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研究目的:研究矿区不同土地复垦模式下大型土壤动物的功能类群及其空间分布,揭示大型土壤动物对维持矿区土地复垦后土壤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作用。研究方法:功能类群分析法、群落多样性指数法。研究结果:以平朔矿区为案例区,通过动物分类和群落多样性指数等方法分析了不同复垦模式下的矿区生态系统大型动物类群分布特征。矿区大型土壤动物有2门4纲10目29类,分为腐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杂食性4个功能类群,不同功能类群数量占总数的比例自高到低为杂食性(33.74%)植食性(32.10%)捕食性(31.69%)腐食性(2.74%),数量自高到低为植食性(12)捕食性(11)杂食性(4)腐食性(2)。从水平方向分布特征来看,植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为混交林刺槐纯林原地貌小叶杨纯林,杂食性动物在类群数量上原地貌小叶杨刺槐纯林混交林,捕食性动物在各样地中分布比较均匀;从垂直方向分布特征来看,除杂食性外,其他类群都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在各样地中原地貌表聚性最不明显。相似性指数表明生态恢复系统中土壤动物群落相似性整体较低,原地貌与纯林的相似性指数除植食性外其他都高于混交林的复垦模式。研究结论:复垦模式的选择对土壤大型动物群落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研究可为矿区土地复垦后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分析草地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碳库的影响,为草地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围封样地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放牧及开垦样地,特别是在地表20 cm以上土层中。从各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幅度来看,表层(0-10 cm)土壤有机碳变化幅度最大,围封样地为33.24 g·kg-1,过度放牧样地为21.19 g·kg-1,开垦样地为22.95 g·kg-1,过度放牧与开垦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比围封样地降低了近1/3。研究结论:通过科学合理放牧制度的建立,退耕还草、加强人工草地的建设以及科学合理草地规划的编制等措施降低人为干扰,增强草地的碳汇能力。  相似文献   

3.
苏北滩涂围垦区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分析沿海围垦活动下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研究方法:以江苏省东台围垦区为研究区,基于时空替代法进行土壤样品的采集和实验室分析。研究结果:在60年的围垦开发活动影响下,(1)0—100 cm土壤TOC含量由0.764 g/kg升至3.660 g/kg,TN含量从0.152 g/kg增至0.534 g/kg,TP含量由0.739 g/kg降至0.681 g/kg,而0—20 cm土壤中TOC、TN和TP含量分别从0.718 g/kg、0.127 g/kg和0.676 g/kg升至8.083 g/kg、1.052 g/kg和0.865 g/kg;(2)0—100 cm土壤C∶N先升高后降低,总体在6.797左右波动,C∶P由1.041升至5.082,N∶P从0.206增至0.752,0—20 cm土壤C∶N、C∶P和N∶P分别由5.581、1.052和0.188增至7.675、9.440和1.221;(3)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TOC和TN含量及C∶N、C∶P和N∶P的总体趋势均为林地耕地草地光滩,土壤深度对TOC、TN和TP含量变化的影响及贡献率高于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围垦年限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TOC和TN含量产生极显著的高度影响效应,但对TP含量无显著影响。研究结论:人类围垦活动促进滩涂土壤TOC和TN的积累,对TP的影响较小,围垦60年后的土壤碳氮含量仍低于全国和全球的平均水平,土壤有机质供肥状况较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原生红树林、养殖虾塘和鸭塘、废弃虾塘表层土壤中全氮、全磷、全钾、土壤微生物总DNA以及土壤有机碳指标测定,得到养殖对红树林湿地土壤的影响以及红树林恢复对废弃虾塘土壤的修复作用。结果显示:原生红树林中的全氮和土壤有机碳含量较高;废弃虾塘A的全氮和废弃虾塘B的土壤有机碳最低;全磷含量在鸭塘最高,在废弃虾塘B最低;全钾在废弃虾塘A中的含量较其他4个样地高,最低值为鸭塘;土壤表层微生物总DNA浓度为鸭塘最高,废弃虾塘A最低;土壤C/N随着土壤微生物总DNA的升高而降低。植被恢复后,废弃虾塘土壤中土壤有机碳、全氮升高,全钾逐渐下降,而全磷变化较大,且这4个指标总体逐渐接近原生红树林中相应指标值。说明废弃虾塘植被恢复后,土壤性质逐步接近原生红树林土壤,红树林对废弃虾塘土壤有修复功能。  相似文献   

