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贫困地区冲出经济困境的对策中共广西蒙山县委书记肖军忍尽快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这是贫困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愿望,也是广大干部群众为之奋斗的目标。如何尽快摆脱贫穷走向富裕,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最为关注的问题。现就贫困地区如何摆脱贫困谈些粗浅看法。一、深刻透...  相似文献   

2.
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是历代农民的愿望,他们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毕生努力,却总是不得实现。农民要问何时才能摆脱贫困,路在何方?历史已经作出了回答,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立新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才为农民摆脱贫困创造了政治前提,并一直在探索共同致富...  相似文献   

3.
他,用10年时间,带领乡亲们摆脱贫困走向小康;他,又用10年时间,带领乡亲们创业,开始向农村现代化进发。  相似文献   

4.
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扶贫开发工作会议部署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这一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我国以解决群众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攻坚阶段。这一计划的如期实现,将标志着我国消灭绝对贫困历史任务的终结和从下个世纪初进入解决相对贫困新阶段的开始。邓小平同志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新中国成立40多年来,党和政府为了消灭贫困,实现整个国家和全民族富裕和繁荣的伟  相似文献   

5.
农村近十多年经济大发展,给人耳闻目睹最多的一个事实就是:哪里有小城镇,那里就相对繁荣,那里的农民就富裕;哪里经济发展相对繁荣,哪里农民富裕,那里就会形成新的小城镇。而农舍零散,村民分散的地方,却往往比较贫穷。由此反思中国的农村如何告别落后,中国的农民如何摆脱贫穷?进而得出如下命题:小城镇建设是使农村走上富裕的必由之路。一、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6.
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西部城镇化是西部农村摆脱贫困与落后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加快城镇化进程”战略的具体体现。因此 ,弄清影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并研究其发展对策 ,对推动西部农村城镇化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一、西部农村城镇化的影响因素城镇化是人类文明的标志 ,是世界所有国家和地区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西部农村由于自然与历史原因形成的不利因素 ,影响了城镇化的发展。1 传统农业的影响。城镇化的本质在于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 ,在于落后的农村社会…  相似文献   

7.
羊年使中药材市场摆脱了疲软,全面走向复苏,而2004年走势又将会如何呢?众多的中药界人士认为:在我国国民经济强劲发展的推动下,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区的形成,会给中药材经营带来巨大的商机,在新的一年里,广西中药材市场也将从复苏中走向繁荣.  相似文献   

8.
在农业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科研、教学三者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先进的科学技术必须通过具有良好素质的农民作载体才能在农业上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中国农民的素质远远不能满足科技进步和农业发展的要求。越是贫困的农村往往越是处在贫穷—文化低—生产力低—贫穷的恶性循环之中。以科学技术作催化剂,通过科学技术的引进、吸收和推广,结合一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内乡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发展贫困乡村经济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己任,因地制宜,深入进行农业综合开发,使广大农民摆脱了贫困,逐步走上了小康路。同时,贫困乡村经济的发展也促进了农村合作金融的繁荣。  相似文献   

10.
不管一个国家的制度如何,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是这个国家由贫困走向富裕,从不发达走向发达的前提。截至50年代,中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但始终是一个农业国。我国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要经历一系列产业结构的变化,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有升有降,资源利用方式随产业结构变化进行不断更新,由劳动密集到资本密集再到技术密集。本世纪末实现小康目标,需要达到一系列具体指标,这些指标的实现就是上述产业  相似文献   

11.
1988年,时任中共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同志亲自倡导,创建了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和安顺“深化改革,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加快发展”试验区。20多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中央各部委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的大力支持下,试验区始终抓住消除贫困、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的主题,坚持不懈地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取得了重要成果,一些地方摆脱了贫困迈向小康,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2.
王兰 《农业经济》2022,(5):76-77
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后,我国扶贫工作重心转向解决相对贫困。相对贫困的内涵不仅指的人收入水平相对较低,还包括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以及人能力受限。有诸多原因导致贫困的产生,例如脱贫攻坚政策性因素、社会结构转型与人口流动带来的贫困、社会保障不健全性的贫困、自然地理因素带来的贫困、身心限制及能力不足等因素。目前需要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解决贫困的长效机制,在总结脱贫攻坚战的成功经验基础上进行相对贫困的分析,在城乡融合角度研究相对贫困,还要重视贫困的社会治理转向,构建中国特色减贫话语体系,促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传统粮食产业如何转型升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摆脱国际金融危机,走向繁荣的关键时期;是由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过渡时期;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攻坚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向现代化的决战时期,粮食行业面临着双重挑战。  相似文献   

14.
“致富光荣,贫穷可耻”似乎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价值观。但是当你走进这些贫困的地区,走近这些生活在贫困中的人群时,你就会痛苦地反思——反思我们的价值观,反思我们的繁荣和富裕…… 让你看看贫穷而富有的云南。请与我同行! ——李昌平  相似文献   

15.
改革是一种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种自我完善和发展,是以适应和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体制、代替不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改革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它是推动社会经济进步的一种动力,也是使中国摆脱贫穷、走向富强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改革,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贫穷、摆脱落后的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对此,我们在农村深化改革中逐步加深了认识。实践表明:我国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现代化的进程,取决于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速度。农业劳动力如  相似文献   

17.
邱学宗 《农业经济》2006,(11):68-70
基础教育对提高人的素质有着基础性、根本性、全面性的重要意义。农村基础教育是农民学科学、学技术.实现职业转化的必要的文化基础。西部农村基础教育则是西部农村尽早摆脱贫穷、走向小康和全面小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中之重的工作。  相似文献   

18.
<正>巴西曾是世界上贫富差别最大的国家之一。为了改变这种状况,自2003年以来,巴西政府把扶贫减困作为工作重点,不断加大社会项目投入,七年间使2000万人摆脱绝对贫困,3100万人进入中产阶层,提前实现了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9.
声音     
<正>伯希·米西卡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驻中国、朝鲜、蒙古代表千年发展目标中的第一条要求,在2015年底前,消灭发展中国家极端贫穷和饥饿,并使饱受饥饿的人口比例减半。就这一数据看来,全世界贫困人数由1990年的43%显著减少至今年的约20%;并且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最近公布的数据可以清晰地看出,就饥饿人数而言,1990年至2015年间,129个国家中的72个国家完成了挨饿人口比例减半的千年发展目标的要求,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中国为此作出了许多贡献。  相似文献   

20.
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始终不能摆脱贫困二字,要想实现中国农村摆脱贫困,我们就需要一个结构性的视角对其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发现问题并从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基于此,本文将对目前我国贫困结构进行有效分析,从中分析现阶段结构贫困的具体特征,然后依据扶贫基础理论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