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新干县近年来坚持把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实现了精准扶贫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介绍新干县生态保护扶贫几种模式,并对各模式成效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扶贫是实施精准扶贫的客观要求,要实现生态和扶贫双赢、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必须要正视所面临的生计发展与环境保护矛盾、生态脆弱地区的减贫成果巩固困难、互为因果关系的贫困与生态恶化的严峻挑战,通过对贫困地区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进行充分评估的基础上,在贫困地区发展和实施有利于贫困户获益和参与的生态产业、生态补偿和生态移民。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将生态补偿项目与扶贫战略相结合,是有效实现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目标的重要途径。基于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与扶贫的辩证关系分析,归纳目前在我国推进生态补偿扶贫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长效机制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运用文献分析法和综合分析法,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内贫困与生态环境、扶贫与生态补偿之间的关系进行辩证分析,并系统归纳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补偿扶贫所存在的机遇和挑战。[结果]贫困是生态环境退化的主要诱因之一,生态环境恶化又进一步加剧了贫困。生态补偿是扶贫的重要措施,但不能把两者等同起来。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补偿与扶贫的不断结合为生态补偿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法制监管和长效保障机制的缺失、各部门管理职责交叉,缺乏统一管理、市场化参与程度过低,公众补偿意愿不高、补偿标准难以确定,补偿方式过于单一等问题对生态补偿扶贫的顺利实施造成了重大的挑战。[结论]应从不断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提供可持续的生计模式、兼顾公平与效率、大力进行生态修复和农村环境建设等方面构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扶贫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生态扶贫是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理念在扶贫开发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中国特色扶贫道路的核心内容。我国从1998年陆续实施的重点生态建设项目,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环境,还取得了良好的扶贫成效,为生态扶贫的实施奠定了基础。本文系统论述了实施生态扶贫的四大战略意义,明确界定了生态扶贫概念与生态扶贫的五大类型,提出了新时期生态扶贫建设的重点领域与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5.
文章以安徽省为研究区域,选取认知、经济、扶贫三大系统,通过访谈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AHP法,建构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结果表明:(1)认知系统和扶贫系统所占权重较高。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环境和相应扶贫政策开展。(2)基于本土生态知识的林业精准扶贫质量的影响因素多样,生态知识和政府政策影响显著。总之,要发展安徽省的林业精准扶贫工作,可依据本土生态资源优势和扶贫政策,在内、外驱力的作用下完成脱贫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伟 《山西农经》2009,(6):12-15
分析山西省贫困地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即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荒漠化和沙尘天气严重等,提出了将移民扶贫与生态保护相结合,以生态移民扶贫的方式,来实现贫困户脱贫和贫困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  相似文献   

7.
正2016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开局之年,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安排部署,宁夏要力争到2018年确保全区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确保贫困县全部摘帽的目标,兑现"不让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人口掉队"的承诺。"发展林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全区各级林业部门要切实履行生态建设主体责任,增绿增质增效,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美丽宁夏,加快林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相似文献   

8.
商贸流通业作为生产性服务业,是推进宁夏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更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有力保障,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支撑。通过阐释精准扶贫视阈下的宁夏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状况,提出相应的培养对策,对于提升宁夏贫困人口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脱贫致富能力,助力宁夏教育精准扶贫,实现和谐富裕新宁夏、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扶贫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国策。精准扶贫的理念,是中央立足新形势、适应新任务提出的新要求,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扶贫工作的主要指导思想,是战胜贫困匮乏、实现脱贫目标的主要攻坚利器,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方法保证。亿利资源集团用30年的时间创造了"治沙、生态、产业、民生"四轮驱动和"绿起来和富起来""生态与产业、企业发展与生态治理"三结合,最终形成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扶贫、扶智、扶志相结合的生态产业扶贫模式,对一些生态条件较差的地区如何克服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困难,  相似文献   

10.
生态扶贫的各类研究主要从目标定位、产业选择、扶贫方式及特点等视角对生态扶贫作出定义,即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同步进行,生态恢复与脱贫攻坚相互协调。在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的同时,为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态建设相关工作岗位和财政补贴收入,确保生态脆弱地区贫困人口抓住生态保护的机会,长期稳定脱贫,在需要重点保护的区域实行异地搬迁扶贫。  相似文献   

11.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农村建设发展提出的两项重大战略部署。以马克思主义的视角观之,脱贫攻坚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且这种基础作用具有多重性。脱贫攻坚通过消除贫困、弥补短板、重塑组织、改善系统等,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创造前提条件、搭建基础平台、提供组织保障、营造有利环境,从而使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贫困地区的实施不仅可能,而且可行。为确保乡村振兴战略在农村贫困地区的顺利实施,必须不断夯实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坚决、彻底、全面地打赢脱贫攻坚战,使脱贫攻坚对乡村振兴的多重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彰显,从而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衔接。  相似文献   

