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2 毫秒
1.
[目的]已有研究只注意到了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效应,却并没有说明地理标志产品减贫增收效应的条件。文章旨在分析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条件和路径。[方法]在理论上分析了地理标志产品促进农村发展的两条主要路径,并使用山西省110个县的县级数据和计量模型,采用OLS和加权OLS回归方法,分析了地理标志农产品及产业聚集度对农民人均收入和农业人均生产总值的影响。[结果]拥有地理标志农产品是县级层面地方政府的自然优势,但只有形成一定的集聚程度并达到产业化才能形成区域竞争优势,并对当地的农民收入有减贫增收效应。[结论]认为地理标志产品的减贫增收主要有两条路径,首先,区域竞争优势对与该农业产业相关的经济资源有很强的集聚效应,加快了当地农业产业集群的形成,为实现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一个新的"高位平台",从而促进农村减贫的进程;另外,推动当地农业的品牌化发展是地理标志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减贫的另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区域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度,对乡村旅游相关政策、战略、模式的提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将有利于乡村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区位熵模型测度2012年和2016年陕西省10个地级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集聚度,采用竞争态模型对各地级市乡村旅游发展的集聚度竞争态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2016年,延安、铜川、渭南、商洛、汉中和安康6个区域乡村旅游产业的集聚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优势明显,为全省乡村旅游集聚区。其中铜川的集聚度值最高,为6.31。但2016年相比2012年,渭南、商洛、汉中和安康的集聚度呈下降趋势,而延安和铜川增强。西安、咸阳、榆林和宝鸡的乡村旅游产业集聚度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竞争力较弱。2016年相比2012年西安、咸阳和榆林竞争力提高,长远看,具有竞争潜力。宝鸡属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区。[结论]陕西省乡村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今后可通过加强区域间合作和人才队伍建设,结合各地资源优势塑造旅游品牌,来提高竞争实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资源诅咒"与"资源福音"的争议在西部地区一直存在。西部油气资源富集的四川、陕西、新疆、青海、甘肃五省,其油气资源产业集群是否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是本文探究的核心命题。基于对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发展的客观分析,选用区位熵对西部油气资源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进行测算,并将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分为资源外部性效应、技术外溢效应、产业升级效应。同时,基于2003—2018年西部五省油气资源产业的产业集群度和地区GDP数据,对油气资源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实证检验。实证结果发现油气资源产业集群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产业集聚度越高的地区,其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同时,政府干预、物质资本投资、产业结构优化、对外贸易等系数显著为正,与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相符。但由于现阶段油气资源产业人力资本的投入趋于饱和状态,即使提高人力资源的供给对经济增长影响效果目前并不显著。推动油气资源产业链不断完善,促进二、三产业融合,加强油气资源产业国际合作将是西部地区油气资源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目的]乳业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国内乳业从饲草布局、奶牛养殖、原料乳加工、市场格局等迎来大发展的利好时机。产业集聚是当前乳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研究乳制品产业集聚的溢出效应对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产业竞争力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方法]文章利用1992-2017年中国省域乳制品产业相关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研究中国乳制品产业集聚带来的经济增长、产业发展及乳制品安全等溢出效应及其作用机理。[结果]乳制品企业、奶站、奶农等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增加了乳制品产业内各环节的关联性,显著增加区域经济的增长,提高乳制品产业竞争力,为乳制品产业发展提供内源性动力,最后在微观层面,各利益相关主体的集聚程度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乳制品质量安全水平。[结论]在此基础上,从打造乳制品产业集聚区、乳业振兴及质量安全管控等方面提出政策建议,进一步发挥产业集聚的辐射能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算2010—2019年全国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并研究其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及渠道路径。[方法]文章利用区位熵指数测算畜牧业产业集聚水平,构建畜牧业产业集聚与经济增长模型,结合调节模型、中介模型来检验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机制,并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1)畜牧业产业集聚具有门槛效应,只有超过门槛值之后,畜牧业产业集聚才能推动经济增长;(2)在畜牧业要素禀赋多的地区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更大,要素禀赋具有调节作用,畜牧业子产业具有中介效应。(3)内蒙古、吉林、湖北与新疆4省区位于产业集聚U型曲线右侧,畜牧业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4)辽宁、湖南、海南、西藏、云南、贵州6省区刚过畜牧业产业门槛,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初步呈现;(5)广西、四川、河南和安徽4省区处于U型曲线左侧,需调整或改变他们的产业结构;(6)江西、河北、青海、黑龙江的畜牧业产业集聚对经济增长有倒U型作用,且这4个省畜牧业产业集聚度已超过最优点,需注意规模不经济问题。[结论]各地应根据本地畜牧业要素禀赋与产业集聚情况,采用对应的产业政策,推动畜牧业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6.
由于非木质林产品产业以不采伐木材而获取经济产品的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产业,探究其产业集聚特征及产业生态效率对深入研究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区位熵指数和DEA模型分别测算了我国30个省份2009-2018年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度及产业生态效率水平,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检验了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1)我国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呈"西高东低"态势。但是产业生态效率水平整体较低,呈"西低东高"的态势;(2)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产业生态效率均存在空间依赖性,两者的空间分布呈"高-高""低-低"聚集状态的省份分别有20个和27个;(3)非木质林产品产业集聚与产业生态效率呈正相关关系,产业集聚水平每提高1%,全国范围、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产业生态效率值分别上升0.4410%、0.4879%和0.5438%,并且产业生态效率呈现正的外溢效应,而产业集聚呈现负的外溢效应。因此,我国发展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应将重点放在中西部地区,在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布局的同时,制定突出生态建设的产业发展政策,为形成良好的市场环境提供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7.
产业集群视角下的农业产业化障碍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全球化现象,不仅普遍地存在于发达国家或地区,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既存在于高新技术产业,又存在于传统产业。然而在国内外众多的成功产业集群中,以农业产业为主导的成功产业集群并不多见。这一现象引起了我们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问题的重新思考。本文试图运用产业集群理论解释农业产业化尽管在特定地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产业集聚,但为什么没有能发挥相应的集群效应,使农业产业化不仅步履艰难,而且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一、产业集群理论概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经济现象有着悠久的历史。有学者认为,产业集群…  相似文献   

