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原理,参照国内外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个方面选择了31个因素为参评因子,建立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运用综合指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对泰安市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997-2001年,泰安市城市土地利用经历了从初步可持续利用、基本可持续利用到可持续利用的不同阶段,并不断向更高阶段演变,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协调度在波动中趋于上升,协调状况较好。  相似文献   

2.
城市近郊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城市近郊区土地不仅关系到城市建设,也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是我国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郊土地的可持续利用进行评价,从而确定土地利用目前的状态以及存在的问题,为今后完善土地利用规划,最终实现土地的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从经济可行性、社会可接受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3个方面构建济南城郊地区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加权法计算综合评价分值,并利用障碍因素分析法对2009—2017年该地区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态和主要限制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1)济南市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综合评分呈上升趋势,分值由2009年的0. 199提高到2017年的0. 827,可持续性程度明显提高,由不可持续过渡到了可持续程度很高,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和资源环境协调性并不平衡。(2)对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性利用的障碍因素进行诊断,确定出主要障碍因子依次为人均耕地面积、地均固定资产、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结论]济南城郊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虽然呈现上升趋势,但提升空间还很大,针对限制土地资源利用的障碍因素,今后应从增加资本和科技投入,提高垃圾的处理率和切实保护耕地入手,从而实现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得出近十年贵阳市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结果显示贵阳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整体较为明显,且建设用地面积增加较快,表明近年来贵阳市城市化水平提升较快,同时也给土地可持续利用带来较大压力。进一步通过P-S-R模型有针对性的选取21个指标对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作时序评价,并利用障碍度模型对指标体系进行关键障碍因子诊断,分析影响贵阳市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的重要因子,以期为贵阳市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耕地投入水平、耕地利用程度、耕地利用效益与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四个层面构建指标体系,采用改进的TOPSIS法及障碍度模型,分别对贵州省2008-2017年的耕地资源利用效率及障碍因子进行了评价与识别,得出结论,(1)研究期内贵州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水平经历了较低水平—中等水平—良好水平这一发展过程;(2)在2013年之前,耕地利用效益是影响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最明显障碍系统,其中农业总产值是最大障碍因子;2013年后,耕地投入水平是影响贵州省耕地利用效率的最明显障碍系统,其中农业劳动人数是最大障碍因子;(3)耕地投入水平是未来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障碍因素,在2013年后耕地利用程度及投入水平的障碍度分别以年均32.73%和18.35%的速度持续增加,而耕地利用效益及利用可持续性则是分别以年均7.16%和13.2%的速度不断下降。最后根据本文结论,结合贵州省实际情况,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贵州省耕地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5.
低碳理念下的南京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从发展低碳经济和转变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出发,建立低碳理念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模型。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ANP方法,障碍度模型和实证研究法。研究结果:1998—2009年南京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呈总体上升态势,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投入水平在发挥着主要作用,但土地产出效益和土地低碳水平的障碍度最大。研究结论:本评价体系较客观地反映了低碳理念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发展水平和趋势。  相似文献   

6.
协调度是衡量系统协调程度的重要参数,将其应用到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当中,可以较好地反映土地利用系统的发展状况及可持续利用水平;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线性加权函数法和协调度指数对呼兰区(县)土地可持续利用情况及协调度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994~2003年呼兰区(县)土地可持续性和协调度总体上呈逐渐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时期,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至关重要.文章以黑龙江省大庆市为例,构建了大庆市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综合主、客观赋权,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对大庆市建成区2002-2006年转型期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土地投入、土地产出、土地利用效率以及土地可持续利用度对该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大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同时存在土地产出能力、土地生态以及接续产业发展的用地需求等问题,因此,应积极采取必要的措施实现城市转型期土地利用模式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8.
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探索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方法,对陕西省10个城市的土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与时空分析。[方法]利用PSR (压力—状态—响应)模型构建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的相对权重。[结果](1) 2016年较2006年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提升显著,且整个研究区域的土地可持续利用呈现良性发展趋势;(2)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地域特征,总体上由高到低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地区;(3)陕西省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总体偏低,区域发展水平不够均衡。[结论]基于PSR模型评价城市土地的可持续利用状况,可以充分反映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解释指标体系的协调度与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程度的关系,揭示出陕西省各城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时间和空间的差异变化。  相似文献   

9.
根据系统科学理论和方法,基于"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研究思路,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方法和障碍度模型,分析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6年咸宁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经历了"较粗放—临界集约—较集约"的演变历程,2016年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等级为"较集约",但集约水平不高;经济水平、生态响应和环境质量是影响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单位面积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单位面积废气排放量、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等是制约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状况改善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动态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研究目的: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对2001—2012年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做出动态评价,并诊断出主要限制性因子。研究方法:运用基于相对熵理论的组合赋权法确定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进行评价,最后通过障碍度模型找出土地生态安全的限制性因子。研究结果:(1)12年来陕西省土地生态安全指数逐渐上升,安全级别由临界安全提高到较安全等级,但目前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属于低层次、不稳定的较安全等级,土地生态安全压力还很大。(2)从准则层看,土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威胁仍来自质量安全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其中土地退化的障碍度越来越大;从指标层看,最大障碍因子经历了由单位面积农林牧副渔产值、水土流失率到土地沙化率的变化。研究结论:基于相对熵权的土地生态安全动态研究结果符合陕西省实际。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揭示碳中和目标下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的区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为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研究方法:超效率SBM模型、核密度估计和面板Tobit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19年,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整体上呈现提升趋势,粮食功能区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上升态势。(2)核密度估计结果显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演进过程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3)从全国层面来看,科技投入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正向影响,自然条件、财政支农水平、工业化水平和农业机械化水平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从粮食功能区来看,不同因素对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的影响方向与程度具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中国耕地绿色低碳利用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特征,可通过“强化区域耕地生产要素高效配置”“完善相关政策工具设计”“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应用”提升耕地绿色低碳利用水平。  相似文献   

