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79 毫秒
1.
<正>细菌性烂鳃病是由鱼害粘球菌引起的鱼病,又称为"乌头瘟",病原体为鱼害粘球菌。其菌体细长,粗细均匀,两端呈钝圆。一般稍微弯曲,有时弯曲成圆形、半圆形、Y形、V形。菌体长短基板上都不会一致,比较短的菌体一般都是直线型的,菌体大多数长为225μm,个别长达3525μm,个别长达3537μm,宽0.8μm。菌体无鞭毛,  相似文献   

2.
<正>3.12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Enteric septicemia of catfish,ESC)[病原]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是斑点叉尾鮰肠型败血症的病原菌。该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培养6h的菌体大小为0.5μm×l.75μm,培养18~48h为0.5μm×l.25μm,有周身鞭毛,在  相似文献   

3.
<正> 一、白头白嘴病 1、病原与症状 病原为粘球菌属一新种,与鱼害粘球菌的形态相似。主要症状:病鱼自吻端至眼球的皮肤变成乳白色,唇似肿胀,张闭失灵,呼吸困难。口周围的皮肤溃烂,有絮状物粘附其上,在池边观察水面游动的病鱼,  相似文献   

4.
<正>链球菌病非新病,牛、马、猪、羊、鹅等畜禽易受它的侵染,人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被感染,但鱼类受害并致经济损失却是"不久"的事。池鱼养殖由于人工因素的大量强行介入,许多相关环态发生了改变,鱼类链球菌病的发生越来越多且严重;敏感鱼类染病,若防控不力,死亡率可达30%-80%,已成为鱼类主要的细菌病之一,应该引起养殖业者高度重视。一、病原及流行感染鱼类的为海豚链球菌,大小0.7-1.4μm,卵圆形,β型溶血阴性,有夹膜,革兰氏阳性,多为链锁状或二链状球菌,不运动。它存在于水、污泥、病鱼体、灰尘和污染的饵料等  相似文献   

5.
<正>大口胭脂鱼鱼卵的卵膜呈轴射状,厚3.5μm,膜外有绒毛,在水中绒毛长10~25μm,起黏附作用。在生产性条件下,用滑石粉和奶粉脱黏,置于8L容积的孵化器中孵化,在实验室条件下,可用黏朊酶脱黏(50mg比100mL)。一、孵化条件1.水温大口胭脂鱼的生长、发育和繁殖受水温  相似文献   

6.
<正>淡水鱼类水霉病在各地均有流行,危害各种淡水鱼类及鱼卵。以早春、晚秋最为流行,水温15~20℃时为高发期。病因主要是鱼类体表受伤或因体表寄生虫(如中华鳋、鱼鲺)侵袭而感染水霉菌所致。密养的越冬鱼、春季塘水清瘦或体质虚弱的鱼类易患此病。鱼卵因卵膜破损或未受精而被病原感染引发此病。笔者通过对当地多个养殖户的调查分析,结合平时工作总结,提出防治技术方法,仅供参考。1病原水霉病病原主要是由水霉属和绵  相似文献   

7.
<正>2.柱状黄杆菌病【病原体】柱状黄杆菌(Flavobacterium columnare)。曾用有鱼害黏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 Lu,NieKo,1975)、柱状屈桡杆菌(Flexibacter columnaris)和柱状嗜纤维菌(Cytophaga columnaris)。【流行与危害】从鱼种至成鱼均可受害;鲤、鲫、白鲢、鳙、团头鲂、金鱼等也都可受人工感染,罗非鱼、团头鲂与三角  相似文献   

8.
一、流行草鱼出血病1.病原。出血病的病原属呼肠弧病毒科中的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弧病毒。本病毒能在草鱼的吻端、性腺、肾脏、鳍条等单层细胞中复制。复制的范围为20-35℃,最适复制温度在30℃左右。  相似文献   

9.
2019年3月初至11月底,笔者对泗阳县运河北片穿城柴河、张家圩、爱园、三庄槐树、史集街道西渔场等5个渔场暴发流行的九江头槽绦虫、指环虫、车轮虫、黏孢子虫等寄生虫性疾病进行全程诊断防控与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分析报告如下:1.调查工具、地点、内容及方法1.1调查工具生物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瑞氏染色液、鲁哥试液、捞海、25#浮游生物网(Φ64μm)、2.5L采水器、0.1mL浮游生物计数框、快速水质分析仪等。  相似文献   

10.
<正>所谓草鱼四大病是指出血病、肠炎病、烂鳃病以及出血性腐败病。这四大病给广大渔民朋友的生产生活带来极大危害,尤其在夏季更是高发季节。一、流行草鱼出血病1.病原。出血病的病原属呼肠孤病毒科中的一种水生生物呼肠孤病毒。本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罗非鱼细菌性链球菌病发病比较普遍,严重,损失大。究其原因有:①罗非鱼病原细菌不单是链球菌属,还有爱徳华氏菌属、气单胞菌属、假单胞菌属、黄杆菌属、噬纤维菌属,病症有重叠,光靠用眼睛看病症来确定病原很难准确,极可能误判,不能对症用药。②施鸭粪、猪粪鱼塘气单胞菌、假单  相似文献   