8.
针对当下"人产城统筹"存在的现实需要,从产业集聚推进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依据出发,本文建立了一个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08—2014年分行业面板数据,利用DIF-GMM和SYS-GMM方法从农民工市民化视角考察了新型城镇化与产业集聚互动发挥的积极效应。结果表明,产业集聚指数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指数并未实现协调一致,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从2008年的0.1146逐渐攀升至2012年的0.4726后又迅猛降至2013年的0.2516,均值为0.2918,互动水平偏低,尚处在磨合阶段;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对农民工市民化的影响具有倒"U"特征,提高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将显著提高农民工市民化指数。在深化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耦合互动过程中,应遵循市场规律,加强产业转移力度,围绕"人"的各项事业,依靠产业集聚形成产业区,进而对产业区按照新型城镇化的目标要求进行架构。  相似文献   

9.
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是用来衡量区域农业产业发展规模的一项指标。通过对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进行研究,寻找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区位优势,并对特色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指导。[方法]文章以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度为研究对象,选取2010—2017年相关数据,通过空间基尼系数和区位熵值指数测算法,分别从聚集综合得分、农业产业规模、经济规模和基础设施层面对东部六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进行比较分析,寻找东部6省特色农业产业集聚差异所在。[结果](1)因各省拥有不同的区域特征、经济水平和农业资源导致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其中,山东省特色农业产业聚集水平最高,依次是浙江省、安徽省、江苏省、福建省、江西省。(2)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对各省贡献程度不同,对各自省份的经济增长、第一产业值的带动效应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所起到的作用存在差异,而其共性特征便是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均随着各项措施的深入,不断朝向更高的聚集程度、更大的产业规模化前进。[结论]东部6省的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尚存在区域性差异性,为实现其产业的集聚度提高和可持续高效发展,建议加强相关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以及技术指导的力度。  相似文献   