12.
以1994-2003年呼兰区(县)土地利用结构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的土地可持续利用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并借助GM(1,1)模型对其未来土地利用趋势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呼兰土地利用可持续性逐年增强,比较符合研究区实际情况;灰色系统理论模型的运用不仅可以拓展土地可持续利用评价的研究方法,而且在反映土地资源利用的时间特征方面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选取19个指标,用以衡量城市的土地利用水平.利用SPSSl3.0软件中的主成分分析功能,对选取的指标数据进行处理,找出与城市土地利用水平密切相关的主成分,分析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水平的空间差异.分析结果表明:城市土地利用水平主要集中为:单位土地利用综合水平、城市建设总体规模、社会发展水平、可持续发展能力和人口因素等;城市土地总体利用水平为:中、东、西部依次降低,三大地带在各主成分上表现又有差异.  相似文献   

14.
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研究对于实现土地资源最佳综合效益以及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利用2000年、2007年和2015年这3期TM遥感影像解译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对济南市长清区2001年从郊县改为市区之后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深入分析。结果显示:长清区土地利用变化具有明显的时空分异特征。从时间维度看,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在这期间也相对较大,其中,水域、林地、建设用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趋势,其他用地、草地和耕地呈现递减趋势。从空间维度看,土地利用结构变动明显,呈现明显的非农化趋势,耕地面积减少,城镇用地、交通用地等用地规模快速增长。另外受期内生态退耕政策影响,林地面积也持续增长。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角度来看,耕地是其他用地类型最主要的补给来源。最后主要从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四方面进行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化驱动力分析。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分析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区域差别化的城市建设用地供应政策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在分析345个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时空变化的基础上,运用地理探测器识别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的影响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研究结果:(1)中国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虽然持续增长,但增速逐渐放缓;(2)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存在较大空间差异,扩张规模按东部、西部、中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扩张速度按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逐渐递减;(3)全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主要受投资驱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产业驱动,中部地区由人口驱动转为投资驱动,西部地区城市建设用地扩张一直受投资驱动较为明显;(4)影响因子两两之间均为增强关系,包括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2000年,投资水平、产业结构及学校数量交互作用极强,而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资与其他因子的交互性明显增强。研究结论: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受产业、投资和人口共同驱动,但驱动力大小存在较大空间差异。应针对不同区域的主要驱动因素实施差别化管理,缓解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扩张。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分别建立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指标体系,从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等4个方面及耕地生态资源利用、耕地生态环境压力、耕地生态安全响应等3个方面共确定18个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方法]运用频度统计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变异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借助协调发展度与相对发展度模型计算,分析协调发展水平。[结果]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耕地生态安全发展水平均呈逐步上升趋势,整体来看前者发展状态要优于后者,两者协调发展水平呈"先升后降再升"趋势,2009年为变化转折点,原因是该时期耕地生态安全的严重滞后性。[结论]整体看来,呼伦贝尔地区耕地集约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发展水平呈稳步上升趋势,受到当地人口、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文章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分别建立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从人口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生态城镇化等4个方面,耕地投入强度、耕地利用程度、耕地产出水平及耕地可持续利用水平共确定20个评价指标,以便对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研究。[方法]依据系统性、独立性及可操作性等原则,参照相关行业标准及研究成果进行评价指标的获取与筛选,运用均方差权值法确定指标权重,最大限度提高研究结果的精确度,并得出影响江苏省协调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因素。[结果]江苏省耕地集约利用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发展水平成逐步上升趋势,各地级市协调发展水平及优化趋势差异性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为协调发展度高水平聚集区,宿迁、连云港为协调发展低水平聚集区,其余地级市发展水平一般。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优化趋势方面,常州与南通优化趋势较明显,南京、无锡及苏州优化趋势较好。镇江、泰州与宿迁优化趋势不理想,其中宿迁市需作为重点城市对象进行重点关注发展。[结论]影响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与耕地集约利用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素分别为城市建成区绿地覆盖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市房地产固定投资总额、人均粮食产量及复种指数,最终得到在江苏省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中要保护耕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及其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量分析和评价城市土地利用绩效并确定其空间分布,有助于土地管理的宏观调控和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本文以黑龙江省12个地级市建成区为研究区,从土地利用程度、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可持续性和土地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利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确定权重,采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法对2001~2012年黑龙江省12个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进行分析比较;并以评价结果为样本点,通过聚类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2001~2012年,12个地级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呈不同变化趋势,总体绩效水平上升,根据评价结果将12个城市分为土地利用高绩效地区、中等绩效地区和低绩效地区三大类;在空间上,城市土地利用绩效水平整体呈现西高东低、南高北低的特征格局,各城市的土地利用绩效水平差距较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