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学生村官是我国农业与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提升其敬业度是大学生村官计划亟需解决的关键性问题。本研究从社会交换和社会认同视角出发,采用206对大学生村官与同事的配对样本数据考察了中国情境下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质量对敬业度的影响及社会认同在两者间发挥的多重中介作用。结果表明,大学生村官工作生活质量的职业发展性维度对其敬业度有显著正向预测效果;大学生村官的社区认同和乡土认同分别在职业发展性对敬业度影响中起中介作用;大学生村官的社区认同和乡土认同还在职业发展性对敬业度的影响关系中起链式中介作用,即大学生村官的职业发展性可以通过社区认同—乡土认同中介链对敬业度产生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2.
农村劳动力流动投资的成本分析——兼与农业投资比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农村劳动力流动投资的成本分析——兼与农业投资比较华中农业大学经贸学院刘焕喜郭犹焕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是近年来经济学者普遍关注的课题。国外解释劳动力流动动机的理论主要是收入均等化理论①,即不同职业和地区间的收入差别导致了劳动力在不同行业和地区间的流动。国...  相似文献   

3.
农民工职业流动是否对其城市定居产生影响?本文基于辽宁省沈阳市农民工的微观数据,构建了一个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的计量模型,实证分析农民工职业流动与其城市定居意愿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显示,职业稳定性、受教育年限、婚姻状况、居住状况、老家离打工城市距离和务工城市中是否有亲戚都对农民工城市定居意愿具有重要的解释作用;农民工职业流动因素中职业稳定性与定居意愿呈显著正向关系,即农民工在城市务工期间其每份工作的时间越长,其城市定居意愿越强;农民工的职业流动率和职业流动的类型对定居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本文探索了矛盾态度在"两减"行为发生中的作用机制,以解释在农业生产中农户对"两减"政策表现出的态度与行为不一致现象。研究结果表明,矛盾态度在利己价值观与"两减"行为间存在中介效应,但是在生态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不存在中介效应;市场价格预测、群体认同正向调节生态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的关系,群体认同负向调节利己价值观与"两减"行为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江苏省扬州市卸甲镇农村社区调查数据,考察了该社区住户20年来的职业流动情况,分析了家庭人力资本等因素对住户职业流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该社区住户的职业流动比较活跃,其中,非稳定的兼业阶层具有最强的职业流动性;对于低职业阶层来说,人力资本对于其实现向上的职业流动具有最重要的影响,但对于高职业阶层来说,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作用则相对较强。大力发展包括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内的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村家庭特别是低职业阶层家庭的人力资本水平,是促使其实现向上职业流动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促进收入流动是改善收入分配的重要机制。本文在对我国经济转轨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运用有序Logit模型对1989—2009年转轨时期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人力资本在不同阶段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作用存在显著差异。家庭人力资本中高中教育对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正向影响日益增强,而大学教育的影响则日益减弱;以户主是否担任干部测度的社会资本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的影响在转轨前期不显著,在转轨中后期则显著为正,但影响度并不大;家庭收入中农业收入比例越高越不利于家庭收入向上流动;抚养系数、户主参加医疗保险以及初始收入地位都对农村家庭收入流动产生了显著影响。大力发展农村高职教育、依托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非农就业机会、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强财富的代际间流动应是促进农村家庭收入向上流动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对广西壮族自治区86所农村中学教师的调查数据,通过分析不同特征的农村教师在自尊、职业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方面的表现和三者的关系,试图从教师职业心理变化的视角解读农村教师流失问题。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年龄、学历的农村教师具有不同的自尊水平、职业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表现;农村教师自尊水平的高低对其职业承诺和组织公民行为具有部分预测作用。更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教师的自尊既可以通过职业承诺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也可以直接影响其组织公民行为。因此,要解决农村教师流失问题,不仅需要政府从教育、人事、财政等政策层面进行干预,农村学校和农村教师自身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定性与定量研究,结合现有理论,探讨了流动少年的身份认同情况及其对内、外群体的评价。研究发现:第一,制度与文化因素对流动少年形成身份认同均有重要影响,在文化意义上,流动少年群体可以划分为城市化中的流动少年与城市化了的流动少年两个类别;第二,在社区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自然和生态维度上给予农村积极评价,在社会经济维度上则给予城市积极评价;第三,在社群评价方面,流动少年在品德维度上积极评价农村人,同时承认城市人在个人素质和社会经济地位方面更有优势;第四,处于弱势地位的流动少年同时表现出内群偏好与外群偏好,这说明,对于流动少年而言,系统正当化理论较之社会认同理论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9.
影响农村人口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不同年龄、不同经历、不同职业倾向的农村人口对职业技术教育需求的影响因素。本文认为,影响农耕者需求的关键因素具体表现为培训机会的获得和培训是否对耕作起促进作用;从业技术含量是影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的关键因素;职校学习是否对职业流动起到明显的作用是影响在读学生选择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因素。以农民自主选择为基础,以劳动力市场导向为原则,重构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市场需求,定位培养”新模式,应该成为今后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当前农村教师的无序社会流动客观上威胁了农村教师队伍的稳定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利用对湖北省随州市的调查数据,本文分析了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教师具有普遍的社会流动意愿,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的农村教师的社会流动意愿具有显著差异;农村教师工作和生活的环境生态因素、经济收入、社会因素、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等是影响农村教师社会流动意愿的主要因素,其中,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是关键性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现状与特点,结合实际调查分析了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并对广东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进行了预测。笔者认为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启动和长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广东省外农村劳动力的流入量将减少;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省内贫困地区仍是劳动力的主要输出地;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聚集地。受文化素质的限制,农村劳动力仍主要聚集在劳动密集型产业。  相似文献   

