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粮食是国家长远发展所必需的基础性战略物资。自2004年以来,我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旨在稳定粮食生产、维护农民利益的强农惠农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为保障我国粮食生产实现连年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问题一直是我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保障我国粮食生产,提高农民收益,我国政府针对粮食生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从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粮食生产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以期为完善我国粮食生产政策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1.加大粮食生产流通政策的执法力度。一是加强粮食用地保护,在计划之内用于二三产土地和用于农产品结构调整需要外,禁止将农田用于花卉苗木等非农产品生产环节,禁止土地摞荒。二是各级政府完善托市制度,进入财政扶持,保障农民余粮全年都能够享受托市收购,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三是建议各级粮食协会向中央反映,提高粮食进口关税,保障种粮农民积极性,提高土地复种率,提高粮食自给水平。  相似文献   

4.
2010年,我国继续强化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稳定发展农业生产,综合运用价格、收储、投放和进出口等手段,加强和改善粮食宏观调控,保护了种粮农民利益,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粮食生产实现连续七年增产,保障了粮食市场供应,维护了粮价基本稳定,实现了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为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5.
发展粮食生产的关键是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张观文·康涛一、我国的粮食问题依然严峻不要因为粮食生产连续三年获得大丰收,就以为我国粮食生产没有问题了;不要因为近两年粮食市场粮源充足,粮价下降,就以为我国粮食过关了。其实,全球的粮食问题严峻,我国的粮食问题也严...  相似文献   

6.
<正>从2004年起,我国在部分粮食主产省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经过几年的实践,证明最低收购价政策对稳定和促进粮食生产、保护种粮农民利益、稳定粮食市场价格、保障国家粮  相似文献   

7.
农业是我国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和战略产业,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尽管近年来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好收成,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好势头,但是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没有建立仍然是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粮食近年持续减产,给粮食安全带来一定影响。为此,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把稳定农业、稳定基本农田、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点。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国家出台了减免农业税、粮食风险基金直补、稻谷最低收购价等一系列鼓励粮食生产和保护种粮农民…  相似文献   

8.
温家宝总理今年3月5日所作政府报告中提到了我国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首先就是“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粮食安全存在隐患”。如何保护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巩固和发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势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笔者认为,开展粮食生产保险工作,是稳定农民增收和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积极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1现行粮食直补政策存在的弊端 2004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决定实施粮食直补政策,该政策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农民利益,稳定了粮食种植面积,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保障了国家和地方粮食安全.以湖南郴州市为例,2003年粮食种植面积为32.37万公顷,生产粮食181.17万吨.2004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为34.56万公顷,同比增长6.7%;生产粮食194.70万吨,同比增长7.46%.  相似文献   

10.
宁阳县是全同粮食生产大县、油料生产大县,并先后被国家和山东省列为粮食、油料商品生产基地。近年来,宁阳县针对粮食连年增产和价格持续上涨的发展态势,为破解农民存粮难题,致力于探索运用银行存兑理念经营粮食的思路,以保障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促进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宁阳县金麦香面粉厂,紧紧抓住粮食持续丰收的大好机遇,主动与所在地的鹤山乡山后村等村的农民群众达成代储粮食协议,专为农民提供储粮服务,较好地解决了农民储存粮食的难题,受到当农民群众的欢迎,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1.
一月要闻     
国家将进一步研究最低收购价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日前表示,国家将进一步研究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推动完善补贴机制,综合运用价格和补贴等手段,建立起既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又能保障农民利益、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体系。2004年,我国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和收购价  相似文献   

12.
农民种粮收入不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进城打工经商、从事养殖业和种植经济作物已经成为我国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而粮食生产已成为农民收入的副业,谁来种粮的问题十分突出,这是涉及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大事。文章以湖北省为例,采取调查分析的方法,分析了提高湖北农民种粮收入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改变粮食种植方式、调整粮食种植结构、实行粮食生产规模经营等对策。  相似文献   

13.
完善粮食直补制度促进粮食规模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直补政策实施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和农民增收 粮食是特殊产品,具有保障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等社会公共品特征。江苏省苏州市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在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加快建立粮食生产保护区制度的同时,从2004年开始对水稻种植农民给予政策补贴。到2007年,全市累计发放粮食补贴307亿元,其中,水稻直补1.27亿元,农资综合补贴117亿元。粮食直补政策的实施,对促进农业生产,稳定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相似文献   

14.
转变种粮补贴方式 加大扶持粮农力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增加农业投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收,国务院从2004年开始,逐步将农业税等涉农税收取消,改为不但不向农民征收任何费用,而且向种粮农民给予补贴的方式来推动粮食生产,以期达到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补贴的种类与幅度正在不断增多和扩大,良种、农资等各项与种粮有关的补贴正得到有效落实,一麦一稻种粮农民的各类补贴总和已达百元以上。这么多的惠农措施,相比从前可以说是今非昔比了。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比较效益的降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针对目前大量农民外出务工引起”农民断层”的农业生产实际问题,指出我国农村特别是粮食主 产区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资源呈现结构性短缺,大量农民由第一产业流入二、三产业,由中西部流向东 部,由欠发达地区流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劳动力组成上看,粮食主产区种粮农民以中老年和妇女为主。” 农民断层”问题直接影响了我国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目前种粮比较效益低、 种植规模小,从事种粮的劳动生产不体面、没尊严,造成农民种粮积极性下降;同时,”农民断层”的外 部诱因是城镇化和产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民择业的多样化。  相似文献   

16.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业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的关系是中国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组新矛盾.在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好与粮食安全的关系,从而在有效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农民增产增收是关系到国家和农民利益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17.
粮食是人类生存的基础物质,也是维护社会发展和稳定的基础条件。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而农业仍是一项投资较大和收益低下的产业,为了保证粮食增产和稳产,国家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粮食直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增加了农民收入,稳定了粮食产量,从而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但是,我国在实施粮食直补政策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粮食直补政策与农民增收问题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完善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措施与方法,为提高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增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湖北省枣阳市是全国有名的农业大市和产粮大县,多次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和"粮食生产先进县市标兵",2011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单位"称号.近年来,全市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聚集各方要素,全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巩固粮食主产区优势.2012年,全市粮食总产预计146.32万吨,比上年增加12.62万吨,近9年粮食累计增产66.35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9500元,同比增加1379元.  相似文献   

19.
粮食的公共产品属性:中国当代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农民贫困:一是因为他们是农民(仅能耕种土地、生产粮食);二是因为他们穷(底子薄、缺少积累).归根结底,农民贫困的经济根源就在于他们的主要经济行为为粮食生产,其供给具有极大的外部正效应.粮食的外部性属性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较低的粮价对社会稳定和国民经济正常运行的极端重要性;二是足够的粮食供给对社会、经济和政治稳定的极端重要性.  相似文献   

20.
观点     
保障农产品供给对经济运行意义重大稳定明年的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对于整个明年的经济运行具有特殊意义。面对复杂、不确定的国际经济环境,国内的经济发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农产品的稳定供给。一方面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包括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不放松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直接补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