5.
为明确在不同盐渍化水平下土壤氮组分变化规律,采用BREMNER方法探究盐渍化对沙枣林土壤氮组分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随土层的加深土壤全氮含量、土壤酸解液总氮含量、土壤酸解铵态氮含量、土壤未酸解态氮含量均降低,随盐渍化水平变化:0~30厘米土层土壤酸解液总氮含量中盐渍化>盐渍化>非盐土;0~30厘米土层土壤全氮、土壤酸解铵态氮、土壤未酸解态氮含量中盐渍化>非盐土>盐渍土。故本文选取种植年限相同而盐渍化不同的沙枣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探讨盐渍化对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以期为河西地区盐渍化土壤资源的利用与修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平坝8200m2的马尾松成熟林中设82个10m×10m的网格样地,分别采集网格中心0~5cm(a层)、5~10 cm(b层)和10~20 cm(c层)3个垂直土样,测定土壤有机质(SOC)、全氮(TN)、全磷(TP)、全钾(TK)、速效氮(AN)、速效磷(AP)和速效钾(AK)7项养分指标,采用经典与地统计学方法分析土壤空间分布特征,为黔中马尾松林可持续经营提供理论参考。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壤SOC、TP、AP、TN、AN、TK和AK变异系数为24.25%~60.48%,均属于中等变异程度;SOC c变异最大,TP b变异最小;SOC c、TK c和TN c最大值与最小值倍数为26.13、23.45和11.63倍,CV分别是60.48%、45.74%和50.48%,变异程度相对较大。土壤中除AP、TK两种养分外,SOC、TN、TP、AN和AK含量随土层厚度的增加而变小。②除TP a、TN c外,其余土壤养分R2决定系数均0.5,说明其模型拟合度较好;AN b、AK b结构方差比0.75,两者空间属于中等相关,其余结构方差比均0.75,说明土壤养分在研究尺度上存在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③AP空间分布呈带状,含量由西向东逐渐降低,SOC、TP、TN、AN、TK和AK空间分布呈斑块状和环状分布;SOC、TP、AN、TP西北与西南呈相反分布,且西北含量最高,西南最低;TN、TK和AK中坡位含量相对较高,由中心向四周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通过对美国采矿与复垦学会31次年会论文集的统计分析,以求解析国际土地复垦领域的重点问题及发展趋势。研究方法:采用VOSviewer可视化文献分析软件,划分三个时间段对会议文献的关键词进行统计和聚类分析。研究结果: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关键词划分为“复垦评价、规划与管理”、“酸性矿井水”和“土壤与植被”三个聚类,在三个时间段中,各聚类的关键词在稳定中有变化,数量逐渐增多。研究结论:土地复垦的研究对象更加丰富,复垦的内涵与外延在不断扩展,研究进一步细化。新理念、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生态问题成为研究的重点,也是未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8.
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通过研究神渭输煤管道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研究,提出管道建设类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方法和内容。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跨多地形地貌区管道建设项目损毁土地具有点多、线长的特点,其对土地损毁程度主要为中度和重度损毁。此类项目土地复垦适宜性评价宜采用参比法。土地复垦工程设计主要为土壤重构工程、植被重建工程和监测与管护工程。研究结论:管道建设类项目具有与生产类项目不同的特点,其复垦方案有其特殊之处,论文的研究成果可为编制跨多地形地貌区输煤管道项目复垦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归纳分析2023年国内外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研究趋势。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综合开发模式与运行机制、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潜力机制及路径、碳中和背景下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土壤—植物—微生物模式下的复垦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差异化分区与格局构建、土地信息智能化监测技术与信息提取方法、数字化国土空间规划技术、基于GIS的土地管理技术。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农业用地土地整理模式、基于土壤改良的矿区土地复垦、土壤—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作用机制、基于社会经济和生态指标的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预测技术、基于人工智能的土地规划技术、土地管理系统优化技术。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工程与信息技术在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土地复垦与土壤重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土地信息监测与管理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结合当前科技需求,2024年及未来重点关注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和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碳中和目标下的矿区土地复垦、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土地集约利用和低效用地治理、土地信息可视化技术和土地信息智能化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连作辣椒对比小麦-辣椒轮作地块浅层土壤,研究辣椒连作土壤与小麦-辣椒轮作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肥力之间的差异.采用稀释平板法研究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并测定土壤中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速效钾的含量.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连作与轮作土壤相比在全磷、全氮及土壤PH值之间无明显差异,而在速效磷上存在显著差异;与轮作相比,细菌及真菌物种丰富度下降,反而放线菌的数量显著增加;土壤微生物种类及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土壤中的有效磷含量.  相似文献   

