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长期以来,受种粮风险大、收益低、机会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农户兼业化"、"劳动力弱质化"、"生产非粮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导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难以提高,进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粮食产业化是扭转粮食生产弱质低效局面的根本出路。贵州省作为粮食产需紧平衡的省份,推进粮食产业化发展对确保贵州粮食安全、提高农民收入、创新粮食流通方式、搞活粮食企业经营等,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
供给侧生产端变化对中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战略背景下,粮食供给侧生产端对于保障中国粮食安全起到关键性作用。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土地规模化经营快速发展,粮食生产在质量效益和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其土地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风险的防范面临挑战;粮食生产成本的攀升和比较收益的下降,使农业支持家庭生计的功能不断弱化,导致农户种粮意愿普遍降低;居民食物消费结构升级引致种植结构调整,使保障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成本上升。粮食生产主体结构与行为、生产成本与比较收益、供需匹配关系等生产端的重要变化,对粮食供给能力进而对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为此,需要优化粮食安全目标,合理协调“保产量”与“优结构”的关系;完善价格激励机制,以需求升级为导向优化生产结构;优化收储调控机制,增强粮食安全风险应对能力;多举措提高农户种粮和地方政府发展粮食的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3.
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地位、挑战与保障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粮食生产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其中主产区作为国内粮食生产的重要主体尤为关键。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体现在其粮食生产的数量、质量、结构、生态安全和风险防控。无论是粮食产量还是调出率,主产区的粮食生产均做出巨大贡献,而北方主产区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近年来国内粮食生产端出现一些新变化,尤其在生产成本与种粮收益、经营结构与生产规模以及外部环境风险等方面,这些变化直接关系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进而对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主产区粮食生产安全,应继续保护提高主产区政府抓粮生产和农户种粮积极性、完善粮食价格形成机制与收储制度、高质量发展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增强粮食生产的风险防控和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江浙地区为例,对农户家庭的粮作经营行为及粮食储备变化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本区农户在粮作经营上呈现一种萎缩趋势,即营粮农户的比例不断下降,粮作种植份额也呈下降趋势。农户的这一选择完全符合农户经济理性准则,同时也是政策引导的一种必然结果。在这一背景下,农户家庭粮食储备水平出现明显下降,粮食的民间储备已降到警戒线以下,农村的粮食安全保障只能依靠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来解决。但作为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后盾,本区的粮食单产水平呈稳定上升趋势,正是基于粮食生产的这一特征,国家做出了粮作生产完全放开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随着新型经营主体的不断出现,许多地区加快了耕地流转的进程,对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土地产出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均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现行一些新型的市场化流转模式,如农户与企业、农户与专业合作社、农户与专业大户之间的流转“非粮化”较为明显。耕地流转“非粮化”现象一方面是农业种植比较效益的正常反应,是农民的理性选择;另一方面,耕地流转“非粮化”从长期来看可能因减少耕地面积而危及国家粮食安全。一、耕地流转“非粮化”的特点与原因从流转对象来看,农户对农户流转的耕地基本还是用来种粮食,但农户对协会、农户对企业、农户对种植养殖大户的流转,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粮食安全战略:演变路径和内在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粮食安全始终是关乎人类生存发展和国家稳定富强的战略性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经过多次调整,逐步建立起了相对稳固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粮食安全战略保障目标和范围、实施方式和路径以及保障主体均发生了适应性变化,并形成了相应的演变路径。而正是"不变"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思想和"变"的粮食供求形势及生产约束性条件之间的矛盾性,持续推动着中国70年粮食安全战略的步步演变。基于当前的粮食安全战略部署和预期的粮食供需形势,只有极力提升粮食综合产能,持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引导全民节粮爱粮,并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与时俱进地推动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实施,才能充分保障中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7.
<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根弦任何时候都不能松。节粮减损等同于增产,是开发“无形良田”的有效途径。我国粮食储藏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以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中央储备)和各级地方储备为主的政府储备粮;二是以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大农户和小农户为主的农户储粮;  相似文献   

8.
基于对河南省926户农家的实证调查分析表明:从数量上看,自给型、自给市场二分型和完全市场依赖型三种类型农户内部的粮食供给是均衡的,他们的粮食需求能满足与实现;77.3%的农户对自身粮食安全的主观判断是积极的、肯定的;22.7%的农户对粮食安全充满着不同程度的忧虑,原因集中于劳动力短缺、耕地减少、农业水利设施退化、农业自然灾害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户粮食储备对国家粮食安全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在对我国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动机、影响因素及作用作了归纳;在此基础上,对2002年“粮改”以来农户粮食储备行为的变化及对国家粮食安全的影响进行了重点分析;最后得到的结论是“粮改”后,农户粮食储备水平的下降进一步增加了粮食总供给的压力和风险、增加区域粮食安全的风险、增加国家粮食安全的财政负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粮农生物农药采用对粮食生产的品质安全与生态安全意义重大。从规模户与小农户差异视角,探讨不同经营规模粮农采用生物农药的意愿及转换成本对其的影响,为提高粮农生物农药采用率、提升国家粮食安全水平精准施策提供参考。方法 文章利用粮食主产区河南省688个粮食作物生产农户的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以及二元Logit 回归模型,探讨不同规模粮农生物农药采用意愿以及转换成本对其的影响。结果 粮农生物农药采用意愿总体较低,仅有39%的规模户和15%的小农户有意愿采用;转换成本显著制约了粮农的生物农药采用意愿;规模户生物农药采用意愿受信息成本、风险成本与财务支出的显著负向影响,小农户除此之外还受到学习成本、试验成本的显著负向影响。结论 重点面向规模户,推进粮食生产经营规模化、实施生物农药性能提升、施用推广、施用激励等计划,降低转换成本,增强粮农生物农药采用。  相似文献   

11.