10.
产业集群机理分析及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学习效应等积极效应在地区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其消极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产业集群的机理进行分析,简要阐述目前我国产业集群现状,并提出相关的治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选取2003~2007年度的数据,分析了广西林业第一、二、三产业动态的E(G)产业集聚指数和产业竞争力水平。研究表明,2010年第一、二、三产业集聚指数分别为-0.0607、0.0338和0.0896,对应为无集聚、中度集聚和高度集聚,同年其产业竞争力水平升至全国第4名。综合评价了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运用弹性模型论证了产业集聚与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的关系程度,探讨了通过产业集聚促进广西林业产业竞争力水平提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罗平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个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能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主要研究探讨了罗平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成效,主要体现为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体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高原特色产品品牌、有影响力的庄园经济和"三大产业"协同发展的产业集群,进一步探讨了罗平县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存在品牌效应差、龙头企业少、自然灾害频发、产品市场与信息服务体制不健全等问题,该文还根据罗平县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提升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特色和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等对策,进一步促进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构建和谐农村,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相似文献   

13.
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空间集聚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产业经济学理论,构建了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多指标综合指数模型,对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结构水平与产业集聚程度的综合指数进行测算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产业结构水平表现最优的为吉林集团,产业集聚程度表现最优的为龙江森工集团,二者表现均较差的为大兴安岭林业集团;在产业结构水平评价中,龙江森工集团表现略优于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二者差距不大,但在产业集聚程度评价中,大兴安岭林业集团与龙江森工集团和吉林集团存在较明显的差异。为了促进东北国有林区森林食品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必须进一步规范森林食品产业标准化生产及认证流程,加快推动森林食品产业品牌建设,依靠科技创新提高森林食品产业科技含量,优化森林食品产业市场布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森林食品产业扶持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集聚式发展已经逐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文章运用产业集聚的区位商指数法和产业集聚指数法对我国蚕桑产业在省域层面的集聚现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蚕桑产业存在产业集聚,且经过20年的发展,集聚区域数量不断增多,产业集聚强度不断增强;同时产业集聚中心区已经随着蚕桑产业由东部向西部转移。基于上述结论对我国蚕桑产业集聚现状提出因地制宜、加快西部茧丝绸工业的配套建设等措施。  相似文献   

15.
文章运用区位熵和产业集聚指数两个指标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黑龙江省的林业产业集聚程度和发展动态进行测度。研究显示2009~2013年间,黑龙江省林业产业的专业水平始终略高于全国,但近几年林业产业向黑龙江省集聚动态不明显。依据研究提出明确宏观调控的大方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提升技术水平;重视品牌的建立与扩大;延长产业链条;探索新兴产业发展模式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从核心生产能力、生产性服务能力和政策环境影响能力的视角,构建了山东省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指标体系,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林业产业集群成长能力的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产业集群成长的影响按其重要性依次为:企业发展能力、生产性服务、政策法律、企业间关联性、集群发展软环境、集群发展硬环境、专业市场建设等。在现有4个集群中,木材加工产业集群的成长能力最强,种苗花卉产业集群次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往对产业集聚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研究较多,对结果研究较少,文章基于作用结果的角度,综合评价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贡献。[方法]该文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从定性和定量两方面入手对河南省产业集聚对新型城镇化发展进行评价。[结果](1)经济助推城镇化是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的最重要评价因素,其次是社会助推城镇化、环境助推城镇化和科技助推城镇化;(2)从经济和社会城镇化而言,基于产业集聚的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水平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上升阶段;(3)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E1)以及单位土地使用面积SO2、化学需氧量排放量(E2)是评价不同区域产业集聚对当地环境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指标;(4)而集聚区每万从业人员有效发明专利数是评价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科技推动作用的重要指标。[结论]产业集聚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在经济和社会城镇化方面表现为一定的助推作用,对环境和科技城镇化的影响与各地域集聚区发展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18.
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聚水平及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行业集中度和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对南方集体林区林业第二产业集聚水平进行测度,得到2003~2010年第二产业各行业的CR4和γ值,并结合区域实际发展情况进行分析;然后通过对其各行业的产值与产业空间集聚指数平均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并建立曲线估计回归模型,判断其是否具有集聚效应,从而得出几个主要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建议,以期通过集聚效应促进林业第二产业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