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木质颗粒燃料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的生物质固体燃料。从经济可行性角度,地区林木生物质资源总量与可利用生产木质颗能源的资源量有较大的差距,地区木质颗粒燃料生产原料主要来源地区原木生产剩余物、中幼林抚育剩余物、木竹加工剩余物和城镇园林绿化修剪剩余物。福建省可利用生产木质颗粒燃料的木质生物质剩余物量相对较大,每年可利用木质生物质剩余物1 027.52万t,能生产木质颗粒燃料719.26万t,折合标准煤686.72万t,减少CO_2排放495.65万t,减排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
对碳储量和碳密度进行定量估算和动态分析,可为生态建设和森林合理经营提供参考,为碳汇特征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重庆市第六次(2002年)、第七次(2007年)、第八次(2012年)、第九次(2017年)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采用连续生物量扩展因子法,估算了4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周期内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并进行动态分析;利用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预测2022年重庆市乔木林碳储量和碳密度。结果表明:(1)2002~2017年,重庆市乔木林碳储量由4086.02×10~4t增至10923.65万t,碳密度由2002年的26.67t/hm~2增长至44.84t/hm~2;(2)天然林的碳储存能力远大于人工林;(3)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近几年对碳储量的贡献逐步增大,但以马尾松为主的针叶林仍然是全市碳储量的主要贡献者;(4)重庆市乔木林结构逐步改善,结构更加合理,碳密度随着林龄增加而升高,碳储量增长潜力大;(5)到2022年,重庆市乔木林总碳储量和平均碳密度分别达到15561.74万t和52.79t/hm~2,与2017年相比增加了42.5%和17.7%。全市乔木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69.3%,增加单位面积蓄积、进一步实施天然林保护、提高人工林生产力、制定合理的乔木林采伐强度和更新造林方式,有助于提高碳储存能力。  相似文献   

3.
2006年,全省有85个单位申报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266个,产地面积达27.19×104hm2,养殖规模214.9万头(只),产量13.33×104hm2,超额完成全年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双百的目标任务。目前,全省已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产地736个,面积达100.75×104hm2,养殖规模570万头(只);认证农畜产品1005个(其中畜禽产品33个),产量814.9×104t。其中,2006年,我省绿色食品产品开发、认证数量继续稳步快速增长,保持了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全省已累计有237家企业的550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主要涵盖了粮油、小杂粮、…  相似文献   

4.
利用统计数据、经验公式和碳排放系数,核算山东省2003-2012年基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排放量;通过ArcGIS10.2聚类分析,揭示山东省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变异特征;并与以往山东省碳排放的研究成果、GDP相近省份的碳排放量进行对比,评定此次估算的准确性。结果表明:2003-2012年间,山东省从碳汇状态(-5.14×106t)转变为碳源状态(1.38×108t),增长率超过27倍;建设用地是最大的碳源,建设用地面积与碳净排放量的相关系数高达0.942,林地(含园地)是主要的碳汇,但建设用地的边际碳排放量远远高于林地(含园地)的边际碳吸收量;山东省碳净排放量的时空格局差异显著,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鲁中和鲁东地区的碳净排放量居高,林业生态较好的鲁西、鲁北和鲁南地区碳净排放量居低,处于碳汇状态的地市数目从2005年的10个减少到2008年的3个和2012年的2个;山东省的建设用地边际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数值,总体碳源/汇水平与江苏省相当,尚具有较大的节能减排潜力。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10~4 t,单位土地面积平均碳储量32.28 t/hm~2;各街道碳储量差异明显。(2)以NDISI变化率表征土地利用开发强度,1992-2014年间上地街道开发强度最高,青龙桥街道(颐和园)开发强度最低。(3)该区各街道碳储量与其区位、用地结构及开发建设模式密切相关,开发建设活动并非一定会降低城镇土地碳汇能力。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城镇土地碳储能力,加强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研究,有助于合理制定城镇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6.
气候变暖已成为全球最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国家木质林产品碳库的储碳贡献问题已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的重点林业议题。文章基于气候变化框架与2013 IPCC指南,分析了碳库碳流动机制,核算1964~2014年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库的碳流动与碳平衡,继而评估综合减排贡献。研究显示:我国木质林产品的总碳储量不断增长,2014年为70556万t,硬木类产品年增长量约占95%。近十年,林产品碳替代能源减排量为加工碳排放的12倍。2014年综合碳储存与碳替代年度贡献达7614万t,年均减排量为中国能源消耗排放CO_2的2.5%。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定量估算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抚顺西露天矿西排土场土地复垦的生态环境效益,明确土地利用发展方向。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归纳总结法及生态经济学方法。研究结果:以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的林地、耕地、牧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排土场复垦土壤的特殊性,选取涵养水源、保持土壤、气体调节、营养物质循环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等与土壤联系密切的效益指标,对其生态环境效益分别进行定量估算,得出西排土场土地复垦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生态总效益为1586.5×104元/a;单位面积复垦后耕地、林地、牧草地的生态环境效益分别为2.47×104元(/hm2.a)、1.76×104元(/hm2.a)、1.58×104元(/hm2.a);气体调节效益方面,林地>耕地>牧草地;涵养水源及净化地表水体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营养物质循环效益方面:耕地>林地>牧草地;保持土壤效益方面:耕地>牧草地≈林地。研究结论:加强复垦区的水土保持措施、排土场复垦土壤肥力以及营养物质循环能力研究是提高研究区生态环境效益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中国农业国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农业资源的国际比较农业资源是农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农业资源总量居于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一)农用土地资源。全球陆地面积约为149.4亿ha,其中农用土地资源约这124亿ha。我国国土总面积为9.6亿ha,其中可用于农用土地资源的面积约为7.17亿ha,约占国土总面积的75%;已利用的农用土地资源面积为6.47亿ha,占土地总面积的67%;人均农用土地资源为5.2ha,约占世界人均农用土地资源的29%。(二)耕地资源。全球可耕地面积约为32亿ha,已开发利用为18亿ha;人均耕地占有量0.3ha左右。我…  相似文献   

