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重庆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差异及其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重庆市1997-2007年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对其40个区县进行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选取变化程度较大且具有代表性的四个区县:江北区、双桥区、铜梁县和忠县,从土地利用的数量和空间格局变化两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10年来,重庆市40区县土地利用既有处于发展期也有处于衰退期和调整期的;四区县土地利用方式逐渐由农用地向非农用地发展,园林地面积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有待于进一步合理化发展;四区县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分布较均匀。  相似文献   

2.
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河池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采用因素相关性分析法对其驱动因素进行分析;2001-2007年农业用地面积减少,园地面积逐步增长,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增长态势,累计增长量达5990.380hm2,2001年、2004年、2007年河池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别为178.56,178.80,178.41,土地呈现从高度开发利用向合理调整转变的趋势;政策因素、经济和交通的快速发展、人口增长等都是促进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4.
利用ArcGIS 10.2和Fragstats 4.2软件,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风险指数等,分析了2000~2015年三江平原土地利用变化和景观生态风险。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三江平原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了明显变化,耕地、水体、建设用地面积增加,林地、草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土地利用效率呈现上升趋势;(2)三江平原的生态风险指数整体上呈现增高趋势,由2000年的0.073增高至2015年的0.075。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土地资源利用管理和生态安全格局建设。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分析近30年来渭河关中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格局演变过程。研究方法:目视人工遥感解译, 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换矩阵。研究结果:渭河关中地区主要的土地覆被类型是耕地,1980 — 1990年、1990 — 2000年两个时期,草地、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转移的主要方向都是耕地。耕地面积在1990 — 2000年之间大幅增加,在2000 — 2005年、2005 — 2007年均呈现减小的趋势。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在近30年均持续增大,且增大的速度越来越快。水域面积在1990 — 2000年大幅减小,其中以河渠面积减小最为剧烈。研究结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变化幅度、方向是区域生态系统演变强度和方向的体现,也是该地区人类活动影响剧烈程度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土地利用景观分区关系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研究内容:文章以青龙满族自治县为研究对象,利用2009年、2012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运用Fragstats软件分别计算出2009年、2012年的类型尺度景观格局指数与景观尺度景观格局指数,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研究。研究方法:景观指数法、主成分分析法。主要结论:(1)从类型尺度分析,景观面积指数与平均斑块面积除建设用地增加外,其余景观类型均减少;各景观类型的斑块个数、斑块密度均增加;分维数表现为建设用地与耕地增加,其余景观类型分维数均减少。(2)从景观尺度分析,除蔓延指数减少外,香农多样性指数、香农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均增加。(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研究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2009~2012年间青龙满族自治县土地利用程度向中等水平发展,受地形影响土地利用程度均呈现西北地区高、东南地区低的趋势;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水平表现为青龙镇、八道河镇的土地利用程度一直处于较高水平;都山林场与祖山林场由于其土地利用结构单一,土地利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梁平县1996~2005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和空间格局:①林地面积变化幅度最大,其次是耕地,未利用地得到了一定开发,土地利用率提高;交通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全县土地利用变化速度最近3年明显加快;土地利用程度呈现整体下降的斜"W"型变化;②在浅丘、平坝区,土地利用多样性及破碎化程度较高,而集中化程度较低;低山丘陵区,土地多样性低,集中化程度高;全县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8.
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时空格局、驱动力与转型模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土地利用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探究土地利用转型格局、过程与模式以改进土地管理政策、调控土地利用转型。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法,横向比较法。研究结果:中国省际土地利用隐性形态的时空格局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高度吻合;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指数在空间上由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梯度减小,局部呈"条带状"和"抱团式"集聚;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包括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变化、城镇化、差别化土地政策;土地利用转型具有周期性和阶段性,转型周期呈现"S型"演化态势;各省市所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差异较大,但整体处于土地利用转型的中阶稳定态。研究结论:应选择差别化土地利用转型路径,塑造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9.