11.
平凉市位于黄土高原中部,是我国水土流失重点区域之一;水土流失面广、量大、时间集中,对平凉市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许多不利影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影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是根治水土流失的有效途径,要利用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生态修复措施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12.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从土壤和土壤上面的枯落物的角度出发研究森林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选取能代表森林水土保持能力的8个指标,建立了森林土壤水土保持能力评价体系。通过验证,该体系能够较客观、全面的反映不同林分类型森林土壤的水土保持能力。  相似文献   

14.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土壤受到前所未有的污染,直接影响人体健康,研究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成为紧迫课题.土壤中的有机物、重金属、病原体以及放射性核素等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存在影响,考虑到不同的土壤类型及人体与土壤的直接接触方式(如食入、吸入和皮肤接触等)和间接接触方式(大气、水体与食物特性等)等影响因素,综述了土壤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壤修复技术,并针对土壤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提出了相关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五大连池新期火山熔岩台地白桦、香杨、山杨3个林型的矮曲林45个样本进行14个波长(250、254、260、265、272、280、285、300、340、350、365、400、436和465 nm)土壤溶液吸光度以及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测定,旨在探讨土壤溶液吸光度对土壤碳氮指标的指示作用以及不同林型对该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淮南市大通区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和测土配方施肥数据为基础,在GIS和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层次分析法对大通区耕地地力进行了评价,得出大通区各地力等级比例分别为一等地为16.2%,二等地为41.6%,三等地为28.6%,四等地为9.1%,五等地为4.5%.并结合研究区实际情况对不同等级耕地进行了描述性分析,探索性地提出了耕地的利用方式和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大连市牧城驿地区的共10口水井采集水样,主要分析了该地区水井中氯离子的含量,说明该地区已经发生了海水入侵现象,用受到海水入侵影响的地下水灌溉农田,对农田土壤造成了影响,引起了土壤的盐渍化。  相似文献   

18.
At the time of post-socialist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in Ukraine the focus was on privatisation of land resources, decentralisation and restructuring of the sector. While its impact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has been thoroughly analysed, there have been few studies addressing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the process.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analysis, this paper examines in detail the change in institutions regulating soil protection in agriculture and discusses its implications for the behaviour of agricultural producers and specific soil protection measures applied. The results of analysis suggest that having destroyed the elaborate Soviet soil protection system, Ukraine did not manage to develop a new set of legal rules, nor their enforcement mechanisms, to enable soil protection in the new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etting.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reasons for this institutional failure and provides insights that can be applied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agricultural transition on soils in other countries in Europe and beyond.  相似文献   

19.
水污染对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芜湖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例,通过对比的方法。对5种不同水污染所造成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进行了取样调查,在5种生境中共取10个样方,获得土壤动物1333个。其中优势类群为螨、弹尾、蚯蚓和线蚓;由于水污染源的不同,各生境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教量也随之发生变化,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几个重要指标存在很大差异。垂直分布出现逆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20.
The productivity of the Vertisols of the Accra plains is low, in spite of its high potential fertility. This could be attributed to physical constraints and low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 study was conducted at the Agricultural Research Centre, Kpong, to assess the suitability of Mucuna pruriens, Mimosa invisa and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in short fallows, for improving the fertility, physical properties, moisture conservation and weed control in the case of these soils. Mucuna had the highest biomass of 5.3tha?1, as opposed to 4.1tha?1 under natural fallow. The mucuna and stylosanthes biomass had comparatively higher total N values (240.75 and 203.51kgha?1, respectively) than mimosa and natural fallow (152.46 and 162.74kgha?1, respectively). Soil organic carbon, one year after the incorporation of cover crops, was found to be relatively higher under the cover crops (mucuna, stylosanthes and mimosa) than it was under natural fallow. Bulk densities were thus lower under the cover crops than they were under natural fallow. Also, soils under the cover crops had higher total porosity, water infiltration rates and moisture storage than they did under natural fallow. Weed cover, 115 days after planting maize,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in plots previously under Mucuna pruriens than it was under natural fallow, Stylosanthes guianensis and Mimosa invisa. There was a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cover crop biomass and weed density (R 2 = 0.593–0.805). Grain and stover yields of maize were higher under Mucuna pruriens than they were under natural fallow (138 and 70 per cent higher, respectively). Burning of the natural fallow resulted in greater weed growth than when the material was worked into the soil (41 and 8 per cent, respectively). Grain yield was significantly greater under mucuna than it was under natural fallow (3.1 and 1.3tha?1,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