12.
乡村旅游扶贫模式创新与策略深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贫困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人力充沛,全国一半以上贫困乡村都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旅游扶贫是行之有效的科学路径。文章总结了旅游扶贫具有贫困人口参与面广、扶贫效果快、返贫率低、防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突出优势和特点,并根据党中央"三位一体"扶贫格局,在梳理各地扶贫经验和模式的基础上,阐述了旅游扶贫是贫困乡村产业化扶贫的最佳路径和中坚力量,提出了乡村旅游扶贫要强化战略引导,创新机制体制,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带动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该文还重点分析了重庆市乡村旅游扶贫的"旅游+片区开发、旅游+N(农业、文体、商贸等)"模式,认为重庆市实施政府主导、政策引领,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整合资源、立体扶贫,创新机制、多样带动的乡村旅游扶贫成功经验值得推广、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梁涛 《南方农村》2013,(2):67-73
2009年至今,广东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阳江市为例对扶贫开发进行研究,希望对全省扶贫开发工作有所启示。阳江市属于广东省欠发达地区,虽然扶贫开发方面做了不少工作,贫困村面貌有所改善,有不少贫困户也开始脱贫,但贫困问题依然比较严重。针对存在的一些问题,作者提出提高社会保障力度、调节扶贫政策细则、完善扶贫瞄准机制、提高贫困农民生产能力、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可持续生计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共生协调度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对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保护森林生态系统安全两者关系的分析研究是生态文明建设新阶段值得高度关注的课题。正确处理生态保护与林区经济发展互促互进具有重要意义,把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森林生态保护看作两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生物体,用以揭示国有林区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协调共生关系,以期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方法]以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40个林业局为研究对象,选取2016年国有森工林区贫困与森林生态综合发展水平的14个指标数据,并运用主客观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构建两子系统的共生协调度模型,探究国有森工林区各林业局贫困与生态的共生协调模式的空间布局和差异。[结果]黑龙江省国有森工林区共生协调模式呈现多样化趋势,经历互利共生、寄生协调、寄生冲突和互害竞争等关系,但寄生模式是黑龙江省国有林区贫困与生态的主要模式。[结论]黑龙江省森工国有林区要想实现缓解贫困与生态保护的共生协调,一方面需要加大对森林资源的保护的投入及抚育力度,另一方面森工企业要转变生产方式,优化林业产业结构,提高对林木资源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协同发展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贫困地区精准扶贫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云南省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工作的实际调研,从精准扶贫和农村社区发展的关系入手,分析探讨二者协调发展的必要性,精准扶贫对农村社区发展的新挑战,在此基础上提出创新农村社区扶贫开发新理念、构建促进型农村社区组织、农村社区在精准扶贫和社区发展工作中全面贯彻五大发展理念的协同发展对策,能丰富和发展精准扶贫理论和社区发展理论,更好地指导贫困地区精准扶贫的推进和农村社区的建设,促进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能更好地促进精准扶贫与农村社区的协同发展,促进农村贫困地区到2020年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16.
扶贫工作一直是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中国政府走过了三个阶段的扶贫历程,并取得巨大的扶贫成果。福建省福鼎赤溪村被称为"中国扶贫第一村",其在中国扶贫发展的第三阶段中,主动创造机会,抓住机遇,扶贫工作取得巨大的成功,是国家扶贫语境下的沿海贫困农村脱贫成功的典型,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案例意义。  相似文献   

17.
首先,介绍森林食品产业减贫的作用机理,主要包括解决资源落后与发展滞后的矛盾;促进贫困地区收入增长;注重多方交流互动。其次,将森林食品产业的减贫效应分为社会减贫效应、经济减贫效应、生态减贫效应这3个部分。最后,提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品牌宣传;增加产业联动效应;持续带动地区增收等建议,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70年产业扶贫政策:演变路径、经验教训及前景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扶贫是实现持续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产业扶贫政策经历了基础夯实、起步摸索、雏形确立、加速推进、精准施策五个阶段,在产业扶贫推进过程中,各地区持续改善产业扶贫基础环境,结合实际创新推进模式,坚持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多元形式,实施差异化的支持政策,为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也面临趋同化现象明显,益贫性仍然较低,政府和市场边界相对模糊等问题。今后,产业扶贫仍将是消除绝对和相对贫困人口的重要手段,更是促进乡村产业全面振兴的重要路径。展望未来,在扶贫产业迈向产业兴旺的进程中,产业的特色化与差异化将更加凸显,多元化与创新性的推进模式机制将不断涌现,全方位与立体式的促进乡村振兴将加速实现。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试图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为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寻求新的思路。[方法]采用文献分析、案例分析和实地调查法,回顾构建扶贫模式的相关反贫困理论,采集渝东北地区403户贫困家庭调研数据,分析脱贫攻坚面临的现实挑战。[结果]运用扶贫模式的相关理论原理,创新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多主体参与的联动扶贫模式——"政校企村"四方主体联动扶贫模式,阐释了模式构建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原则,明确了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四方联动扶贫模式构建的思路和内涵。[结论]通过引入案例从产业扶贫、金融扶贫、教育扶贫、旅游扶贫4个方面分解四方联动扶贫模式的运作方式,实践表明该模式打破了以往贫困村、贫困户被动接受扶贫的格局,体现了多方主体在扶贫工作中的互动机理,实现扶贫主体与扶贫客体的精准对接,从而为渝东北深度贫困地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新的指导方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贫困户对精准扶贫路径高质量选择和实施是走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内容,是确保到2020年陕南移民搬迁工程顺利竣工、我国农村人口全面脱贫的关键因素,更是移民农户实现长效发展致富的充分保证。[方法]文章基于对陕南6个移民安置点的248户搬迁农民的实地调研数据,运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构建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评价体系并进行实证分析。[结果]陕南移民搬迁后续精准扶贫路径选择仅处于中等水平。精准识贫机制压力因素、精准扶贫行为主体响应因素严重制约着移民贫困户精准扶贫路径选择; 移民户自我发展内生动力不足直接决定着精准扶贫路径实施效果。[结论]应全面系统地从强化移民户自主脱贫意识、细化精准扶贫的幅度和层次、优化产业扶贫结构、提升精准扶贫要素耦合度等方面进行精准扶贫路径设计和选择,才能整合精准扶贫资源、提高精准扶贫绩效、提升陕南移民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