9.
天津深层地下水安全开采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深层地下水资源组成和粘性土固结程度分析,第四系中更新统和下更新统是天津深层地下水的最佳开采层位。当集中在最佳开采层位开采地下水,地面沉降量控制在10mm/a以内,天津深层地下水的安全水位埋深为35~45m,安全开采量为26755×104m3/a,平均资源模数为2.90×104m3/a·km2。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碳效应及时空演进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了中国农地利用的碳效应特征和趋势。研究方法:测算各省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基础上,采用Kernel密度估计法。研究结果:(1)Kernel密度估计显示,中国农地利用净碳排放的地区差距有所缩小但幅度较小,净碳排放全国均有增长趋势,尤其是中部。(2)2000—2015年林地碳汇量增长了10.58%,草地碳汇则呈现微弱的逐年递减趋势。(3)2001—2015年生态退耕所产生的碳汇年均递减率为19.22%,因建设占用所引发的碳排量年均递增率为2.96%。(4)同2008年相比,中、西部地区生态退耕碳汇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而东部地区出现下降趋势;中、西部建设占用碳排放效应逐渐赶超东部地区。研究结论:中国不同地区农地利用方式不同,碳效应也存在差距,推进农地的优化配置,发展低碳农业。  相似文献   

11.
结合文献资料收集与经营方案调查,依据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审核备案的《竹林经营碳汇项目方法学》(AR-CM-005-V01)的方法,对安吉县竹林经营项目的碳汇进行计量,计量时间为2016—2045年,继而得到减排量。基于GIS技术方法分析竹林经过经营管理后的碳汇功能及其潜力;以及基于SPSS方法分析了解各村之间、经营管理前后竹林减排量之间的差异性。结果表明:安吉县竹林经营项目区碳储量(CO2-e)为24.43万t。经营项目区基线碳储量越高的村庄其项目减排量也相对越高,基线碳储量的大小对该地项目减排量的大小有较大的影响。竹子经营项目1~30年村与村之间的单位面积碳减排量差异性不大,但各村的单位面积基线碳汇量与项目碳汇量差异性较大。在对评价结果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大安吉县竹林经营碳汇项目实施并利用遥感技术对竹林经营进行实时监测、政府加强出台政策鼓励全国碳交易市场开拓、完善定价机制建设、加强碳汇计量精度研究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近20年海南岛热带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厘清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及其影响因素,为海南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 文章基于1999—2018年海南岛县域尺度的农田生产投入及作物产量等数据,构建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模型,利用ArcGIS 10.4、SPSS 21.0等平台,探讨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期间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增长,年均增幅1.15%,其中,土壤呼吸占碳排放量比例最高,为52.52%;碳吸收总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拐点发生在2013年,作物结构调整是碳吸收总量下降主要原因;海南岛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总量呈波动增长趋势,年均增长率为2.94%,2016年农田系统碳平衡由生态盈余转为生态赤字。从空间上看,碳排放、碳吸收和碳足迹总量都呈四周沿海地区高,中部内陆地区低的分布格局;但单位面积碳足迹呈现东南高,西北低的空间分布规律。结论 研究期间海南岛各县市的农田系统碳足迹呈持续增长趋势,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持续减弱,并在2016年由碳汇转变为碳源,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加强田间管理是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碳汇功能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森林碳汇价值评价——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人工林案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大气中CO_2的含量增加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对碳汇的研究也伴随气候问题成为社会各界的研究重点。对森林碳汇价值评价意义和方法进行了分析,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简称三北工程)人工林为例,采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三北防护林的碳汇价值量进行了评价,提出了持续开展三北工程、提高人工林固碳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评估秦巴山重庆片区宅基地非市场价值,为加大贫困地区宅基地退出补偿力度提供依据,为制定更为合理的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双边界二分式条件价值评估法(double-bound DC CVM)。研究结果:(1)研究区城乡居民对宅基地各类非市场价值认知存在一定差异;生活环境、文化素质、价值观念、经济收入等因素差异影响到城乡居民认知水平。(2)受访者对各类非市场支付意愿支付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受访者往往"理性"的将宅基地价值与切身利益结合起来,更多地表现为理性经济人。(3)Tobit模型回归结果显示,受访者的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的认可程度对其支付意愿有重要影响;一些经济社会特征对受访者的支付决策也产生一定影响。(4)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约为679.26×108元。每公顷宅基地非市场价值约为155.94×104元(10.40×104元/亩)。农民家庭年均支付意愿为464.52元,市民家庭年均支付意愿为1188.84元,分别占区域家庭平均可支配收入的1.96%和1.84%。(5)重庆市在该片区实际执行的12×104元/亩的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偏低。(6)双边界二分式CVM引导技术在评估宅基地非市场价值中的应用是可行的。研究结论:应通过参考单位面积宅基地非市场价值,提高贫困区宅基地复垦补偿标准,实行区域产异化补偿等措施,保护退地主体权益。  相似文献   