12.
建国以采,农村土地制度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这些变革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地域人口与土地的关系,并决定了农村地域人口的流动方向.本文从土地制度入手,分析了不同阶段土地政策对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影响,探讨了土地制度变迁与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关系,研究认为农村地域人口流动虽然受多重因素的影响,但土地制度才是影响农村地域人口流动的核心因素.  相似文献   

13.
新生代农民工从事非农职业的流动特征及相应的经济效应对于深入考察进城农民如何通过职业流动积累并逐步提升在城市生存和发展的能力、促进农民工真正实现市民化至关重要。本文以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为研究对象,构建拓展的明瑟方程来反映新生代农民工工资收入决定,以新生代农民工当前收入水平与上一份工作的收入水平来衡量其职业流动方向(向上、水平与向下),进而采用ordered Logit模型来测量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流动方向。结果表明,人力资本提升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年龄、职业流动次数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实现向上流动负相关;相对于被动流动,采取主动流动方式的新生代农民工很可能实现向上流动;从事建筑业的新生代农民工其呈现职业向上流动的态势,而从事服务业的呈现职业向下流动的态势,其原因很可能是其工资水平没有改变抑或下降,但工作环境和福利待遇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别比较了城市和农村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的政治态度差异,同时考察了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影响的差异。研究发现:第一,人口流动之于城乡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呈现背反的影响态势:人口流动对农村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消极作用,相比于农村非流动居民,农村流动居民具有更低的政府信任程度、社会公平感和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恰恰相反,人口流动(指从乡村到城市的移民经历)对城市户籍居民的政治态度具有积极作用,相比于城市非流动居民,城市移民具有更高的政府信任程度、外在政治效能感、社会公平感、制度化政治参与水平以及更低的社会冲突感。人口流动之于城乡居民政治态度的背反效应,可能跟流动人口习得的"城市性"与保留的"农村性"有关。第二,不同时期人口流动对城乡流动居民政治态度的影响也表现出背反效应:相比于在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流动的农村户籍居民,在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流动的农村居民拥有更加积极乐观的政治态度;相反,相比于改革开放之前(1949~1978年)移民的城市居民,改革开放期间(1979~1992年)与市场经济时代(1993~2010年)移民的城市居民均拥有更加消极悲观的政治态度。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大量福利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际差异。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农村劳动力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信任会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代际职业向上流动;(2)社会信任会通过促进社会网络的形成而影响代际职业流动;(3)当代际职业流动跨度增加时,社会信任的正向作用减弱。除此之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信任的正向影响也会减弱。  相似文献   

16.
农业现代化进程将新的能量、物质、信息输入农村传统生产力系统,引起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劳动者一系列深刻的变化;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将一部分农业劳动力从农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这部分农业剩余劳动力离开农业后,就在部门间和地域间流动。笔者根据江苏农村劳动力流动情况的调查,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动因、动能和流动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流动削弱了农村科技传播受众的接受愿望与能力,对农村科技具有弱化作用.要优化农村科技传播效果,需要根据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动的现实,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增强农民接受科技传播的能力,发挥大众传播媒体的优势,发展农村民间科技传播组织,探索农村科技传播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深入,改革带来了大量福利的同时也加剧了农村内部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而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代际差异。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结合社会资本理论,实证分析了社会信任对农村劳动力代际职业向上流动的影响。研究发现:(1)社会信任会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代际职业向上流动;(2)社会信任会通过促进社会网络的形成而影响代际职业流动;(3)当代际职业流动跨度增加时,社会信任的正向作用减弱。除此之外,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社会信任的正向影响也会减弱。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创业教育的有效性较为低下,可能的一个原因是高校教师的体制内职业价值观在日常授课的互动过程中影响了学生的职业价值观,进而降低其创新意愿。沿着这种思路,本文在界定了高校教师职业价值观的基本特点后,强调其对学生风险容忍度、创业自我效能感及进取性职业倾向的影响,进而在教师工作、课程个性化设置及创业教育体系设计三方面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20.
职业认同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心之一。在知识经济时代,需要充分发挥高校的组织支持功能,才能在满足高校教师职业发展机会的同时,也促进个人职业认同感的提升。通过对南京市内24所高校教师进行调研,从社会认知与交换理论为切入点分析职业发展机会对教师职业认同的形成路径与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为教师带来的职业发展机会与教师感受到的支持感均能够提升职业认同。同时,合适的岗位也是有效激发高校教师职业认同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