[目的]根据区域景观差异性进行土地利用景观分区,以期为土地利用分区和土地利用政策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章以重庆市永川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年和2015年的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借助RS和GIS技术对2期的影像进行解译,得到永川区2期土地利用类型图; 利用景观指数法与Shannon 多样性t值检验法进行全区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数量结构和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变化显著性分区研究。[结果](1)从类别层级分析, 2005—2015年间,建设用地、林地表现为增加趋势,耕地、草地、未利用地表现为减小趋势。耕地为永川区的优势景观类型(2005年和2015年各占土地总面积5446%、4976%),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受人为干扰强烈且趋于规则化。(2)从景观层级分析,蔓延度指数增大,Shannon多样性指数、Shannon均匀度指数、散布与并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均减小。(3)利用Shannon多样性t检验法对永川区进行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区。景观变化极显著区,主要位于主城区及其周围地区,城市化现象显著,人为活动影响大; 景观变化显著区,该区土地利用程度较弱, 2005—2015年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大,耕地面积减小; 景观变化不明显区,该区主要分布在远离中心城区,经济欠发达,景观格局变化不明显,人为活动干扰不明显。[结论]永川区各乡镇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差异性,表明在自然因素稳定的条件下,今后应因地制宜地加强人为因素的调控,保证各乡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稳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0.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1.
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常德市的四个县市:桃源县、汉寿县、临澧县、津市市,从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等五个方面对常德市2009年和2012年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进行定量、定性分析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的城镇、交通水利等建设用地需求持续增加;2 2009-2012年期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呈增长的趋势;3常德市2009-2012年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不大,并且区域不平衡;4 2009-2012年期间,四个县市中相对变化最大的为临澧县城镇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2.
泰安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RS和GIS技术支持下,以1987年和2006年两期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研究了泰安市土地利用类型的数量变化和转变特征,分析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87-2006年间,耕地的变化幅度最大,面积减少31193 hm2;正变化率最大的是建成区为260.3%,主要由耕地和村...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识别全国建设用地爬坡潜在重点县域,服务国家低丘缓坡开发用地宏观管控。研究方法:以县域为统计单元,利用人口普查、数字高程模型和建设用地遥感解译数据,建立识别框架开展识别,并借助空间自相关、标准差椭圆、平均最近邻距离等方法对识别结果基本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识别框架分人口集聚势能、人均用地门槛和用地比率门槛3方面要素,共计9项判别指标,被识别县域须同时满足所有判别指标要求;(2)共识别出潜在重点爬坡县域311个,它们整体具备人口密度较大、坡地建设现象较普遍、建设用地需求较旺盛的统计特征;(3)潜在重点爬坡县域绝大部分位于东部季风区,尤其集中于温暖湿润的南方地区。研究结论:在全国范围上统筹指标体系,判断县域建设用地的爬坡迫切程度和潜力,可为深入谋划低丘缓坡开发用地指标的区域分配政策提供基础参考,有利于重点区域推进实施集约式爬坡和防止建设用地增量浪费。  相似文献   

14.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reviews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t explores how land use decisions will be affected by future changes in the climate, but also the feedbacks from land use change to the global climate system through greenhouse gas (GHG) fluxes. Past changes in land use were characterised by decreasing areas of agricultural use and increasing areas of forested and urbanised land. This has led to UK land use being a net sink for GHGs, mostly due to forestation. However, existing forests have on average passed their age for maximum net removals of carbon from the atmosphere. In the next decade at least, net removals from UK forests are likely to decrease significantly.Longer term scenarios of future land use change are consistent in their expectation of further declines in the agricultural area used for food production – offset to some extent by increased bioenergy cropping – along with increases in forested and urban areas. These trends are broadly consistent with the observed past land use change, but are calculated from various assumptions about future changes in drivers rather than by extrapolation from the past. Socio-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s are likely to be the most important drivers for land use, with climate change having a smaller influence. The land use changes represented in these scenarios would likely reduce GHG emissions and enhance carbon sinks. These trends would be reinforced by small future changes in the climate, but large climatic changes are likely to cause net GHG fluxes to switch from being a sink to a source. Land use change will also be moderated by potential policy goals that seek to reduce GHG emissions from land and/or increase the size of land-based sinks. This includes strategies to reduce carbon and nitrogen emissions through increased efficiency, afforestation and biofuel production.  相似文献   

16.