15.
基于《IPCC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指南2006》,依据交通工具的类型、活动水平、单位距离的碳排放系数,以中国知网2017年中国重要会议全文数据库为例,对会议论文活动中交通过程产生的CO_2排放量进行了核算。研究发现,2017年学者参加中国重要学术会议产生的交通能源CO_2排放总量为2 941~14 178 t,平均每篇论文对应的交通能源消耗产生CO_2排放量为92~443 kg,占中国人均CO_2排放量的1.2%~5.7%。其中,中国学术会议CO_2排放量较多的月份集中在8、9和10月,分别占全年比重的16.1%,15.3%和17.7%;学术会议CO_2排放量总量多的城市大多为经济发达的、交通便利的省会城市。据此,提出了优化会议地点、采用视频会议、低碳交通出行、进行有效碳中和等促进中国学术会议低碳化的相关途径。  相似文献   

16.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地统计学方法及生态经济学价值量评估方法估算了广西斯道拉恩索公司两个原料林基地桉树人工林不同树种有机碳储量及其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3种树种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36.38 t/hm~2)马尾松(35.02 t/hm~2)杉木(33.37 t/hm~2),结果与其他学者利用样地调查方法估算的结果相一致;研究区森林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03×10~5t,总固碳价值为842.61亿元;3种树种单位面积价值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436.52万元/hm~2)马尾松(420.28万元/hm~2)杉木(400.47万元/hm~2)。  相似文献   

17.
以Richards的森林固碳成本效益模型为基础,利用折现法计算森林的固碳量,对广东省30年项目期内两种生长速度不同的人工林固碳成本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30年的项目期内,单位面积阔叶混交林累计固定的折现碳汇量(62.85t C/hm2)高过杉木人工纯林(47.04t C/hm2)。当考虑土地机会成本时,阔叶混交林固碳成本为391.38元/t C,低于杉木人工纯林(731.50元/t C)。固碳成本会随项目期限的增加而降低,随折现率的增加而增加。阔叶混交人工林的固碳成本对折现率的敏感程度要高于杉木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碳排放增长引发的全球气候变暖等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耕地作为碳源和碳汇双重作用载体,剖析其碳排放演进特征显得极为重要。方法 文章基于1997—2020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变更数据和农业数据等,对农作物生育过程中碳吸收及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做了分类测算。结果 (1)江津区耕地利用碳排放、碳吸收、碳汇均成增长趋势,与1997年相比,碳排放增加了3.46万t,涨幅高达86.86%,碳排放强度涨幅为91.18%,主要碳源是农业化肥施用和农膜使用;(2)碳吸收增加了50.30万t,涨幅为27.31%,碳吸收强度涨幅为30.78%,蔬菜、水稻和其他粮食作物的碳吸收贡献比最大;由于碳吸收远大于碳排放,碳汇值均为正值,与1997年相比涨幅为26%,碳汇强度涨幅为29.50%;碳足迹与单位面积碳足迹比1997年相比均为增加态势,碳足迹增加0.11万hm2,涨幅为42.31%,单位面积碳足迹增加了0.011hm2/hm2,涨幅为45.45%,但24年间净碳足迹值均为负值。结论 近24年间重庆市江津区耕地利用处于碳生态盈余状况。  相似文献   

19.
甘肃是一个多山、多沙、多灾、水土流失严重、森林植被稀疏、生态条件差的省份。在全省国土面积中山(沙)区面积达90%以上,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mm 左右,最低不足40mm。全省荒漠化面积31.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8.5%;水土流失总面积达38.9万 km~2,每年分别向黄河和长江输入泥沙5.18亿 t 和0.5亿 t,占黄河、长江流域年输沙总量的1/3和1/10。因此,甘肃林业生态建设不仅对本省社会经济可持续  相似文献   

20.
中国森林资源第七次清查结果及其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系统分析第七次(2004~2008年)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总体情况的基础上,总结了此次清查的5个特点;从森林资源结构、资源数量、区域分布、资源发展变化等方面揭示了我国林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最新成果;剖析了森林资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措施。清查结果显示:全国森林面积1.95亿hm2,森林覆盖率20.36%,森林蓄积137.21亿m3;人工林保存面积0.62亿hm2,蓄积19.61亿m3,人工林面积继续保持世界首位;森林植被总碳储量78.11亿t,年生态服务功能价值10.01万亿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