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目的:基于1998—2012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土地出让对经济增长的多重影响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研究方法:计量经济分析。研究结果:土地出让规模、土地出让收入和土地出让竞争对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土地出让竞争和土地出让收入的影响较大,表明土地出让制度功能的影响大于土地要素投入的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是土地出让影响经济增长的两种机制,土地出让能通过正向影响城市化和工业化而促进经济增长。研究结论:深化土地出让制度改革,促进土地市场化出让和规范土地出让,理顺土地出让与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土地政策回溯与展望:城市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从城市化视角,系统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土地政策演变历程,并对中国未来土地政策进行展望。研究方法:历史回溯法,文献综述法。研究结果:中国土地政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1978—1998年通过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奠定城市化基础;1998—2014年由大量工业园区开发与住房分配货币化"双轮"驱动的土地城市化;2014年新型城镇化提出,开始人口城市化。基于未来改革路径依赖,面向2030年中国人口高峰,从城乡融合方向设想土地配套政策,包括构建分类的住房供应与征税体系、深化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完善永久基本农田制度、探索承包地有偿退出机制等。研究结论:中国土地政策的远期方向应是在以人为本和生态文明引领下的城乡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土地征用制度:反思与改革   总被引:56,自引:0,他引:56  
研究目的:从理论上研究政府土地征用垄断的经济诱因,分析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垄断制度安排下政府、农民、厂商利益受益或受损状况,进而探讨中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局部均衡分析.研究结果:中国现行土地征用制度的典型特征是政府垄断.这一制度在保护政府利益的同时,也损害了农民和厂商的利益.研究结论:中国土地征用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是明确界定公共利益,规范政府土地征用行为;提高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完善土地征用补偿机制;赋予农民国民待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有效约束机制,避免政府暴利潜能;打破政府土地征用垄断坚冰,允许非农建设用地入市等.  相似文献   

4.
新中国成立63年来,我国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等历史变迁,每一次土地制度的改革变迁,都对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具有特殊优越性:一方面集体土地产权为农民提供了基本的生存保障,是农村长期得以稳定的制度基础;另一方面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安排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长期快速增长,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重要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5.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在新时代、新阶段,土地作为重要生产要素,应当更好地发挥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土地资源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中,起到发动机作用。一方面,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推动了沿海地区的改革开放,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制度力量;另一方面,政府通过对土地权力的控制,掌握了发展的  相似文献   

6.
一、从城乡一体的角度,促进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经过20年来的改革与发展,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之间的相互联系已显著增强,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已日趋紧密。因此,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必须跳出就农业抓农业,就乡镇企业抓农村非农产业、就农村抓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革的狭隘和传统思路,把农业、乡镇企业、乃至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结构的变革,放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大系统中,放到工业化、城市化的高度来加以考察,统筹规划、综合协调,使农村经济结构变革的过程成为一个工业化与城市化、农村工业化与城市工业化相协调的过程。为…  相似文献   

7.
征地制度、土地财政与中国土地市场化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必然导致农地非农化。中国政府着力推进土地市场化改革的同时不断强化征地制度的原因在于,试图在既利用征地制度获取所需要的土地和资金又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土地资源之间寻找平衡。尽管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农民的土地权益,但是,在现行行政考核和财税体制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会诱致地方政府滥用征地权,从而阻碍土地市场化改革的深入。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一方面要不断改革和完善征地制度,另一方面要加快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和升级,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赋予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更多的与事权相匹配的税权。  相似文献   

8.
<正>推进土地管理制度改革,既要积极有为,又要审慎稳妥。一方面,必须积极推进和完善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由于现行土地管理制度的弊端,我国土地外延扩张的惯性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部分土地的非市场配置和价格扭曲,造成稀缺的土地被大量粗放、不经济利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一些地方"以地谋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地方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转型背后的一般规律是什么?本文阐释了农业要素禀赋结构升级与农业制度安排演化统一于农业工业化进程的理论逻辑,认为在农业要素禀赋结构沿循从劳动要素丰裕向资本要素丰裕,并最终向技术要素丰裕升级的同时,农业制度安排的重点也沿着打破城乡二元身份制度,向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土地产权制度、引导资本下乡的农业反哺制度以及满足农业需求多样化的多功能农业制度的的方向演化。二者统一于农业工业化进程,使该进程呈现出劳动密集型、土地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四个依次递进的阶段特征。政府在农业工业化进程中可能实施超越当前农业要素禀赋结构的"农业赶超战略"。当前中国农业制度演化具有不完整性和不彻底性,导致农业发展有越过土地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的"农业赶超战略"倾向,加速推动户籍制度、土地制度等农业要素市场改革已是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对“以地谋发展”模式转轨的制度特征、运行状态和政策结果进行分析,提出摆脱土地依赖、实现经济转型的路径和策略。研究方法:基于文献、政策和数据的制度变迁和模式转型研究。研究结果:(1)“以地谋发展”模式是建立在特有土地制度基础上的体系性集成系统,模式转轨和模式转型具有不同理论内涵和经济影响;(2)模式转轨政策忽视既有模式体系特征,以局部改革化解内生困境,这些政策在短期内达成既定目标的同时也直接改变了相应环节运行状态;(3)模式转轨引起的相应环节运行变化通过体系性传导机制妨碍既有模式运行,加剧下行压力和系统风险,不能完成经济转型。研究结论:“以地谋发展”模式自成体系,经济转型需要以系统性改革设计处理好摆脱土地依赖、培育新发展模式和防范系统风险的平衡。  相似文献   