12.
<正>春季鱼类病毒性皮肤病主要有以下二种,其具体的防治措施是:一、痘疮病1.病原痘疮病是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毒直径为0.07~0.1μm,通常由成群的球状病毒颗粒感染所致。2.病症早期病鱼体表出现乳白色斑点,以后变厚、增大,形成表皮的"增生物"。色泽由乳白色逐渐转变为石蜡状,长到一定程度后自行  相似文献   

13.
<正>水霉病俗称白毛病,是能感染所有水产养殖动物的一种疾病。该病的发生基础条件是鱼体表受伤。流行适温范围为13-18℃。一、病原该病病原主要是水霉属和绵霉属的一些种类。一般由内外两种丝状的菌丝组成,菌丝为管状,为没有横隔的多核体。内菌丝像树根一样附着在水产动物的损伤处,分枝多而纤细,可深入至损伤  相似文献   

14.
<正>1、细菌性烂鳃病【病原】该病病原为黄杆菌属,柱状黄杆菌。曾认为病原是鱼害粘球菌,柱状屈挠杆菌。【症状】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常离群独游。病鱼体色变黑,尤其头部颜色更为暗  相似文献   

15.
正笔者在河南新县进行了一些草鱼出血病防治的创新试验,取得了一定防治效果,特总结如下:一、病原及致病条件病原为草鱼呼肠孤病毒和草鱼小RNA病毒。草鱼呼肠孤病毒主要导致"肠出血型"出血病。草鱼小RNA病毒主要导致"肌肉出血型"出血病。当水温高于20℃时流行,25~30℃为流行高峰。水体溶解氧低,有机氮、亚硝酸态氮及有机物耗氧量高时,水温变化大时最易患此病。  相似文献   

16.
一、白皮病1、发病症状。发病初期,病鱼尾柄出现白点,并迅速向前扩大蔓延,以至背鳍与臀鳍基部呈白色;严重时鳜鱼尾鳍会烂掉或残缺不全,病鱼头部朝下,尾鳍向上,鱼体与水面近似垂直游动,不久就会死亡。2、病原与流行。此病有两种病原体:白皮极毛杆菌和鱼害粘球菌。主要是水质不好  相似文献   

17.
<正> 病原立克次氏小体或立克次氏体微生物(Rickettsiella penaei),无界膜和包涵体。因发育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原体(为个体最小的球状物,直径约0.1—0.2μm)、中间体(是原体与始体之间的过渡类型,直径为0.3—0.4μm)、始体(是由中间体发育而成的个体最大的球形体,直径0.5—0.7μm)、繁殖体(是发育成熟的个体,大部分为典型的哑铃状或棒锤状的二分裂体)。  相似文献   

18.
<正>四、细菌性肠炎病细菌性肠炎病是金鱼、锦鲤等鱼类的常见疾病,每年均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危害相当严重,是鱼类"三烂病"之一。【病原】病原为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流行病学】此病均发生于一足龄以上的锦鲤、金鱼和热带鱼,比较少呈急性型流行,但是,一旦发生此病,延缓时间较长,累计死亡率较高。流行季节为4~9月。最先发病的锦鲤和金鱼,身体均比较肥壮,因此,贪食是诱发因子之一。特别是饲养环境条件恶化,淤泥和污物  相似文献   

19.
<正>问:是什么引起鸭烂嘴壳?其流行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如何防治?答:诱因鸭冠状病毒性肠炎俗称烂嘴壳,是由冠状病毒属的鸭肠炎病毒引起的以剧烈腹泻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流行特点病原主要随传染源的排泄物向外界排出。20日龄前后的鸭发病率最高。开始少数发病,1~2天后出现死亡高峰。发病率和死亡率几乎100%。临床症状发病急,病雏缩头凸背,畏寒,眼半闭。开始排稀粪,进而腹泻,粪呈白色或黄绿色。喙壳由黄变紫,喙上皮脱落破溃。眼有粘液性分泌物,有的表现神经症状,两脚后蹬、直伸,头向后弯曲,呈观星状。  相似文献   

20.
<正>(一)病毒性疾病1.日本鳗鲡开口病【病原体】本病又称日本鳗鲡出血性开口病,病原尚不十分明确,有文献报道由披膜病毒科病毒引起。【流行与危害】该病流行季节为6月下旬至10月,流行水温为25~30℃,7~8月为流行高峰期,引起的死亡率可高达90%。【症状及病理变化】病鳗口腔不能闭合,呈开口状态。颅腔、口腔和头部肌肉等部位严重出血。初期内脏无明显症状,严重时可见肝脏肿大、出血甚至溃疡,常继发细菌感染导致鳍条充血。【诊断方法】凭外观症状即可确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