建立农地流转保障粮食安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流转实现了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利用,是实现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非农化"、"非粮化"生产行为已对我国粮食安全构成了新的威胁。为此,本文从粮食生产功能区分类管理、生产体系任务分解等方面构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约束机制;从社会化服务、财政补贴、科技支撑等方面构建了"农地农用"、"农地粮用"的粮食生产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2.
2002年10月,国家粮食局在吉林、江苏、安徽、山东和重庆等五省市开展对2002年社会粮食供需平衡统计调查试点。调查内容包括:农户粮情、城镇人口口粮消费、粮食加工转化企业粮情、系统外粮食经营企业粮情和粮食流通环节中损失损耗等。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全面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等调查方法。此次试点省市共调查农户数23906户,占农户总数的0.5‰;调查城镇居民11950户,占居民总数的0.4‰;调查粮食加工转化企业3788个,占总数的20%;调查系统外粮食经营企业1944个,占总数的20%。从试点省市调查结果来看,初步结论如下:5省市粮食生产趋于稳定,…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农村土地流转加速,农业经营模式、种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湖北省涌现出了一大批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粮食生产经营主体,成为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稳定和发展粮食生产,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一支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与粮食安全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学者对影响我国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是从国家宏观视角进行阐述的,将粮食生产最重要的主体——农民排除在了分析范畴之外,同时也隐藏了许多值得重新审视的问题和误区:国家的粮食安全是否等于农民的粮食安全;国家鼓励粮食生产的政策对农民种粮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粮食生产过程中科学技术与科技产品的投入能使农民增加收入吗?粮食生产的规模化或去小农化趋势必然是好的选择吗?农户农业生产行为仅仅是一种经济行为吗?本文将从社会学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从而为我国的粮食安全策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黄淮海平原作为中国小麦主产区,肩负着国家口粮安全的重任。农户作为粮食生产经济主体,其生产行为直接影响到粮食的产量。对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和河北五省进行调研,剖析农户基本特征和生产安全行为特征,并结合调研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为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微观基础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6.
确保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的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时期我国粮食安全面临全新的形势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必须全面总结借鉴国内外粮食安全的经验教训,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粮食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购销市场化的粮食产业现代化新路子,致力于培育现代粮食生产经营主体,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强化粮食市场物流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对粮食的支持和保护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7.
农地流转过程中的“非农化”、“非粮化”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非粮化"和"非农化"是违背农地流转初衷的,不利于实现农业规模经营,也有损于国家粮食安全目标。基于政府和农业经营主体利益动机差异,本文对二者的行为逻辑进行分析;通过土地用途改变的可逆程度区分,对农地"非粮化"和"非农化"影响土地生产率和粮食安全程度等进行了辨析。最后提出需要重视"非粮化"危害,划分粮食生产主体功能区,禁止耕地"非农化",建立城乡之间的资源双向流动渠道,修复和恢复耕地土壤,建设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粮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户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因此如何降低种粮成本、增加种粮农民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成为建立粮食安全长效机制的重要问题。本文基于粮食主产区湖北省荆州市260份农户调查问卷,分析农户种粮成本和收益,提出粮食安全长效机制建立的建议:改善粮食生产的资源条件;控制生产资料价格;控制粮食价格;不断完善和优化粮食补贴政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粮食问题关系国家安全、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深入剖析新时期下农户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是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要求。[方法]文章基于农户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工具变量法和样本选择修正模型分析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的影响。[结果](1)农业机械化水平对农户主粮生产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业机械化水平每提高1%,农户主粮单产就提高1.219%,其中,水稻单产增加1.220 7%,小麦单产增加0.807 6%,玉米单产增加1.106 4%,马铃薯单产增加1.3798%。(2)从控制变量来看,户主受教育年限、户主务农经验、粮食补贴、农药化肥投入和平原地形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积极作用,家庭外出务工占比、土地流转和气候极端变化都对不同主粮作物生产有消极作用。[结论]在农户不大幅调整当前主粮种植结构的前提下,适当增加马铃薯种植面积,提高种粮农户农业机械补贴力度,推广农机社会化作业服务模式,从而提高粮食产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户生产决策视角的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测算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生产决策理论,剖析耕地保护经济补偿标准形成机理,并以非粮化经济补偿标准为例进行实证测算,为国家实现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目标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边际分析法,计量模型分析法与定性分析法。研究结果:多宜性耕地用途之间的边际利润差异是诱使耕地非粮化与非农化的经济动因,需要对限制完整耕地使用权所导致的农户利益损失进行合理的经济补偿。研究结论:耕地投入粮食生产的边际利润明显低于其他农地利用方式的利润,为了提高农户耕地保护与粮食生产动力,需要设置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资金,并改革现有粮食直补方式与农地分散经营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