11.
汤青  徐勇  刘毅 《中国土地科学》2010,24(10):46-51
研究目的:分析广东省1996—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和特征,划分快速型、中速型、慢速型和稳定型4种土地利用变化类型,探讨土地利用变化与城市化和工业化耦合关系。研究方法:GIS技术,统计分析与耦合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粤东地区次之,粤西地区和北部山区相对稳定;城市化、产业非农化与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有较高一致性,表现出良好的正相关性。土地利用变化越剧烈的地区,其城市化进程和工业化进程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越大;处于城市化加速和完成阶段、工业化中期和后期的县市区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研究结论: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迅速发展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必须通过掌握广东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分异及其与城市化、工业化耦合关系,合理调控未来各区域土地利用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农民工大军为中国的全球化、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极其廉价的劳动力,对中国改革30年贡献巨大。同时带来的现实问题是工业化、城市化吸收和消化农民工显得极其困难。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义及潜力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三农问题破解的希望,更使人感到中国林业在未来必然凸显巨大的政治和经济地位。  相似文献   

13.
研究目的:从土地权利与社会秩序的关系视角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革提供政治经济学解释。研究方法:基于文献和政策梳理的制度变迁研究。研究结果:(1)中国共产党以土地革命发动农民群体,打破以精英结盟维稳为主导逻辑的社会秩序,使中国社会进入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整体体制秩序;(2)在整体体制秩序中,国家构建自上而下渗透与统合社会的政治经济体制,控制土地权利,为国家工业化进行资本积累;(3)当整体体制的推行对整体秩序的维系产生威胁,国家以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起点,调整体制安排,进行朝向权利开放的改革来平衡国家与社会的利益;(4)讨论了中国朝向现代土地制度与现代化国家建设的可能路径。研究结论:土地制度变迁与社会秩序转型息息相关,土地问题始终是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统筹城乡土地是统筹城乡建设的重要内容。土地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通过资源和资本两方面来发挥的。通过土地资本化实现土地资源的集约化、规模化,以及土地城市化、工业化。利用土地资本化,加速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化,促进消费、投资、政府支出等进而带动经济增长。笔者利用重庆市1997~2008年统计数据实证分析发现,土地资本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均衡,而短期均衡调整力度不大。土地资本化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存在时滞性,而且存在着弱化的现象。在统筹城乡过程中,实现土地要素的资源和资本功能,要从土地制度改革、土地市场交易平台、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议题:"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激发农村活力""城乡一体化"或"城乡统筹发展"刘守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土地制度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我国土地改革,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过去30年土地制度的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为什么?从土地制度变革和国民经济关系来说,土地制度变革分成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以深圳市土地整备为例,探寻通过具体制度安排的改进提高土地二次开发中的政府治理效率。研究方法:交易费用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1)深圳市土地整备在"补偿协商"和"实施方案审批"两个环节存在突出问题;(2)法定图则的更新与执行制度、土地整备的年度计划和补偿标准等不完善是导致实践困境具体制度安排层次的原因。研究结论:通过相应具体制度安排的改进,能够提高土地二次开发中的政府治理效率,使其走出实践困境。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2000年、2005年和2010年西宁市土地利用相关数据为基础,采用主成分-多元回归分析法对西宁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城市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结构对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水利用地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农业发展滞后与耕地利用面积增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为促进开封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0年和2008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开封市2000—2008年8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与未利用地激剧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本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城市土地供应配置绩效评价研究——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土地供应是政府进行土地资源合理配置、宏观调控城市土地市场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重要手段。文章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例,从土地结构配置效应、土地经济效应及土地公平配置效应入手,选取23个评价指标构建武汉市土地供应配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指数模型,对武汉市2004-2008年土地供应配置绩效进行定量的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近五年,武汉市的土地供应配置绩效水平处于中级阶段,土地数量配置尤其是工业用地比例较大,土地空间配置较不合理;土地供给改革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比较薄弱。因此,应监控城市土地利用,探寻城市化过程中提高城市土地供应配置绩效的途径,为其他同类城市提高土地供应配置效率提供科学方法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梳理并比较2021年国内外土地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1年,国内研究集中于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土地供给、农地流转机制建设、土地价格的空间分布、土地要素市场化、产权安全效应、产权制度创新、土地征收补偿以及宅基地制度改革等问题;国外研究重点关注城市土地价格的影响因素、土地市场与农业发展、土地市场参与主体与土地利用效率、产权安全与农业生产效率、土地制度改革的减贫效应等。研究结论:土地经济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拓展,土地经济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中国国情,着力探索理论创新,为形成有中国特色的土地经济理论、更好地为新时代土地制度改革服务而努力。2022年《中国土地科学》将重点关注土地经济基础理论探索、土地市场波动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土地要素市场化机制设计、土地制度改革配套政策、确权登记颁证进展与绩效评估、重要改革试点的跟踪与评价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