另一方面要扩大政府保障参与的义务,强化政府的法律责任。  相似文献   

16.
公众参与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针对当前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形式、内容和效果,提出了公众参与存在的信息公开不足、形式范围有限及广泛性不够等问题.立足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的工作经验和实际需要,从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扩大并完善公众参方式、加强媒体参与等方面提出了改善公众参与工作的一系列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马静  王秋静  韩青 《水利经济》2005,23(6):43-45
在借鉴琵琶湖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和评价太湖的管理措施,并提出建立新型管理体制综合规划管理;重视协商和公众参与管理等对太湖治理的管理措施,以完善太湖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8.
名词文库     
《农村工作通讯》2007,(4):39-39
环保民生指数环保民生指数是指居民在日常生活中,根据直接经验或其他渠道获得的对于环境的感受和印象,是公众对环保的认知程度、参与能力、评价能力的量化反映。其访问方式包括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两  相似文献   

19.
许佳君  李萍 《水利经济》2021,39(2):68-72
河长制是破解我国复杂水问题、保障国家水安全的一项制度创新,引导和鼓励公众参与是河长制走向长效化的关键,但在实践过程中,公众参与失灵现象普遍存在。如何避免公众参与落入形式主义的陷阱,确保公众实现持续有效参与,激励机制的构建至关重要。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和成本收益理论,构建公众参与激励机制的运行模式,以德清"生态绿币"的激励实践为案例,从河长办和公众两个维度分析运行过程,提出创新激励方式、针对性激励、完善公众护水平台、加强公众组织化参与等建议,以期为其他地区构建公众参与激励机制、推进河长制向河长治转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是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农村生态环境脆弱,现行自然资源法律制度存在局限性,无法实现农村生态环境的恢复和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本文以西部农村为视角,重新审视我国的自然资源法律,完善生态环境立法,建立生态资源宏观调控法律制度,制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制定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公众参与制度等,实现农村生态资源及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