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发展农村教育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明 《农村经济》2004,(7):91-92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地、大量地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提出农民收入。而实现农材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中够的劳动密集型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材劳动力必须有较高的素质,以适应城市的工作,农材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取决于农材教育水平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来稿摘编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否意味着其要脱离农业、走出农村回答显然是否定的。目前,我国农村仍是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战场,劳动力转移可以是劳动力从农业产业向非农产业转移,也可以是从种植业、养殖业向加工业转移,从产中向产前、产后服务的转移等等。我国农村之所以产生那...  相似文献   

3.
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非农产业转移,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日本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快速完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本文通过分析日本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特点,提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村劳动力到底剩余多少?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会随着劳动力的转移而发生变化。本文通过计算农业从业人员和当前农业生产所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之间的差距,估算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数量,并从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方面分析了其结构。结果表明,当前,中国农村劳动力大约剩余1.1亿,其中,40岁以上的占50%,女性占55.37%,文化程度在小学以下的占42.96%。中国目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状况已难以满足当前非农产业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中等职业教育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 ,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逐年上升。自 1 978年以来 ,农村劳动力转移有两个特点 :一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数量由 1 978年的 2 82 7万增至 2 0 0 0年的 1 70 78万人 ,二是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改革以来累计 60 0 0多万人至 1亿人之间 ,仅 2 0 0 2年底 ,全国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已达 940 0万 ,按照我国制定的发展方略 ,到 2 0 2 0年至少将有 3亿的农村人口进城。十六大指出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必然结果。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点1、农村劳动…  相似文献   

6.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就业能力,进一步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有关会议和文件要求,制定本培训规划。一、规划制定背景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和促进劳动力跨区域流动就业,加快了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了城市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已成为推动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是人口大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任…  相似文献   

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从分析我国的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与状况入手,提出了我国未来可行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方式.  相似文献   

8.
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农地制度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特殊的"两栖"劳动力转移模式,这是由于三大制度原因造成的--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城市劳动力市场制度,而我国现行的农地制度是直接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的主要制度原因,因此亟需进行农地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中的二律背反(一)农业劳动力转移中的“正、负”效应并存。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一方面发展了农村的商品经济,改变了农村经济单一发展的格局,带动了整个社会的政治、文化及意识的深刻变革。另一方面,“负效应”也显露出来:(1)...  相似文献   

10.
聂荣 《农业经济》2003,(10):31-31
劳动力就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大问题 ,而解决这一问题的难点在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上。剩余劳动力就是农业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所能承受的劳动力负荷 ,它是人口和劳动力压迫土地的结果。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解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实现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才能避免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并消除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农业劳动力实现向非农产业的大规模转移 ,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据测算 ,1978年 - 2 0 0 0年 ,全国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  相似文献   

11.
河南是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需要向非农产业转移.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亦有弊,因此,在促进劳动力转移时应采取多种措施,保持河南农村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当前,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是继续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全局的战略性问题。由于受经济规律、自然规律以及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出下述一些显著特征: 第一,转移的层次性。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表现在:种粮剩余劳动力向耕种经济作物层次转移,农、林、牧、渔业向农村非农产业层次转移,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向农村以外的非农产业高层次转移(包括向城市流动和向集镇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是由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又是基础的基础这个一切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所决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首先应当在满足与粮食生产直接相关的种植业劳动力需要的前提下,才能实行农业内部的多种经营转移,并且只有当农业这个国民经济基础稳固后,农业劳动力才能向非农产业转移。因此,认识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层次性,就是要在进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进程中,把农业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而不应该加以削弱和损害。  相似文献   

13.
城镇化: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是现代化进程中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两个方面。从80年代初期以来,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但是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进程却仍十分缓慢,两者表现出非常明显的不协调。这种不协调的结果,又反映在近几年来前者速度的大幅度回落。因此,必须校正这种不协调,使之相互促进,开创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4.
一、前言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初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促进了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移 ,推动了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在这个转移大军中 ,有相当数量的从农业中转移出来的劳动力选择了早出晚归的就地转移的方式 ,这极大地制约了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进程。因此 ,研究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 ① 向城市迁移的意愿和影响因素 ,对进一步促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本文在对浙江省已就地转移的劳动力迁移意愿调查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当前影响这些就地转移劳动力向城市迁移的有利因素和不…  相似文献   

15.
一、我国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阶段和特点,我国劳动力跨地区转移从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行政和计划性色彩,政府通过“看得见的手”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引导”和限制。整个社会对于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力——这一城市就业群体的称谓也经历了从“盲流”、“农民工”到“民工”的变化。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的“不自由”是我国劳动力转移的一个重要特征,而能否将农村剩余劳动力纳入城乡统筹的劳动力市场已经成为我国今后劳动力有效转移的一个重要问题。据此,本文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相似文献   

16.
<正>"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非农产业,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实行有序的转移,进而达到提高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由于严格的城乡隔离,我国大批农业剩余劳动力被强制性地固定在极其有限的耕地上。在相当长时期里,尽管农村只提供了30%左右的社会总产值,但却使用了80%左右的劳动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了我国农村经济的运行,带来了劳动力布局的重大转机。农业剩余劳动力开始冲破重重障碍,向城市转移,向农村非农产业转移,并于1983~1985年达到高潮。但是,1986年,特别是1987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速度明显放慢,且部分省区农业劳动力出现了逆向转移。严竣的现实告诉我们,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正面临困境,前景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经济生产力水平较低,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基本的,也是非常重要的投入要素。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数量很大,但利用并不充分,存在相当数量的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要求实现农村劳动力的充分利用,使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纯粹的种植业部门向其它行业转移,实现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而这个过程是建立在  相似文献   

19.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战略重点,是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率、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迫切需要,是实现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相互促进、良性循环的重要渠道,是促进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城市社会转型的杠杆。  相似文献   

20.
一家之言     
今年“两会”,仍然特别关注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是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但是,一些地方歧视农民工、克扣农民工工资的事仍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深度转移的一大社会问题。为此,两会代表委员呼吁:进一步行动起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本期摘要发表部分代表委员的有关发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