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一直在广东打工,以前担心小孩放在家里无法照应,只好把他带到广东去,那时读书费用高不说,还只能寄宿在亲戚家里,十分不方便,也没多大效果。现在好了,小孩在镇里的义新中心小学寄宿读书,不但成绩上来了,人也活泼开朗了许多,我也觉得很高兴,可以放心地在广东打工挣钱了。”这是岑溪市南渡镇义新村村民赖开梅于7月29日从广东赶回家看孩子时说出的一段肺腑之言,也是岑溪市人大代表提建议,让农村留守儿童走上寄宿之路所带来的新景象。  相似文献   

2.
我有3个孩子在读书,爱人在广东打工,家里经济拮据。去年在食用菌协会的动员下,抱着尝试一下的心理,种了180平方米的蘑菇,没想到今年菇价这么好,卖了3800元,投资才700多元。下一潮菇我打算把种植面积扩大到350平方米,换棚膜,严把质量关。希望政府补贴菇农,促进菇农增收。种蘑菇,  相似文献   

3.
"妈妈,我想打工."那天,儿子走进我的房间,轻轻地对我说. "打工,你在说什么呀?你才14岁的人,上哪打工去?你不上学了?"我听了十分惊讶,一向十分聪明懂事的儿子怎么突然间产生这种念头."妈妈你误会了,我是想在家里打工,我做一些家务活,你付给我工资."儿子解释道,递给我一张小纸片.  相似文献   

4.
谁来种地     
<正>"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唐代诗人韦应物在《观田家》中描写到:自惊蛰之日起,就进入了春耕繁忙时节,健壮的青年都到地里去干活,女人和小孩拾掇好家里的菜园子准备种菜。而当下的"春耕图"中,常常看到妇女、老人在挥汗劳作,小孩在旁玩耍间或帮点忙。青壮年劳动力哪里去了?毋庸置疑,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走进繁华的都市,成为打工一族。2011年农民工数量达  相似文献   

5.
<正>苏轼有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深入十万山下的大直镇那板村,有一个人特爱种树,人称种植"狂人"曾宝繁。种桉树起家今年45岁的曾宝繁,20多年前离开钦州,只身来到广东肇庆的西江大学读书。毕业后,直接选择"下海"到广东打工,一直到1998年才回到家乡。这时,钦州兴起甘蔗上山风,他便在那板村山上种了400多亩甘蔗。后来林业部门动员他退耕还林种植  相似文献   

6.
潘杰 《中国改革》2003,(12):31-32
悲剧源于无知——农家女不同的打工故事家政服务员输出大县——甘肃省L县,赵坪村的黄老汉家和S村的L老伯家都有或曾有家人在北京做过家政服务员,只是没想到相邻两村的两个农民家庭却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打工故事。当我们走进黄老汉家门的时候,黄老汉和大儿子正在翻新房子。黄老汉介绍说从两年前老伴在县就业局的介绍下到北京作护理员起,家里不仅还清了债款,儿子读书学费也不用愁了。去年女儿也跟着去北京作保姆,娘俩每月都给家里寄钱,现在手里有了余钱了,老伴就一直督促着让今年秋天把房子装修装修,在村里也可以体面体面。黄老汉感慨说:“家…  相似文献   

7.
正"过完年我准备申请小额贷款,和朋友一起办个小茶厂。"龙富兵的心气,如今足得很。龙富兵的家位于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布代村。眼下,这里郁郁葱葱,3500多亩茶叶,漫山遍野,不久就能采摘。布代村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山多地少,"以前村里交通闭塞,产业发展滞后,村民收入低。"村第一书记李建福介绍,全村共789户约3500人,2015年贫困发生率达48.5%。龙富兵过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既要供两个小孩读书,又要赡养两位老人,"一家六口全靠我打工过活,以前日子过得难,老木楼一住就是几十年。"  相似文献   

8.
《致富之友》2005,(3):61-61
案情简介:5年前我到海南打工,身上的钱用完了。我就打电话要我的堂姐从江西汇款过来。但是不久我就找到老乡借到了钱,买了船票到广东打工去了,也没有收到汇款。现在我的堂姐叫我还她的钱,可是我根本就没有收到汇款。我该怎么办?谢谢!  相似文献   

9.
<正>野猪家养,把原来是山里的野猪驯化后养在家里,想必您已经听说过很多了;但家猪野养,让原本生活在猪圈里的家猪养成了"野猪",您听说过吗?在广西东兰县泗孟乡一个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里,这种场面可是活生生的事实。这里的人是如何把家猪养成"野"猪的?带着这一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这个叫"枫树林生态综合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社长黄秀红,解开其中的奥秘。偶然发现:家猪上山变"野"了!上世纪90年代初,黄秀红到广东打工,一去就12年。虽然也积攒了点钱,但是她觉  相似文献   

10.
想起妈妈     
过年了。孤身在外打工的我也在想念着我的家乡。我的妈妈! 家乡的声音,就是邻居家的小孩们在街边玩起打板子来.只要一方把另一方的纸板打翻,就算是赢了.高兴得不亦乐乎;家乡的声音。就是左邻右舍的姐妹们三五成群的在大门口聊着天,纳着鞋底、钩着花……而我的妈妈,现在应该忙碌在她的小菜园里吧!  相似文献   