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广西轻度及以上石漠化的69个区/县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其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点,揭示其变化对该区域土地生态风险的影响。[方法]基于GIS支持,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土地转移流、土地生态风险指数(RSI)等对研究区土地生态风险的异质性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动态度呈逐渐增大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反映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较频繁。(2)耕地、林地、草地、建设用地4类用地转移的数量与方向决定着广西石漠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征。(3)2000—2015年广西石漠化各区/县土地生态风险程度略微增大,南部的贵港、南宁是生态重警区,研究区的土地生态安全有待进一步改善。(4)土地生态风险指数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活跃程度呈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应进一步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7.
为揭示被审计地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化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提高土地资源审计效率,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提供新思路。本文基于昆明市2015年和201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利用GIS技术、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分形理论对2015-2018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形态复杂度和结构稳定性进行研究,以深入揭示该区域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从而掌握土地资源变化情况,更好地服务于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结果表明,(1)基于分形理论构建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能够表达土地利用类型的总体特征与空间形态结构变化,能够揭示被审计地区各地类土地资源资产的变动趋势,从而确定土地资源重点审计地类;(2)昆明市各土地利用类型分形维数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变化,水域分形维数最大,土地利用类型形态最为复杂,但结构也最为稳定;建设用地、耕地、草地、园地及未利用地分形维数都呈上升态势,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复杂,结构趋向不稳定;林地分形维数减小,土地利用类型形态趋向规则,结构趋向稳定。结构不稳定的地类应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重点关注内容。基于土地利用分形动态特征确定重点审计地类具有可操作性,能够提高土地资源的审计效率,可以作为自然资源资产审计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基于洛伦兹曲线的全国城市土地利用现状抽样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分析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现状主要指标的聚集特征并评判其合理性,为国家制定宏观层次的城市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以2007年全国城镇地籍调查汇总数据为基础,按照分层抽样方法选取55个市(区)级、168个县级汇总单元作为分析单元,用洛伦兹曲线及基尼系数进行抽样城市城镇土地利用现状的聚集特征研究,并结合相关标准进行合理性评价。研究结果:(1)市级单元5类主体用地分布均衡,县级单元用地结构分布离散度较大;(2)所有抽样单元的土地利用强度和人均用地指标分布较为均衡;(3)抽样单元相关指标的众数水平与《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规定相近,但众数单元比例和合格单元比例较低。研究结论:(1)城市用地结构的稳定性与城市发育程度正相关;(2)中国大多数城市建设用地规划亟待加强;(3)现行《城镇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需细化修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第二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来山东省生态用地变化特点及驱动因素,评价各类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程度,为科学编制区域空间规划,保护和合理利用生态用地提供参考。[方法]文章构建了全省生态用地转移矩阵,归纳了影响生态因素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提出了驱动力指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和比对了各驱动因素对生态用地的影响。[结果]2009—2017年生态用地共计转出2048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72%; 转入316万hm2,占生态用地总面积的072%。8年来全省生态用地净减少1732万hm2,占2009年生态用地总面积的400%。生态用地的流向以耕地最多,向城镇村及工矿用地流出次之,向设施农用地的流出也有较大面积。[结论](1)在影响生态用地变化的六大驱动因素中,耕地开发和城镇村工矿占用的驱动力指数最高,非耕农业占用对生态用地的变化有一定影响。(2)六大因素中城镇村工矿占用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力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