11.
正2003年4月,龙州县彬桥乡林立夫妻俩随着打工大军到广东务工,在广州制衣厂打工的3年时间,他俩深刻感受到在异乡打工的艰辛及与家人分离的苦楚。2006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夫妻去惠州市看望在当地种植柑橘的堂姐,在进入柑橘园的一霎那,林立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漫山遍野的金黄色的柑橘,以及红彤彤的年橘点亮了整个山头。堂姐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看我这100多亩的柑橘,三年挂果卖出去收入100多万,每年都有收入,可比你打工强吧。"堂姐的一番话在林立夫妻俩心里引发了轩然大波,他们想,  相似文献   

12.
社会是复杂的,世事纷繁,付出不一定有收获。但生命的意义不一定在于结局,过程也很重要。我至今一无所有,但我不愿为付出斤斤计较,为走南闯北的无功而偃旗息鼓,因为,经历是一笔不可估价的财富。社会是一本厚重的书,打工也是在读书。许多人在  相似文献   

13.
国外经验表明,寄宿制学校会对弱势群体儿童的学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随着中国农村地区大量留守儿童的出现,政策制定者也试图通过寄宿制学校部分解决农村孩子特别是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缺失问题。本文试图利用2015年河北和四川两省5县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研数据,实证检验寄宿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寄宿会显著降低贫困地区农村儿童的阅读成绩,且与适龄寄宿儿童相比,低龄寄宿造成的负面影响更为严重。寄宿时间越长,孩子在阅读能力方面的表现越差。上述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一步对不同留守状态孩子的估计结果表明,寄宿对农村儿童阅读能力的抑制作用仅存在于父母双方都在家或者父母一方在家的孩子身上,而对父母双方都外出的留守儿童来说,这种负面效应并不显著存在。  相似文献   

14.
开县明月村村民张婆婆今年78岁了,张婆婆一共有四个子女,如今四世同堂,但是在老人的家里却找不出一张全家福。张婆婆说子女们大多在广东打工,一家人已经有十多年没有真正团聚了,不过张婆婆即使再想念孩子们,也不希望他们回来种田,孙辈和重孙辈更是没在老家生活过,这个22人的大家庭平时就只有张婆婆一个人在老家种地。考虑到妈妈年龄越来越大,张婆婆的大儿子张兆福今年辞去了在深圳的工作,结束  相似文献   

15.
正糍粑因口感糯滑、口味清香,备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一种常见的食物。重庆巴南区丰盛镇十字街有一位农妇,正是靠着这小小的糍粑,成为当地的"名人"。这位农妇就是田芳,她靠着卖糍粑盖上了三层楼的新房。如今46岁的田芳,不仅有做不完的糍粑订单,每年有10余万元收入,还不用外出打工,照顾了家里的老人、小孩。近日,笔者走进丰盛镇十字街田芳的家时,她正在和70岁的父亲一起做糍粑。只见他们将浸泡好的糯米倒入木甑子里,旺火  相似文献   

16.
牧溪 《农家之友》2011,(6):56-57
聋子父亲让我无地自容从小,我就属于苍白瘦削的女孩,冷漠、孤僻、自私。我得过很多奖状,家里墙上挂着的却是漂亮的山水画。因为我把奖状偷偷地藏了起来,父亲问;"听说你这学期在学校拿了第一,怎么  相似文献   

17.
花草人生     
陈晨 《致富之友》2005,(5):34-35
张松1995年高中毕业以后.只身前往广东打工.没有什么手艺身体又瘦弱的他总是找不到工作,在最困苦的日子里,他连两元钱的盒饭都买不起,有时为了能吃上一顿饱饭.他不惜把自己身边为数不多的几件物品廉价当掉。2002年冬天,在广东打了几年工的张松带着一份失落和伤感回到了家乡。他想,在家里种地最起码还能吃顿饱饭。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来,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要求,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财政支农的稳定增长机制逐步建立,2003年至2007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资金投入达15060亿元,相当于前10年的总和,亿万农民群众更多享受到了公共财政的阳光,农民兄弟们深切感受到身边的变化.这两年,小孩读书免费了,看病的钱可以报销了,特别困难的领到低保了,土路变成水泥路了,喝上清洌卫生的自来水了,"超市"农家店开到家门口了,政府的培训让家人带着手艺出门打工了,还有,种粮食能拿到政府补贴了……  相似文献   

19.
正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牧民,在山里长大成人,小时候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跟随父辈们日出而劳、日落而归地生活,1992年高中毕业后,便回到家里开始放羊。家境贫困、父母年迈多病、家里的羊也不多,他不甘心像父辈们一样一辈子如此,于是他怀揣着发家致富的梦想,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了。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外出打工已经不知不觉5年了,可是打工却没有多少收入。残酷的打工生涯告诉他,这条路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个19岁的农村青年。由于自己读书时贪玩,初中毕业就没有继续上学了。我外出打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闯荡了几年,一事无成。1996年我回到家乡,在家闹得无聊,就到同学家玩,偶然看到了在《致富之友》上面介绍四川省神县花园街一等伤残军人张仲安身残志坚,自学成才,发明成功《孵禽薄水温箱》获得中国专利权的事。我拿着报纸赶紧回家,迫不及待地告诉父母自己想到张家拜师学艺的想法。父母和亲戚朋友都笑我说:“看你这个娃儿,从小到大就没有一件事做成功过,家里又不是没你吃、没你穿,爸妈有钱给你用,你用不着冒那个险。”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